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两家小店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的顾客差不多,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个总是比右边那个多出百十元来。天天如此。
于是。我走进了右边那个粥店。服务小姐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不加鸡蛋?”我说加。于是她给我加了一个鸡蛋。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要问:“加不加鸡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
我又走进左边那个小店,服务小姐同样给我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我笑了。说“加一个。”再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又问:“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
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就要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鸡蛋。
请你以上述故事蕴涵的道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沉锚”效应——在人们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人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在右边的小店中,你选择“加还是不加鸡蛋”;在左边小店中,选择的却是“加一个还是加两个”。这第一信息不同,使你作出的决策也不同。聪明者常用此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有生活就有需要。在特定情况下,人们会有某种迫切的欲望和要求。如:遇到困难时最需要帮助,产生误解时最需要沟通,学会学习最需要掌握方法,建设现代化最需要创新人才……我们对某种“最需要”可能有体验和见闻,可能有见解和认识。
? 请你围绕“最需要”这个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 要求:(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2)自拟一个题目。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公交车上很拥挤,一个纤弱的小女孩被挤到了车门边。
“挤着我的鞋了!”小女孩的脚不慎被正在关上的车门卡着了,急忙大声喊。
女司机赶紧打开车门,上前轻抚着小女孩的脚问:“脚痛不痛?”
“脚不痛,但鞋子挤坏了。鞋子是妈妈新买的,挤坏了要批评的,阿姨给我买双新鞋罢。”女司机闻言立即答应了。她想,只要孩子没受伤,就是万幸。
在家获知消息的妈妈神速赶到现场,冲动之下,不问青红皂白,就跑上去扇了女司机一个耳光。
“妈妈,不怨阿姨!”小女孩看见妈妈粗暴地打人,顿时哭了,她挣开妈妈的手,上车走到女司机面前鞠了一躬,含着泪说:“阿姨你没错,是我妈妈错了。我代表她向你认错。”
看到这一幕,真有一种上去拥抱这个孩子的冲动,心想,这要是我们家的孩子就好了!孩子,你让我仰望!
生活中,该仰望的其实不只是这样的孩子。
请以“仰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扩写、续写、套写材料,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仰视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无可厚非是生存的现实。如今,更为悲哀的是,这句话已逐渐成为芸芸众生的生存意义。自小,我们的面前就有了奋斗不完的目标,而我们是否应该停驻思索,我们在追逐的人生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用仅含成败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认为,我们不该站在第一高峰上俯视第二高峰,而是应抱着一种仰视的目光去敬畏那第二,甚至第三第四……
名列虽次,但不能磨灭那种值得敬畏的奋力拼搏的精神。或许在相比的时刻,第一名的光辉远远盖过了后面的名次。可他们在舞台上下的汗水与付出是不能否决的。那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奋斗与坚持不是仅仅能用成败来定论的,而是富含了一股人性的光辉。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奥运会上的一位最后一名马拉松运动员阿赫瓦里,在颁奖典礼时,他却被遗忘在赛道上继续拼搏,当他拖着流血的腿跨过终点时,说“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我们可以设问自己能不能做到那样的不畏艰难与全力以赴。对于这样的精神,我们应当怀着深深的敬畏,即使他甚至只是最后一名。
名列虽次,鼓励与铭记不只是一种激励,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改善。人们铭记第一,忽略其次,是一种受整体社会急功近利影响的表现。正因为人们把目光都锁定在了最好和第一,自然而然,我们只记住了第一,而忽略了后面依旧优秀的人们。在我们的社会中孩子被要求考第一,运动员被要求获金牌,各项攀比中人们想最耀眼。《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中谈到,1979年到2008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仅有对应试教育的极力争夺,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毁人不倦的;中国奥运会金牌数位列第一,而整体国民身体素质却让人不敢恭维;高校为了各项指标的攀比,假论文层出不穷,而中国却未曾染指诺贝尔奖。。。。。。以这样的方式只为争夺第一,然后铭记第一,对每个人的生命,对社会的进步真的有意义和添彩吗?学会鼓励与铭记后几名,教会我们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成败,不仅激励了后几名继续前行,也是对社会整体风气的改善。
名列虽次,可如何看待,这不仅反映了你内心的态度,还体现了你灵魂的境界。当我们用一种宽和与欣赏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第一名便不再是唯一值得铭记的了,我们会发现后面几名也是如此值得我们去赞叹与铭记。这考验了我们自身的境界,是否只用一种刻薄与功利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人或事。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这样的目光下,世界将充满苍白和荒诞。鲁迅曾说过:“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落后而仍然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仰视我们周围的那些高峰吧,让我们赞叹与思考他们所蕴藏的壮丽与挺拔。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这些高峰之一,那些刻薄与功利也许也会让我们无所适从,那些目光与赞叹也许也是我们所渴望的,何不修身从己为先?
