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A.近现代所说的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比如邓实说的国学与张煊说的国学。 B.“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继承和发展的路径与目标,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作了精辟阐述。 C.在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许多可以作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的非常睿智的内容。 D.对“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特别需要谨慎,否则就容易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因为这种类型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1)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或引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
(2)中国传统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尤需谨慎,应立足于经世致用,针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如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深挖其历史根源,达到认识历史以批判当下时弊的目的。
(3)普及国学基本知识,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对国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在时代眼光的关照下批判地进行。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A.范围扩大。原文是“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而A项说成“专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所以选A。
小题2: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C.以偏概全,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就是说,这些思想并不能直接拿来作为良方。所以选C。
小题3:根据提干要求,在答题前要速读全文,在对文章整体内容感悟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论述继承和发展国学的相关语段,进行分析概括。如文章第三段,对国学的继承和发展提到很多,可以直接引用文中的原句“或引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文章第四段,可以把开头和结尾部分作为概括性的句子。文章第五段,要从“首要”“更为重要的”两句中进行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就被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l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中国,后世人们对狂夫之言之行都采用了容忍的态度,那是因为当年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视狂夫之言之行为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
B.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
C.在中国古典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D.扬州八怪”他们的“狂言狂行”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他们实际上一点也不怪,不狂。
小题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欣赏者歇斯底里的审美情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疯狂艺术个性作品的发展。
B.中国古代狂人虽有真伪之别,但他们都一样会语发真情,道破真理。
C.l7世纪中叶的西方,理性是至高无上的,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D.文中引用米歇尔·福柯的话是想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小题3:“痴狂”的艺术风尚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过程如何?结合全文进行概括。(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就被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1分)。孔子庄子大力推崇,认为狂夫之言之行具有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特殊认识,塑造了一系列“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痴狂”被引入了艺术领域(2分)。由于社会的宽容与保护,“痴狂”成为艺术家的一种艺术风格,(1分)。“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处原文中没有包含“嵇康与阮籍”。
小题1:“都一样会语发真情”错。
小题1:结合题目“痴狂”的艺术风尚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过程,此题可按照时间顺序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山的呼唤
(琼 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作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桠,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
⑩“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1这就是那山的呼唤。
12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作者为什么说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4分)
答:?
2.分别说明第⑧段和第⑨段主要的写景角度和景物的主要特征。(6分)
答:⑴第⑧段?
⑵第⑨段??
3.文章先后写了两座山,中间是如何过渡的?在写法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4分)
答:?
?
4.选出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4分)
A.文中包含了作者对登“山”的切身体会,也融注了启迪人生的哲理,但并未在这方面作过多发挥,只是点到为止。
B.本文描写景物,绘形绘声绘色,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形象生动。
C.琼瑶虽是女性作家,但本文中却不乏阳刚之气,无论写山,写水,还是写云,写树,都显得遒劲有力,大气磅礴。
D.文中写到了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这些景物汇成了魂牵梦绕,剪不断,理还乱的缕缕乡愁。
E.本文内容上逐层深入,结构上前后呼应。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参考答案:
1、①因为现在终于登上了一座高山,实现了童稚的梦,令人喜悦,令人沉迷,心理上得到了慰藉,所以感到踏实。
2、①主要通过视觉写白天之景,景物的主要特征是多变与神奇。②主要通过听觉写夜晚之景,景物的主要特征是朦胧与喧嚣(或:并不宁静)。
3、前面写回忆中故乡的山,用的是虚笔;后面写现实中的山,用的是实笔。童年时期故乡的山酝酿了我最初的梦,对那座山的怀念推动着我写作,在众多以山为背景的作品中,最能曲尽对山的感觉的是《幸运草》,文章借《幸运草》的拍摄巧妙地过渡到下文。
4、A、B4、(C项本文不属“阳刚”,而属“柔美”,并显得委婉含蓄;D项文中未表现“理还乱”的缕缕乡愁;E项内容上没有“逐步深入”)。
本题解析:
文中第③段,作者在描写作者脑海中的童年的山的时候,既让人感受到山的整体风貌,也让人了解到山上纯粹而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松树,还让读者喜欢上山上独具江南特色的柔软的红土及其上遍布的松果。既让作者流连,也让读者流连。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白天的玉山“云封雾绕” “氤氲迷离”,“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 ,如梦如幻,主要带给我们的是视觉的冲击。夜晚的玉山“山中的ⅰⅰ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 。还有风声,飞瀑声,鸟啼声,……“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 ‘山的呼唤’”,“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主要带给我们的是听觉的震撼。在具体描绘中,作者注意绘形、绘声与绘色相结合,既突出了山上景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个人登“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同时,作者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概括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现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通过这些描写,文章为读者展现出一幅迷人的山景,让我们深切理解了作者对山的热烈与执着,甚至也能真切感受到“山的呼唤”。
琼瑶在《山的呼唤》一文中,巧妙地运用过渡与照应,全文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过渡:文章先后写了两座山。前面写回忆中故乡的山,用的是虚笔;后面写现实中的山,用的是实笔。童年时期故乡的山酝酿了我最初的梦,对那座山的怀念推动着我写作,在众多以山为背景的作品中,最能曲尽对山的感觉的是《幸运草》,文章借《幸运草》的拍摄巧妙地过渡到下文。照应:文章的标题为《山的呼唤》。除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出现 “山的呼唤”,前后照应,同时文章第三段中对童年故乡山的描写中也有“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在对夜晚玉山的描述中,更有详细的描绘——“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给你带来些什么?来吧!来吧!’”很好地呼应了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