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6 18:19:22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怀念红狐 刘志成 我家耕种的荒地离家足有二十里,我和爹锄了一天地往回赶时,看见了那只叼去我家一只鸡的红狐在不远的沙丘上站着,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我的心里腾地起了一团火…… 红狐的出现是在十多天前的一个月夜里。那时,淡淡的麦香渗在月光里浸濡了村子的夜空,仿佛要流进人心里来。出院撒尿的我,猛然间听见鸡窝里响起了几声惊恐的鸡叫声。我揉了揉睡眼,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团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箭一样地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我疑惑地走到鸡窝边,见地上洒了一滩扎眼的血。“黄鼠狼叼鸡了,妈!”我的声音惊动了屋里的母亲,她点了煤油灯出来查了鸡窝,叹了口气说:“丢了只花母鸡。”“那是只红色的黄鼠狼。”我说。“那是狐,娃!”母亲用满是无奈的声音纠正了我的错误后,回屋去了。“那只老母鸡原打算卖了给娃攒学费的……”母亲的唉声叹气混着爹响响的抽烟声飘出屋来,让我暗恨自己怎么当时就没手脚伶俐点,逮住那家伙…… 现在红狐就在那沙丘上站着。“偷鸡贼,我今天非逮住你不可。”我气恼地迈开大步跑了过去逮红狐。红狐冷冷地看着我,仿佛没把我放在眼里似的,动也不动,待我快到跟前,才甩甩长长的尾巴倏地一蹿,不紧不慢地逃走了,不时还悠闲地回头瞅瞅爹那边。“娃你不要追了,这畜牲的窝就在附近,说不准还能扒一窝狐崽子哩。”“爹,你怎知道?”“你没看见这畜牲肚皮下的奶袋子鼓鼓胀胀吗?”爹自信地说。 果然,我们很快就发现附近的一个沙圪塔里有一黑土硬圪台,圪台下迎西有一洞,洞前有一堆土,不是新痕迹,若不是走近了根本发现不了洞口。爹把耳朵贴在洞口听,我也学着爹的样子凑了上去,听见了几种不均匀的呼吸声。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嗥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很快,我们就看见了四只狐崽,圆乎乎地蜷成一团像小绒球,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把狐崽子拿回喂上些日子卖了,够我娃好几年的学费哩。”爹掩不住喜悦。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我布衫襟子上的四只小狐崽此刻也哀鸣不止。我不耐烦地赶了它几次都赶不走,直到快进村时,它才站定,干嚎着望着我们。我的心一软,想放下狐崽,犹豫间忽然想起那只预备我学费的花母鸡来,遂把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吐了一口唾沫,转头追上了爹。 四只狐崽只有一个多月,还没断奶。它们通体雪白,只有鼻头和尾巴发红。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红狐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吧?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玩。这种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刚刚维持了不久,一个月光朗朗的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我从熟睡中醒来,揉揉眼睛,以为是在梦里。掀起窗子上的猫眼洞布向院中一看,只见那只红狐在那里昂着头长嗥。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沸腾的犬吠声,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我跳下地,拉开门,红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一股悲哀突然袭击了我,我正用手臂抹眼角上的泪水,爹呵斥狗的声音猛然在院子里响起,我不由得心头一紧,才发现是邻居家那只高大威猛的狼狗已出现在院子里,喘着粗气要向红狐发起进攻,被爹死死抱住脖子。红狐还没有走,只是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哀鸣声。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城市的一些朋友听,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1.文章第四段着意描写了狐崽“圆乎乎地蜷成一团像小绒球,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情节发展,概述“我”对红狐态度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有两处写到红狐“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写道:“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城市的一些朋友听,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与暗示)。正是因为四只狐崽活泼可爱。被捉之后浑身“颤抖”,本性善良的“我”才会被触动。为后文写“我”为红狐的母爱感动而流泪和母亲放还狐崽埋下伏笔。(意对即可) 2.①遭遇红狐,“仇人”相见,“我”怒火中烧,抓狐崽,红狐哀鸣,“我”不为所动; ②我非常喜欢四只狐崽,人狐和谐相处。 ③“我”被红狐的母爱深深感动,伤心流泪,生怕狼狗伤害红狐。(意对即可) 3.由于人类残暴而无休止的围猎捕杀,狐对人类怀有深深的恐惧。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已十分突出,红狐在“茫茫夜色中”消失,乃至永不回来,有可能成为残酷的现实,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意思对即可) 4.这是本文的传神之笔,饱含着作者巨大的哀痛和深刻的反省。在繁华都市中,与自然隔绝的人们内心冷漠,体悟不到生命的神圣和自然的伟大,人与自然关系逐渐恶化,令人忧虑。这个结尾饱含着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冷 夏 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这个多么重要,在我表面生活的背后,意识到自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一直活在心里。