本题解析:仰视,指抬起头向上看,含有敬仰、敬慕和向往之情。与“仰望”词义相近。写作中要明确仰视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高贵高大的,可以是平凡卑微而平时易被人轻视或忽视的。行文要侧重于展现出人或物身上所具有的某种令人敬仰的品质、风格、精神。文章要扣题展开,行文过程中要注意点题,或表达出题目所蕴含的意思,不能只在结尾点一下。要具备记叙性文章的文体特点。可以是规范的记叙文,有较为完整的情节;也可以是记叙性散文,联想与想象中有相对完整的情节。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命题作文“痴迷”写作导引及佳作
文题回顾:痴迷:深深地迷恋。(《现代汉语词典》)(70分)
试以“痴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无
本题解析:
一、关于审题
这次命题作文审题并不难。题目的提示语只有一句话,也就是《现代汉语词典》对“痴迷”的解释:深深地迷恋。细细咀嚼,它给写作者界定了“痴迷”的语域:迷恋,而且是程度非常之深——深深地喜欢,为之迷,为之狂,为之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执着其里,陶然忘情。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喜爱、兴趣可比的。因此,作文时能否在行文中体现出“迷”、“痴”的程度,以示与一般意义上的“喜欢”、“兴趣”的区别,也是非常关键的。
作为只有一个词语的命题,“痴迷”给了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素材掌握情况,对题目作适度的拓展,组织成有着观点性质的短语或句子。可以从这些方面打开思路:痴迷”什么,怎样“痴迷”,为什么“痴迷”,“痴迷”的作用、效果怎样等等。当然还可以考虑到“痴迷”是个中性词,对不同性质事物的“痴迷”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二、关于构思行文
本次作文不存在审题障碍,关键是看学生在立意、构思、选材、语言上的表现。
大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构思:
(一)“痴迷”什么,怎样“痴迷”,描写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痴迷者”,编写故事,表现形象,凸显个性,并可从中见出对生活的思索。比如,痴迷书本尽情领略小说情节的曲折、唐诗宋词语言的典雅的“书痴”;痴迷足球,有球必踢、有球必看,牵挂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铁杆球迷”;痴迷音乐,痴迷周杰伦,走路看书都要听着mp3的“歌迷”。其他如痴迷动漫、痴迷色彩、痴迷鲜花、痴迷电脑、痴迷钓鱼……不一而足。当然,也可以写痴迷不好的事物会“玩物丧志”,甚至因此酿成悲剧,比如学生痴迷上网游戏、痴迷“追星”,父母痴迷麻将等等。
这是一种比较基本的构思,适合写成记叙文。
(二)“痴迷”什么,结果会怎么样(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对“痴迷”进行议论评价,告诉人们“痴迷”的意义之所在。比如,痴迷是科技进步的动力,痴迷带我(他)走向成功,痴迷成就天才等等。这实际上是一种议论文的基本构思,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历史上、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里的一些因“痴迷”而成功的典型的人和事,从而展开作文思路。(当然,也可以从反面立意,探讨正确(适度)“痴迷”的重要性。)
(三)为什么“痴迷”,或是从某些“痴迷”中能发现什么。能够深刻地思考(反思)平常生活中的“痴迷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教育、文化、传统等社会意义,这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立意构思。比如,可以思考人们现在为什么痴迷于怀旧(老歌新唱、老电影翻拍等),思考人们(包括小孩、大人)为什么痴迷于到动漫中去寻找英雄(如超人、蝙蝠侠),等等。学生如果在作文中能够有类似的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是难能可贵的。
有些“痴迷”是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价值观、不同世态人心的体现。比如,范进对中举的痴迷,葛朗台对金钱的痴迷,当今社会人们对集邮、收藏的痴迷等等。
