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6 17:45:3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治疗细菌性疾病,人们往往借助于各种抗生素。如果药物治疗不彻底,病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但并未死亡,此时症状虽有所缓解,但病根未除,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细胞外壁缺损在医学上称为缺壁型或L型菌,称L型是由于该型菌最早发现于Lister研究所。以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时,葡萄球菌因其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终至不能繁殖而死亡;若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葡萄球菌中可有部分耐力强者,以胞壁缺损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细胞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这些“体无完肤”的病菌依然可以繁衍后代,而且迟早还会修复成原先的病菌。事实上,凡是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出现L型,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有抗生素、溶菌酶、补体、抗体、胆等。各种病菌均可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近几年研究发现,过去所谓“病因不明”的疾患,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各种细菌的L型引起的。这是由于细菌一旦形成L型后,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需要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常因生长不良或存活时间不长而作无细菌生长论处,导致临床上病原不明。
防治细菌L型疾患也值得注意,因该菌缺损细胞壁,使作用于菌胞壁而起抑杀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无用武之地,只有那些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才能达到功效。但为全面起见,医学专家建议,最好将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两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 对文中“体无完肤”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病菌表皮受损
B. 菌病胞壁受损
C. 病菌失去表皮
D. 病菌失去胞壁
2. 下列说法,能作为“L型菌会导致一些疾患病因不明”的根据的一项是(?)
A. 细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导致L型菌出现。
B. L型菌生命力顽强,可以修复成原先的病菌。
C. L型菌需要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
D. 各种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病菌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
B. 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将导致多数细菌死亡。
C. L型菌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D. 本文介绍了L型菌的成因,特性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4. 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抗生素既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又可能引发细菌L型疾患。
B. 只要抗生素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即可彻底杀灭L型菌。
C. 抗生素扼制病菌繁殖,有破坏细胞壁和破坏细胞质两种形式。
D. 鉴于L型菌有不易诊断等特性,所以要慎用抗生素类药物。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齐白石为何吸引世界目光
作者:彭利铭  来源:中国艺术报
  ①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里,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多少年来都呈现一种状态:一方面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又在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是谈了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②其实,谁都知道,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伟大的辉煌。而一些总想寻找个性的艺术工作者,又总想把自己从那个灿烂的艺术丛林里剥离出来以标新立异。结果是既失去了祖先的宝贵遗产,也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③这里,无论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都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
  ④前不久,“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京隆重推出,这个集研讨、展览、出版于一体的文化盛事,再次告诉世人,齐白石是上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他在诗词、书法、国画、篆刻这些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⑤齐白石在中国家喻户晓,而要让世界认同齐白石,就像认同毕加索、梵高那样,这还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张大千在《谈画》一文中曾这样写道:“马蒂斯、毕加索都说自己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见了毕加索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五册之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水墨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应有太大距离的分别。但一个人倘能将西画的长处溶化到中国画里面,这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功用,才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易堕入魔道了。”据说当年张大千在巴黎还见到毕加索在家经常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觉得中国的毛笔和宣纸比油画难控制多了,可齐白石却能做到如此精准直达观众的心灵。以王雪涛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曾邀请毕加索来中国,毕加索说:“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毕加索对齐白石的敬重。所以说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这一点,正是这次论坛的共识。我们并不是在争一个艺术水准的高低,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⑥此次国际论坛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这里有当今美术理论界权威、全国各省市画院院长、各大美术馆馆长、拍卖界业内专家、当代著名书画家等百余人,此外还有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大型博物馆、艺术馆的馆长、学者等,如此强大的阵容和投入,可以领会到主办方对探讨齐白石艺术的国际性与时代意义的战略思想。与此同时,由北京画院出版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艺术家个案艺术研究中,出版规模最大、收录项目最多、门类最全、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研究著述。期间,北京画院还精心策划了“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齐白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艺术展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齐白石的艺术风范。
  ⑦这一高潮的掀起,是齐白石艺术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一活动使齐白石与毕加索、梵高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距离开始拉近。齐白石艺术品最高成交价是8000万人民币,而毕加索、梵高的作品早已达到上亿美元,常识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和标准,本来具有趋同性,绝不像一些所谓专家说的国力的必然体现。如果真是如此,那不成了只要有钱,艺术就是任人打扮的美人了吗??