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那与我失之交臂的时光和旧梦,充满恍惚怅然的珍惜之感。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疲惫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灵活。 我对实际生活中过分热络的友情,对虚拟世界激情的可靠性一直保持平和的怀疑态度。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手指一次次触摸熟悉的键盘,心里充溢着更新鲜更深刻的感动和疼痛。忽然的,想起海子的一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小题1:文中作者说“非常遥远的幸福”,为什么说“非常遥远”?(4分) 小题2:请概括出作者眼中的现实生活和他理想中的生活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6分) 小题3:请写出你对文题“我们这么近,我们这么远”含义的理解。(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A.文中作者一再提到“梦”,这些梦,似乎是孤独的旅行者吟咏的悲凉的歌,传递给读者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B.“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对心灵的重要性,它能带给人清凉慰藉。 C.本文从《瓦尔登湖》写起,以梭罗为线索贯穿全文,用细腻的笔法书写自己的感受,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D.文章引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海子的理想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理想,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强化了情感。
| E.最后一段写出作者为自己能与梭罗等对话而欣慰,为自己在这纷纭的尘世中仍能用文字表达心中的感动与疼痛而落泪。
参考答案: 小题1:梭罗离现在的年代是遥远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愉快已经很少了,久违了。(4分) 小题1:现实生活:人们于匆忙中追逐名利,不关注内心情感;人们忙于交际应酬却缺乏情感交流,缺少情感的滋润。理想生活:生活节奏悠闲从容,人们内心丰富善感。 通过对比,突现作者对“逝去的时光和旧梦”的追念。(6分) 小题1:可以将这个“我们”理解为“人与文字”,当人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遇时,这是多让人感动的事,但我们缺少精神的生活又是与文字格格不入的。(不必拘泥于答案,言之成理即可)(4分) 小题1:AC。(A“悲凉的歌”错。C“以梭罗为线索”错。)(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师,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学术精英,他们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也是该民族在该特定历史时代的精神之光,同时也“蕴藏着超越该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大师涌现的时代,往往也是一个民族鼎盛的时代,或者是鼎盛到来的前夜。 时下,国内各大媒体重量级人物频频亮相,动辄就是“大家”、“大师”。其实这是一种误导。说实话,即便是出大家大师的时代,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大师做学问的目的仅在学术本身,他们知道,学中之道贵在打通,道存则通,道无则隔。所以,真正的大师所为不是猎取功名利禄,做的是讲学又讲道的学问,他们断不愿频频公诸大众媒体。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媒体的良苦用心。称呼大师,不失为一种礼貌,然而,过度恭维且易误导大众,是害多而益少的。对于被称呼者来说,不失为一种“狂”气,有时候也是一种洒脱,一种超然。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是对“狂”的正面解释。古往今来,“狂”人也层出不穷,他们的成就也往往不是那些“狷”者能望其项背的。春秋、两晋、汉唐等时期在这方面出现过许多典型代表。也正因为如此,春秋诸子、魏晋思想、汉唐文化,凌驾百代,皆后无来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狂”所成就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则尤然。但如果狂妄过度则又是一种轻浮,一种浅俗,不利于学术,也不利于发展。 我们知道,“大家”和“大师”会影响时代甚至是影响人类的。他们的作品也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或标志着人类精神的重大转变,不仅有艺术上和艺术史上的价值,而且还要有审美上和审美的时代性的贡献。这样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往往是跨越式的、划时代的,具有标志性意义,如达·芬奇、毕加索、顾恺之、王维、石涛等。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往往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切入历史,甚至切入人性的深层状态中去。而我们目前的某些艺术家,充其量也只是影响了当下中国,更不要说影响人类发展的总体进程,怎么称得上“大师”?顶多算是“名流”。作为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眼下不是标榜自己是什么,也不是别人称呼什么,而应该静下来思考自己究竟是什么,能干些什么,并找准自己的艺术和社会坐标,针对性地潜下心来,好好用心“干活”,并思量着能做到什么程度。那些虚泛的东西留待别人去评判,由后人来定位。 之所以出现“大家”、“大师”乱称的现象,源于国人缺乏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真正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西风东进的背景下。