有些“痴迷”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工作态度甚至是一种人生境界。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痴迷山水梅鹤,留给人们的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佳句和文坛佳话;曹雪芹痴情红楼,“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十年辛苦不寻常”,以一把辛酸之泪留下了说不尽、道不完,使人痴迷的《红楼梦》。再如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痴迷色彩带来诺贝尔奖;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之一的方永刚痴迷于学习,痴迷于思考,痴迷于工作,在痴迷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也是为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所注的一针清醒剂。
当然,也可以从不痴迷于身外之物,不为虚名所缚,不为蝇利而锁,快乐生活、自由生活的角度立意构思。
只有进行深刻的挖掘,才能从平常的题材(生活)中发现不平常的道理,才能体现出中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评分标准
1.基本分
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可视具体文章在54-55分之间赋分。在此基础上,只要发现有“亮点”(如叙述描写流畅生动、构思巧妙新颖、有真情实感富有生活气息、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感悟、动人情怀启人深思)就应该将分数上浮5-10分,最高可到满分。
2.关于亮点
记叙类文章:有相当精巧的构思,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有相当的语言表达机智。
议论类文章:有较高的立意,能选取比较新颖、生动、有个性的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有层次感,议论语言有逻辑性和文化底蕴。
只要发现有“亮点”,就应该将分数上浮到63-70分。
3.特殊赋分
①明显偏题、走题的,或没有时时点击牵连,给人以若即若离之感的作文,应判为四类或五类卷,最高分不得超过41分。
②全文几乎是名人名家相关故事的汇展,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没有对典型故事的深入分析,只是简单提到了“痴迷”的,原则上不超过45分。
③确认为抄袭,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不超过10分。
④仿佛有几个层次,其实只是事例的罗列与情节的铺排,相当于一大段,原则上不超过52分。
⑤思想幼稚、语言低幼化或过于寒伧的语言应该在基本分以下。
⑥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赋分之后,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⑦错别字,每错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卷面明显较差的,酌情扣分。
⑧另写其他题目的,扣2分。
⑨文体写成诗歌的,上限为5分。
佳作推荐
一、痴 迷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大概是对痴迷爱情的典型描绘了。而这些人,往往被称作“情痴”。
当三毛与荷西定情撒哈拉时,我们赞许她是个勇敢且不畏艰苦的女人,但却不能说她是个“情痴”。
而当荷西亡去,三毛“居则九曲回肠,出则若有所失”时,我们感慨她对荷西深沉的爱,但却不能说她是个“情痴”。
最终三毛因抑郁而自杀后,众人莫衷一是。其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三毛因不忍荷西的离去而自杀。此时人们称她作“情痴”。
爱一个人一定要以生命作代价吗?非得像梁祝一样化蝶、双宿双飞,才能阐释“痴迷爱情”吗?
有一位音乐家,因家族精神病遗传不幸死去。葬礼上,他的妻子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独居生活间,邻居也从未见她掉过一滴泪。于是谣言四起:
“她不爱他,他的财富是她唯一的迷恋。”
“她是个寡情的人,对任何人都只有少得可怜的感情。”
…
直到她死去,她也没有对此作过任何解释。可是,她的日记毫不留情地扇了众人一个大大的耳光。那是她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
“好好活着,就是他在爱我,让我无忧无虑;好好活着,就是我在爱他,让他感觉到我的快乐。爱一个人,可以比他的生命更长久。”
她对爱情的痴迷不下于梁祝。更令人感动的是,她对爱情的痴迷,不是用殉情而表达的。她重新演绎了“情痴”这一角色,使得那些痴迷爱情的寡妇、寡夫们打消了殉情的念头,为世界增添了不少和谐美。
“爱一个人,可以比他的生命更持久”。其实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了先例:妻子亡故,庄子“击盆而歌”,是喜悦。为何?他想到了妻子在另一个世界的快乐,因而替妻子开心。这不正是缘于对妻子的爱而希望她幸福快乐吗?