  ⑧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向世界再次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的同时,还将搭建起齐白石书画艺术广阔的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美术馆等学术权威来了解齐白石、收藏齐白石。因为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齐白石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1、对段①中“一种状态”的理解,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
B、在书画艺术方面,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因而对书画艺术的发展不能创新。
C、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D、在书画艺术方面,不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么因循守旧,要么空谈创新,结果闹了几十年一点进步也没有。
2、段⑤列举毕加索之例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B、告诉读者毕加索和齐白石虽然都是艺术大师,但是他们的艺术水准有差距。
C、得出一个共识,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
D、告诉我们齐白石与毕加索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艺术品最高成交价距离开始拉近。
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等因素,中国书画艺术,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B、中国书画艺术出现的病态,主要责任在于一些张扬个性又忘却了祖先的宝贵遗产的艺术工作者。
C、作者告诫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也就是说,无任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充分肯定和挖掘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的伟大的辉煌。
D、在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要充分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就必须让艺术成为任人打扮的美人。?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何时有酒,谁也说不清,《诗经》中就有“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之句。中国的人工谷物造酒起源于何时,一直是史学上争论的话题。而对山西汾阳县杏花村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文物佐证。
  杏花村遗址在杏花镇东楼村东北方向,其堆积形成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其中属于大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出土器物中,除了大量的陶质罐、盆、瓶、壶、刀等生活用具外,还令人惊叹地出现了小口尖底瓮。酿酒专家包启安先生指出:“小口尖底瓮实是酿酒发酵容器,原始先民在小口尖底瓮中利用谷物发酵成酒,然后澄清、饮用。”小口尖底瓮不仅我国有,古埃及酿造麦酒(啤酒)或葡萄酒时,也使用过与我国出土的同型的小口尖底瓮。包启安认为:“"酒"字是酿酒容器的象征,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的"酒"字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形,是最早的酿酒容器的有力证明。”古代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的形象,真是无独有偶。
  古时酿酒追求一个“清”字,汾酒在南北朝时期定名为“汾清酒”,可见它在当时造“清”的程度和质量水平之高。汾酒以“清酒”的技术革新一举成名之后,又在工艺上有了大的突破。从隋、唐、宋、辽、金一直到元代,一种使用“干和”工艺酿造的汾酒,当时被称为“干和酒…干酿酒”,连续800年称雄酒坛。那么“干和”到底是什么样的酿酒工艺呢?
  “干和”酿造工艺选用优质高粱米为原料,以河东神曲为糖化发酵剂。蒸米时,锅底加入花椒以串味,将饭捣烂冷却,加曲进行糖化,浸泡数十天。压榨取得第一次酒液后,再加入高粱米、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然后将第一次酒液加入第二次糖化醅中,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之后进行两次发酵、蒸馏。形成了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的最新工艺,这也就是现代汾酒工艺的雏形。
  此法所得之酒,清澈如冰、醇香甘洌无比,名传遐迩。来村品尝者络绎不绝,每在酒后都为此酒议名。因干和入瓮的独特酿造技术而定名为“干和”,又叫“干酿”“干酢”。从此“干和”汾酒遂成为朝廷贡酒,驰名全国。
1.下列不能成为我国人工谷物造酒大约起源于6000年前证据的一项是(? )
A.杏花村遗址发掘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器物,大约产生于6000年前。
B.杏花村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有陶质罐、盆、瓶、壶、刀这些生活用具。
C.杏花村遗址还出土了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器物小口尖底瓮。
D.“酒”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字形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形。
2.从原文看,下列对于“干和”酿造工艺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工艺,是汾酒从隋、唐、宋、辽、金到元代连续800年一直都在使用的,汾酒在当时被称为“干和酒”“干酿酒”。
B.该工艺,第一步是选用优质原料蒸成饭,蒸米时锅底加入花椒以串味,然后将饭捣烂冷却,再加曲糖化,浸泡。
C.该工艺,第二步是在第一次压榨取得的酒液中,再加入原料,然后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
D.该工艺,第三步是在第二次糖化醅中加入第一次酒液,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之后再进行两次发酵、蒸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村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就开始酿酒,可见这里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工谷物酿酒的发源地。
B.古代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的形象,说明古代巴比伦酿酒时,也使用过小口尖底瓮。
C.古时酿汾酒以“清”著称,“干和”是在“清酒”的基础上发展与提高的,酿造工艺又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
D.现代汾酒工艺,就是在“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这一古代“干和”酿酒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晚 唱
杨虎
五叔家三代使牛。
这一带颇多匠人:铁匠、木匠、改匠……五叔虽然是在田里磨手板皮,却因牛使得好,村人们都亲切地喊他使牛匠。
别人使牛不过混口饭吃。五叔家每年立春,都要郑重地在牛栏里上香,贴春牛图,献刀头。祖父在时,还要领着一家大小,恭恭敬敬地对着栏里的牛磕头。
别人使水牛,也使黄牛。黄牛不能骑,力也不大,还爱捞嘴。因为这,五叔一向使水牛。
水牛犄角弯弯。
这一天,天上像悬着两个太阳。五叔和牛累得吭哧吭哧。主人家催得紧,歇午的时候,牛刚下河,见五叔坐立不安的样子,就站起来,朝五叔叫了两声,又回到了田里。也活该出事,耙完田,五叔累得一屁股跌坐在田埂上,忘了解下耙具。牛热得遭不住,拖着耙具,就往河边赶。
水牛跑得风快。
一坝田里的人都惊呆了。耙具露出尖尖的牙齿,紧紧追赶着水牛的后蹄。五叔刚“哎呀”一声,就见耙子跳起来,狠狠往水牛的后腿上咬了一下。水牛一吃痛,四处乱奔,耙具更加疯狂起来,张开嘴,露出森森白齿,一下一下往水牛的臀、后腿、背上……狠狠扎去。
又奔出数十米远,水牛忽然矮了下去。
五叔再也喊不出声来,泪水涟涟,一下子萎在了地上。
傍晚,村里飘起水牛的肉香。五叔从墙上取下祖父传下来的那只牛角,一个人徘徊在空荡荡的牛栏里,半天,却吹不出声……
牛贩子们交易时都不说话,手缩在袖笼里,指头忽长忽短地叫价。五叔不忙讨价,只把目光缓缓地在每头牛身上移动。牛群黑黄高低,远远近近地立着,叫着。月光在天上流动,洗得牛市上时而白,时而黑。
经过一头大水牛时,水牛响亮地叫了一声。这牛贩子是个年轻人,两眼笑眯眯地招呼五叔。五叔熟练地将水牛的嘴唇翻开,瞄了瞄牙口,眼里一热,问:咋卖?
