|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7:40:3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5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⑴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り”,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是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是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⑵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 、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⑶传统节日,历来就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⑷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⑸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是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 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D.“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
| 事背后的意义。 小题2: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3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①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②和谐人事,对人情的呼唤或“和谐人事,沟通人心③和谐身心,对生命的关怀或“和谐身心,温暖自己、他人”(各一分)
本题解析:“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阿庆基“^造**”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 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标明了作者批判警察欺软怕硬,玩忽职守,能力低下的情感态度。 D.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①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 ②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③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 (3)①小说中阿庆基开始表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 ②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 ③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 ④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 ⑤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意对即可) (4)观点参考: 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 ②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 ③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选自《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有删改) 1.从全文看,莲池老人的“功夫”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堆坟头”又“平坟头”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莲池老人具有怎样的性格?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生活中多一些‘莲池老人’,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联系现实,依据文本对这句话的含义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视力与听觉。 ②莲池老人对工作执著专注、尽职尽责。(意思对即可) 2.①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完整。堆坟头,说明老人并没有脱俗;平坟头,是为少一些挂碍,更加专注地工作。 ②丰富内容,增加情趣,表达褒扬老人淡泊世事、忠于职守的主旨。(意思对即可) 3.主要性格有勤俭、幽默、淡泊世事、忠于职守等。(答出两个方面,并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即可) 4.①现实中许多人功利思想浓厚,心浮气躁,而莲池老人淡泊世事、忠于职守,小说塑造这一形象很有现实意义。 ②一些作家过分追求离奇的情节、华丽的语言,而贾大山的这篇小说文风朴实,语言清新。(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春之魂 春之魂,梁祝之魂,爱与美生生不息的轮回与再现。庄周之梦太柔和、太飘逸、太让人像雪一样在春天里想要融化。蝶是美的,兼具视觉与幻觉的美! 蝶在红花绿叶间翩翩,你觉得美;捏一只蝶夹入书本,即使枯了,那美的形韵犹在。若当真有蝶入梦,会不会茫然若失地问:我是谁?谁是我? 世间万物,变幻莫测,人的感觉与联想由此及彼,由真及幻地造出许多美来。如魂一样的蝶,如蝶一样的梦,岁岁年年在春天里苏醒和舞蹈的魂一样、梦一样的那段不了情缘,都美得颤人,梦魂与情本属无形,乃借蝶之形韵让人可观瞻与想像罢。 想像无所拘约,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但人们或许没有想到蝶的本质与由来。假如我说,那些美如仙子的蝶皆为毛毛虫所变,你信不信?就是那种蠕动着的令人生厌的毛毛虫是蝶的幼年或童年! 丑与美之间或许有一个涅槃与再生的过程。(甲)蝶之美当然也不例外,必须经历毛毛虫那丑的阶段了。(乙)丑小鸭可以变成天鹅,多刺的仙人掌能开出极美的花,(丙)其道理或亦如此罢。(丁) 庄周化蝶是高层次的彻悟,而悟的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与沉思的过程;梁祝化蝶是对爱情的执著与不渝,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执著也可视为一种磨难与历劫。磨难完成你的人生,痛苦使你理想升华与辉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磨难对于一个人来说,未必不是一个难得的由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机遇。 人生有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有可能伴随社会大变革而来,让你惊天动地,有一番经天纬地的作为,但更多的则是潜匿于日常生活之中。一次偶然的忍让,一次给予别人的帮助,一丝小小的善念等,都可能让你完成和完善自我,而升跃到某种更高的境界。从小事做起,是你嬗变的必需,你不可忽视。 不必自卑自弃自惭形秽自甘随落,不是每个伟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辉煌,不是每个成功者都是一帆风顺。