痴迷爱情的结局,并不一定总是凄美的,它亦可以是幸福美满的呀。王子和公主,他们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毕竟只是童话。人生的旅途,悲喜交加、阴晴不定。当有一天,他(她)先离去,你也要快乐地生活下去!请记住:这不是不爱了,而是痴迷了。因为“爱一个人,可以比他的生命更长久。”
【简评】文章选择富有浪漫的故事阐述痴迷,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痴 迷
我深深迷恋着的,是那早春刚开的桃花。
你看,这一朵,像极了一只刚睡醒的小精灵。懒洋洋地舒展着身子,极不情愿地睁开眼睛,打量着还透着丝丝寒气的早春大地。花瓣儿缓缓地张开,粉红色的水润肌肤上似乎还残留着早霜打下的露珠。当明媚的阳光拂去这层薄雾,跃入眼帘的,俨然一位美貌的花中仙子。微风吹过,瞧,她好似在笑了。
我是如此地痴迷于这早春的一抹清新色泽啊!于是,我早早地从果园折下一枝,插在了我的窗台上。
呆呆地望着这枝桃花,想象着躲藏在桃花里的她,该做着怎样甜甜的美梦。是期盼着花期的到来,还是幻想着结果的欢快?总之,我是那样的喜悦,甚至幻想起她开花的那一刻,我的窗台会因为她,而变得怎样的灵动与活泼。真的有些迫不及待了,痴痴地望着花瓶中的水以及这孕育着美好梦想的桃花枝,我暗暗祈祷着… …
一天两天过去了,没有动静,我耐心地等;四天五天过去了,仍没有动静,我慌了;十天的时候,我的心彻底的失望了。望着不动声色的桃花枝,我忽然明白:怎么可能开花呢?不会了呀!辛苦孕育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美梦,早已在我折断她的那一刻破碎!她明白,无论如何努力,她再无法拥有结果的权利。春天对她而言,已经没有了意义。既然如此,又何必开出那华而不实的花朵呢?!我的心一下子跌入了愧疚的深渊、痛苦的幽谷… …
没想到,我错了。次日清晨,春天似乎来到了我的窗前。她,开花了!一片一片的花瓣缓缓舒展。那样的漫不经心,又那样的欣喜若狂。这花瓣不是粉红,而是莹白,且薄如蝉翼。虽只有一朵小小的花,但却足以将幸福灌满我的内心。
我痴迷地望着这早春的礼物,思绪一下子随她飞扬起来。
是啊,她又为何不开花呢?既然春天来了,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享受这明媚的春光呀?!结果固然重要,但更有意义的是过程。不是吗?只要抱着希望在春天盛开,那她已经足够美丽的了。又何必太去在意结果呢?!
生命也是一样,结果也许迷茫,也许残忍,但我们一定要抱着希望去迎接每一个清晨。只要奋斗过,努力过,纵使最终失败,那又怎样呢?!就像寓言中那个挑夫的破桶,纵使滴水不剩,也可以欣赏到过程中的满眼春光啊!
想到这儿,我更加痴迷于这早春开在我窗台上的桃花了。不仅仅是因为她本身,更重要的是因为我深深痴迷于这背后所蕴藏着的人生哲理:
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过程!