强势的西方国家加强文化的推销,让毫无准备的国人和缺乏远见的“专机密第1页2012-6-30家”来不及思考,一时不知所措,找不到自我,也理不清是非。呼唤大师出于某种美好愿望。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过于局限在某个领域或学科,综合素质的不足是致命的。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当代名家”,大多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专门家而已,很少有学贯中西的通人之才。 当务之急,我们要多加考虑为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作何担当,担当多少的问题,而不是虚妄地自拜什么大师。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即便自命不凡,千万不要去无谓添乱。 1.下列各项中对“大师”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师对于一个民族,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一个民族的学术精英,他们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也是该民族的精神之光。 B.当下国内各大媒体动辄就是“大家”、“大师”,这其实是源于国人缺乏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真正了解和认识。 C.一个民族如果涌现了大量的大师,这往往代表着这个民族处于鼎盛的时代,或者是鼎盛时代即将到来。 D.如果艺术家及其作品具有跨越式的、划时代的,具有标志性意义,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切入历史,甚至切入人性的深层状态中去,他们可以成为大师。 2.下列关于“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称呼艺术家为“大师”,这对于被称呼者来说,不失为一种“狂”气,有时候也是一种洒脱,一种超然。 B.我们对“狂”很早就有研究,孔子说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是对“狂”最早的论述。 C.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狂”人都层出不穷,他们大多积极进取,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D.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狂”也是这样,我们应对其辩证地认识,绝对不能狂妄过度。 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大师做学问的目的仅在学术本身,真正的大师所为不是猎取功名利禄,做的是讲学又讲道的学问,他们是不愿频频公诸大众媒体的。 B.当下,因西方国家加强文化的推销,这让我们一些缺乏远见的“专家”来不及思考,一时不知所措,找不到自我,也理不清是非了。 C.作为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应当做的是要找准自己的艺术和社会坐标,针对性地潜下心来,好好用心“干活”。 D.“大家”和“大师”可以说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作品是影响人类的,也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或促使人类精神发生重大转变。
参考答案:1.A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笔 墨 的 超 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 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 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 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 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 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 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 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2分) 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
参考答案: 1.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2.两处引用阐明了笔墨艺术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话阐明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引用宗白华的话阐明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 3.A 4.情感和美感 5.D 6.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一袋美元 [俄罗斯]阿列克谢·利特维诺夫 星期五的早晨,莫斯科精神病院。 “大夫,我可以进来吗?”一个微微谢顶,略有些驼背的中年人走进心理科门诊部。 “当然,请进,你觉得哪不舒服吗?”个子瘦高、戴着咖啡色眼镜的大夫不冷不热地问,但并未放下手中的报纸和笔,他正在玩填字游戏。 “不知道。我看人们都来找精神病大夫,所以我也来了。” “嗯,太好了。那你最好立刻承认自己是精神病。现在有许多人都因为钱的缘故而得了这种病。”他边填字边说。 “哦,上帝,这太可怕了。我正是为钱的事找您来的,大夫。” “哼,我猜对了吧。你说说看,是怎么回事?”大夫听到“钱”字,立刻放下了笔。 “大夫,我希望你能帮帮我。我前两天拾到了很大一笔钱……” “钱?一大笔?拾的?有多少?”大夫的脸凑近中年人,镜片后的目光一下子灼灼闪亮。 “一口袋。” “啊?一口袋!你别激动,慢慢说。” “我没激动,大夫。请你轻点抓我的手好吗?” 大夫松开了手,扶了扶眼镜。 “一大口袋美元,都是一百元一张的。星期二早晨,我起来锻炼身体,刚一出小区门,就看到地上有一个袋子,拾起来,觉得很沉,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美元。” “哦,美元!” “大夫,您把我扣子揪下来了。