美从导陋中提炼,成功由失败奠基。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若是十全十美,或许就能称其为美了。美是因比较而存在,残缺的美也许更具有美学价值。如断臂的维纳斯,如梵高稚拙的绘画,如那些有些并非美妙童年的蝴蝶…… 我们都可能是毛毛虫,但都有着化蝶的希望;我们都可能是蝴蝶,却也有过毛毛虫的经历。所以,丑不必自弃、美不可自骄,关键是珍惜人生,珍视人生,不回避磨难,不放过机遇地修炼自身,你就会蝶一样自如自在地美了……(摘自《文汇报》《话蝶》) 1.文中“梁祝之魂”、“庄周之梦”分别是梁山伯、祝英台的“祷墓化蝶”和“庄生梦蝶”的典化用法。指出下列解说中不恰当的一项(? ) A.“梁祝化蝶”的故事反映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所发生的婚姻惨变。说明广大人民的婚姻,不能美满于生前,却想团圆于死后,这是一种追求,一种幻想,也是一种对压迫者的反抗。同时应看到这里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惨痛愿望,也是无可奈何的慰藉。 B.“庄生梦蝶”的故事原为阐明道家物化的道理,后用以比喻扑朔迷离的情境,或对往事的追忆和梦境。唐朝诗人李商稳《无题》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也援引了“庄生梦蝶”的典故。 C.“梁祝化蝶”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于爱情幸福的追求和对于现实人生的热爱。“鬼团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这种大胆的想象,却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抗义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不可否认,“鬼团圆”也渲染了迷信色彩。 D.“庄生梦蝶”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唐朝李白《古风》诗云:“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庄周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2.下面四句话是从原文中摘录下来的,若放回原文,应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 ) 凤凰之美须在涅槃之后;黄金之美须经历高温的冶炼;蝉鸣之美须得在泥土之中经历三年之久的沉埋之苦;丝绸之美须有那吐丝数次痛彻肌肤的嬗蜕。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理解、归纳本文的主旨,选出说法恰当的一项(? ) A.人生总会经历由丑变美的演化过程。 B.人生的机遇都有化蝶的希望。 C.人生必须蝶似的嬗变,方能达到美的境界。 D.人生须经历磨难,把握机遇,方能走向辉煌。 4.下列句子都描写了蝴蝶,鉴赏后指出评说不当的一项(? ) ①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杜甫) ②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 ③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谢学士) ④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 ⑤花际裴回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刘希违) 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A.描写蝴蝶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B.描写蝴蝶巧用陪衬,或写风,或写花,或写飞禽等。 C.上述例句中有五句运用了对比手法。 D.上述例句中有四句展示了四季景色。
参考答案:1.C 2.A 3.D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还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开篇就写自己在北京生活了五十八年,其用意是为了强调在北京生活之久,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B.“梦境是现实的变形”,这一段关于梦中艰难采摘槐豆的情节,作者采用对比手法,为了突出现实生活的美好。 C.“槐”是平民化文字的象征,胡同是作者生命依恋的空间,也是他心灵悸动的源泉。作者以此抒发对北京的眷恋情怀。 D.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质朴、自然、真挚,却不乏画龙点睛之笔,尤其是文章最后两句诗句很有韵味。
|
小题2:文章写了不同时期“我”对那株巨槐的感受,结合全文,简要概括。(2分)
小题3: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4: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却写了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内容,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结合文本,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年幼时,“我”感受巨槐树给“我”的荫庇和恩惠;②搬出了四合院以后,“我”从巨槐身上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人生的苦涩。(意思相同即可,每点1分)
小题3:①表达对以槐树为代表的胡同四合院生活的眷恋(或热爱);②点明主旨;③使表达更富有文采,令人回味;④与题目照应。(意思相同即可,答出其中3点就给满分)
小题4:观点一:不该删去。①文章谈的是槐树,实际上借槐树谈的是对胡同院落和北京传统生活的感情。②作者表面谈的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自己对胡同院落的情感不会改变,对北京传统生活方式不会消失的信念。③写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更凸显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别具匠心。(意思相同即可)
观点二:可以删去,文章的主题是借槐树表达自己对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倒数第二段虽然也谈到了对北京的爱,但大段篇幅都在谈旧城改造,略显赘余(或枝蔓),如果删去可使中心更明确,主旨更清晰。因此可以删去。(意思相同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作者是借梦境是为了表达现实生活的艰辛。这是一道手法可和的题目,手法是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效果是表现现实的艰辛,手法正确,效果错误。
小题2: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重点抓住不同的时期的词语“童年”“搬出四合院之后”,感受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阴凉”“甜蜜”“艰难”“苦涩”。
小题3:这是一道文章结尾的作用的题目,文章结尾的作用主要是升华(深化)主旨、表达情感、和前文、开头、标题照应的作用,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考生可以进行个性发挥,赞成也罢,反对也罢,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