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运用题 根据相关文学常识和所学课文内容,用屈原、陶渊明、苏轼的事例,仿照第二句的句式,在前后的横线上写三句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荒漠雪原,?苏武选择
了固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之于人,是一种选择,是一种穿越生命、穿越心灵的选择。
参考答案:面对昏君佞臣,屈原选择了投江;?面对田园自由,陶潜选择了弃官;?面对大江东去,苏轼选择了旷达。
本题解析:共4分,每句1分。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实体书店犹如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沙龙,它所承载的文化滋养和文化气息,会让城市显得更安详。而没有实体书店的城市,则无异于文化沙漠。
B.领导干部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子民、问计于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C.高晓松获释后,自叹狱中的六个月是“最长的半年”。他的向叹不仅给广大公众敲响了警钟,而且流露出对自己醉驾行为的悔意。这也正是高晓松“倾情”唱出的一首“警世歌”。
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已近20年,广大消费者从不懂得何为权益到勇于维护自身权益,从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到形成竞争有序的消费环境,监管部门、经营者、消费者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句,成分残缺,应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前加“关系”一词,该句误以为第一个“关系”也可以管到后面一个“问题”,其实“关系”在句中只能管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为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个介宾结构后面已经有了中心语“重大问题”,组成了完整的偏正结构,后面的连词“和”联结的两个短语必须是两个完整的偏正结构短语,前一个介词不能再充当第二个介宾结构的介词;C句,不合逻辑,按递进关系,应改为“他的自叹不仅流露出对自己醉驾行为的悔意,也给广大公众敲响了警钟”; D语序不当,“广大消费者”应放到介词“从”之后,因为后面的“从……到……”的主语已经换了,不再是“广大消费者”。
点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辨析并修改病句规定了6中可能考到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病句是否有毛病,要掌握分析的方法:1.语感审读法。语感,即在长期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2.语法分析法。对于复杂的单句,可用找句子主干的方法,检查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清晰、合理,主、谓、宾搭配是否恰当,然后再依次检查附加成分的结构、搭配、语序、用词等方面。3.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依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4.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即运用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分析就得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进行检查,看语句表达是否恰当,句意关系是否合适。
本题难度:一般
3、填空题 写汉字。
zhēn?言? jiān? 默? 全fù? 武装? ?fú? 射
一fú? 画? 昏xuàn??xuàn? 耀? 琴xián?
栏gān?? 竹gān?
参考答案:箴/缄? ?副/辐/幅? 眩/炫/弦? 杆/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对古蜀国起源的描绘,引得历朝历代专家、学者不懈地探究考证。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明一统志》记载,瞿上城在(双流)县东18里,蚕丛氏所都。
②凝视三星堆那尊青铜铸像,蚕丛那大大的耳朵,抿着的嘴巴,鼓鼓的突出的眼睛,自信的神情闪烁出几千年前的光焰。
③这个谜团一直环绕着这片天空。
④刘琳教授在他撰写的《华阳国志》注释中认为:瞿上城在今新津县与双流县交界的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
⑤是谁开启的天府之国?哪里是古蜀农耕文化之源?
⑥《华阳国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后有王曰杜宇,教人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自郫邑,或治瞿上。”
A.⑥①④⑤③②
B.⑤③②⑥①④
C.⑤③⑥①②④
D.③⑤⑥①④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火势蔓延漫江碧透轻歌慢舞漫无边际
B.苍海桑田苍茫大地满目疮痍天下苍生
C.百舸争流苛政如虎道路坎坷沉疴痼疾
D.鱼翔浅底材料翔实吉祥如意周密祥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轻歌曼舞 B沧海桑田D周密详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