嗯,是美元,没错,嗯,我就想——” “打住!我是心理学大夫,来猜一下。这么多钱,你打算自己留下来,对不?” “您没猜对。我想,人家会找来的,就在家等了两天,结果没人来。” “等了两天?你大脑没受过碰撞吧?” “没有。” “比如,偶然……” “您是问,我撞没撞到什么东西上?没有,没撞过,也没让人敲打过。” “哦,什么也没有,我随便问问。也就是说,你等了两天也没人来要钱。” “是的。大夫……” “打住!这次你决定把钱留下来了?” “不是,大夫。我去警察局问了一下,可他们说已经好久没人来这交钱、找钱了。接着,我就去银行,让他们检验一下,看这些钱是不是假的。” “太好了。你很聪明,好样的。那么多钱没人要,说不定就是假的。对了,你再想一想,你以前没从高处摔下来过吗?比如马上、房上……” “从来没有。” “那太好了。请问你们家族有癫痫病史吗?” “没有。” “你肯定吗?比如你的爷爷奶奶……” “没有。” “嗯。这就奇怪了。那请你对我说实话,当你用湿手抓电线时有什么感觉?” “我从来没有用手碰过电线。” “太遗憾了!那……到了银行后怎么样了?” “他们说,美元是真的。其中两个工作人员还追出来,问我有多少,愿不愿意和他们兑换——比官方牌价贵50卢布。我说,钱不是我的,不换。他们骂了我句‘神经病’,失望地回去了。我从银行出来,心想算了,现在——” “打住!让我再猜一次。你终于决定自己留下这笔钱了。” “自己留下?可这钱不是我的。” “哎,疯子,现在这些钱在哪?” “我想来想去,决定给你带来……” “谢谢!你这人可真不错,还惦记着我……” “可刚才我走在路上又一想,钱这东西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和不幸呀。我给你不是害了你吗?我想不如干脆扔了算了。” “什么?扔了?你真是个十足的傻瓜、笨蛋、白痴、神经病!快说,扔到哪了?你扔到哪了?” “我站在‘十月革命50周年’大桥上,想把这些钱扔到河里去……哎,大夫,你这是去哪儿?哎?这么快就跑了,你还没听我说完呢,怎么就跑了呢?”他站起身,要追出去,想想又坐下了,口中还在自言自语,“我还没说完呢……我站在大桥上刚要扔,突然过来一个警察,拿着警棍朝我头上打来,我一害怕,就醒了……唉,我最近常做这种梦,不知是怎么了……大夫也没说我是什么病,就跑了,白费了半天劲排队挂号。算了,我再看看别的大夫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特别写到“‘十月革命50周年’大桥”,这是作者有意识地在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中的“病人”和“医生”,都因为钱病得很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需要救治的人。 C.小说中的“病人”是一个正常的人,他讲述了自己的真实的经历,而医生却有拜金的“病”,这样医生和病人比较,文章有讽刺意味。 D.小说以“一袋美元”为题目,“一袋美元”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小说以此了展开故事情节。
|
E.小说中人物只有“病人”和“医生”,作者主要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突出。
小题2:从情节发展的先后进程中,概括“医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3: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6分)
小题4:本文安排“自言自语”这一情节作为结尾,结合全文,选择两个角度,谈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D
小题2:对待病人“不冷不热”(2分),对待工作敷衍塞责(2分),对待金钱充满热情、渴望占有,是个典型的拜金主义者(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顺序颠倒不扣分)(共6分)
小题3:作用:1.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2分)2.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2分)3.使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说明“拜金主义”在当时的社会已成为普遍现象。(2分)
小题4:
(答对一个角度4分,答对两个角度8分)示例:①使情节更加曲折。最后才点明上文中一直在谈论昀美元其实是子虚乌有的,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耐人寻味。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医生为了这“一袋美元”,没有听完病人的话,就跑出了医院,这一安排让读者对医生的拜金主义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③使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小说中的“大夫”本是给人诊治精神病的医生,但是在金钱面前,他丧失了理智,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病态的人。作者用这一夸张的情节强烈地讽刺了他,进而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促使读者深入思考。④使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医生利欲熏心,忘记了面对的是一个病人,急着要去找那一袋美元,而病人讲述的过程恰恰是病人的病情,而且常做这样的梦,这就在情理之中了。(意思对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只是桥的名称,不能说明背景。C、病人讲述的并不是真实的经历。E、小说的主要描写方法是语言描写。
小题2: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小题3:此类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及与主旨的关系;在结构上可根据句子所在段落位置判断,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
小题4:探讨小说的写法,可以从小说的不同角度来谈,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多个角度深入思考,探究小说局部对情节的曲折、人物的生动、主题的深入所起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