牛贩子袖笼里动了一下。
五叔伸出手去,捉住那几根指头,犹豫着,还了一个价。牛贩子嘲笑地摇摇头,目光转向别处。
天快亮了,一声忧伤的牛哞突然叫得牛市上空荡荡地。五叔一无所获,在地上捡了半截牛绳,正低头怏怏地走。牛哞声一声比一声凄凉,五叔抬起头来,看见一头苍老的黄牛拼命往一个妇人身后藏。集市上的杀牛匠嘴里含了一把尖刀,眼睛上上下下地往那黄牛身上瞧。
黄牛不敢看那汉子的眼睛,低下头,围着妇人转来转去。妇人火了,一把扳住它的犄角。黄牛吃惊地盯着主人,又望望旁边站着的五叔,眼神又慌乱,又绝望。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它深深的眼窝里缓缓淌了出来。
杀牛的人嘴里哼了一声,朝妇人伸出三根手指。
妇人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杀牛匠转身就走。妇人慌了,急忙招呼他。杀牛匠将刀吐在手中,稳稳地纂着,说:一口价,三百,卖不卖由你。
妇人叹口气,苦笑笑,手一伸,将牛绳递了出去。
汉子伸出手,却发现绳索紧紧地捏在了一个老人的手里。
五叔看也不看杀牛匠,从怀里摸出全部的钱来,递给妇人,说:六百,我要了。杀牛的汉子正要发作,一听这价,笑着摇摇头,竟自走了。
……
坝上的庄稼再次被风吹黄时,黄牛就死了。
黄牛太老了。五叔牵着它在村道上走,像领着自己的父亲。村里人笑五叔使了一辈子牛,老了却伺候着一头废物。在田里调头的时候,黄牛拉不动犁头,就喘着气,停了下来,一面转过头,哞哞地喊着五叔,眼里满是歉意。五叔温柔地摸摸它的犄角,扔了犁,让它歇着,自己在一旁笑眯眯地裹着叶子烟。别的使牛人见了,暗暗高兴,“啪”的一鞭抽在自家的牛背上,大声喊:五叔,秧子多深了,快点。
五叔嘿嘿地笑:不忙,不忙,它也干了一辈子了,等它歇歇。
……黄昏时分,五叔拿着牛角,走进了长坟茔。坟园深处,五叔在一块隆起的土堆前停住,大声说:黄牛老弟,我不知道你前世干了什么,害得这世变牛,磨了一辈子。现在,我把你埋在这里,和我先人们做伴,他们都是爱牛的人,你就安安心心地睡去吧,永远都别醒来。
声音低了下去:睡去吧,睡去吧。
风吹动了许多坟上的青草。五叔将牛角举起来,在月光下吹得呜呜地响。
(选自2008年12期《名作欣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A.“这一带颇多匠人”“村人们都亲切地喊他使牛匠”,这表明了五叔生活村庄的人们的聪明、能干以及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B.五叔家从祖父开始就对牛极为尊敬与崇拜,而五叔一家与牛建立了更为深厚的情感,别的家庭只不过把牛当成谋生的工具。
C.“五叔熟练地将水牛的嘴唇翻开,瞄了瞄牙口,眼里一热,问:咋卖?”动作语言描写简洁,却表现了五叔辨别牛的能力及对好牛的动心。
D.作者将褒贬态度寓于全文叙述中,文章对勤劳能干的五叔及黄牛充满了赞誉之情,而对冷酷无情的杀牛匠及黄牛女主人进行了强烈批判。

E.作者塑造人物重视细节描写,在表现五叔形象时,作者用了多个细节,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把五叔写足、写活,使五叔形象栩栩如生。
小题2:请简析黄牛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3:文章两次写五叔吹牛角相同的作用是什么?五叔两次吹牛角结果为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题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