【简评】触景生情是人之常情,也是古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而本文作者也能巧妙地运用于写作中,生活的积淀也很深厚。
三、痴 迷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可以说,痴迷是成功的最佳捷径。
痴迷,让人有对学习工作的专注。巴尔扎克说:“痴迷于某个事业的人,会取得令自己惊讶的成就。”这句话盛赞了痴迷的作用,而巴尔扎克本人就是一个典例。巴尔扎克是一位著名的高产作家,我认为对写作的痴迷是他成功的关键。他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且常常陷于情节中不能自拔。在创作《高老头》期间,巴尔扎克一连几天神情沮丧,家人询问后,她喃喃地说:“高老头死了。”在创作《欧也妮·葛朗台》时,一位朋友来访,巴尔扎克忽然怒气冲冲地对他说:“是你,是你逼迫那个不幸的少女自杀!”朋友非常不解,询问他的家人才知道,巴尔扎克在说小说中的人物。如果不是对写作痴迷到此种程度,又怎能成就他这位如此伟大的文学家呢?
痴迷,让人有艰苦工作的快乐。巴甫洛夫是俄国的一位生物学家,他对研究和实验如此痴迷,以至于身边的亲人朋友时常遭他冷落。有一天,朋友百般劝他去与未婚妻约会。当时巴甫洛夫正高兴地做着实验,不得以,才停下手中的工作。结果在公园里一遇到未婚妻爱玛,巴甫洛夫就抓住她的手,爱玛以为巴甫洛夫要吻自己,便幸福地等待着。谁知,巴甫洛夫给爱玛把着脉说:“你心跳正常,身体状况良好。”爱玛生气地说:“你只喜欢做实验,回去做你的实验好了!”巴甫洛夫信以为真,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工作的时候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巴甫洛夫这般说道。是对生物研究的痴迷让巴甫洛夫乐于工作,而一个乐于工作的人又怎会不成功呢?
痴迷,让人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池田大作说过:“痴迷于某件事的人,非得到成功才会停止。”对于痴迷与坚持不懈,很少有人能比得上贝多芬。一次,贝多芬进了餐厅,把桌子当作钢琴弹着,并侧着耳朵,仿佛沉迷于其中。一曲作罢,他对服务员说:“结账。”服务员笑着答道:“先生,您还没有吃饭呢!”正是对音乐的如此痴迷,贝多芬才能在遭遇耳聋等许多挫折时,仍坚持不懈,成为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
以上例子展示的是三位伟人,他们有着对事业的痴迷,但这痴迷让人肃然起敬!这痴迷展示了人性的伟大,也指引着他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蒲松龄说:“书痴者文必工,技痴者艺必良。”何不去痴迷?成功等待着痴迷者。
【简评】本文侧重于中外作家的事迹引用,展示痴迷对于成才的促进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一对仙人夫妻常在山顶下围棋。旁边有一棵树,树上住了一只金丝猴。它长年累月地躲在树上观看这对仙人下围棋,终于练就了非凡的棋艺。不久这只猴子下山了。它到处找人挑战,未逢敌手。最后,竟连一流的高手也成为他的手下败将。后来一位大臣自告奋勇要求应战,宣称自己有绝对的取胜把握。比赛那一天,大臣在桌子上放了一盘鲜艳的水蜜桃。比赛中猴子始终盯着桃子,结果它输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1)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呈半开放式,主题可以就一个角度或侧面构思,但不能脱离材料,并且只能写议论文。所以可以从猴子的角度展开,猴子本是非凡的棋手,但见了桃子却三心二意,不能专注于棋盘,它的输是输在自己的意志上,输在自己的欲望里。由此联想如人生,生命中有许多诱惑,我们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必将得小失大,如文中之猴,徒留笑话,猴子失去的只是一盘棋,而我们失去的可能是一生,围绕着“战胜欲望”“理智与情感”这几个话题联想,便能深入主题。也可以从大臣的角度考虑,大臣能针对猴子的性格弱点,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可见做事要把握关键,也可见战胜对手要先了解对手,如此构思,便能成一佳文。
(2)立意:从猴子的角度:最强大的对手是自己;战胜自我。
从大臣的角度:做事要抓住关键;战胜对手要先了解对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