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生,犹如加法,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做着加法,知识增加,物质增长,思想增强,但也随之而烦恼增多;人生,又如减法,物质欲望何时休?有人在减消费,减享受,减名利,平淡简单生活。人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加法与减法。增加的同时也在减少,减少的同时也在增加。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个充满思辨性的作文题目。“生活中的加减法”应是贯穿于生活中的一种理念,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方式,一种人生进程中的思维智慧等。
在情感观念上,是崇尚加法生活,还是推崇减法生活,还是提倡有加有减的生活,这本身不存在是非对错优劣,关键取决于要加进或减去的内容,以及为此所要达到的目的。
加法生活也许是一种负重生活,但它带来物质的富足、生活的多彩。减法生活也许是一种简便生活,但它平淡、少些成就感。所以,既不能说加法生活好,也不能说减法生活好,生活也许只能在加加减减的不断调和与平衡中精彩而美好吧。
作文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写作切入分为45分。
①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内容丰富,富有审美情趣或进入较高的审美境界,可从55分切入。语言精彩的,最高可判60分。要落实“发展等级”中的12条细则,准确赋予“发展等级”分;要发现好文章,敢于打高分。
②立意准确,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若结构、语言任一方面有鲜明特色的,可从50分切入。
③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可从48分切入。
④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缺乏真情实感,可从42分切入。
⑤若曲解题意,立意偏颇,最高不超过38分。一篇文章中,有部分文字偏离题意的,可从36分切入。
⑥立意不准,且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顺,最低分可判20分。
⑦胡编乱造、抄袭套作的,在20分以下判分。
⑧缺题目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作文(60分)
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是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颗又高又大的树,掏空了树心,造成了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年轻人把老师请到船上,一边合力荡浆,一边齐声歌唱。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学生们齐生回答:“我们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到。”
阅读上面的材料,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和范围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1、当你在学习时学会了专注,“忙得无暇他顾”时,你就会享受到宁静、和谐与快乐。
2、快乐来自于对明确目标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中。当我们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明确目标,并为之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幸福、愉悦、快乐就会不请自来。
3、快乐寓于追求奋斗之中,在收获自己汗水浇灌出的果实时才是最快乐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作文(60分)
青岛啤酒集团生产车间的工人为方便上下,就在一个角落里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就把梯子支好,不用时就将梯子立到拐角处。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伤人,便附上一条“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的提示。几年里,大家一直是这样使用梯子,然后再立到原处,谁也没有觉得不妥。然而有一天,一位熟悉汉语的外方专家在参观车间时,看到梯子的摆放和梯子旁边的提示,便建议将提示修改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很快,一个新的条幅挂上了,随之多年的习惯做法也得到了改变,也就是谁用完梯子就自觉把梯子横放到原处。
同样是9个字的安全提示,同样都在强调安全,所不同的是前者只停留在一般性的提醒上,而后者则彻底把潜在的危险因素排除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或叙述生活中与之有关的故事。自拟标题,
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更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墙角的竹笋嘲笑他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他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他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象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沉思……
? ?生命是多方的,生活是多彩的,认识是多元的。在人生的旅途上和成长过程中,你应该也有类似小爬山虎的见闻和感受,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2)体裁自定(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2008年,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一经播出,立即轰动全国。特别是其中的主角许三多,更始给全国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明明是个强人”,却“天生一副熊样”。他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却活得很精彩,活得很有意义。无疑,他是一个成功人士,因为他懂得珍惜机会,就像高连长说的:“最重要的是先做好手上的事情,我这两天刚接触一个人,每做一件小事,他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好家伙,他抱着的已经是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试想,我们有几个人能像许三多那样做到这一点?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很多人更多的是在炫耀自己的智商,而忽视做好手头的事情。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作文1:
做好手上的事,走好脚下的路
前不久,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被许三多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先做好自己手上的、自己应当做的事情,我们才能够逐步走向成功。
综观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人士不是从做好手上的事情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呢?
东汉时有一个叫陈蕃的,少小时懒惰散漫,不屑于做小事,别人让他打扫庭院,他回答:“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其实这是很没道理的,一室尚扫不了,何以扫天下?当然,后来陈蕃在别人的指导下终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成了不但可以“扫一室”,而且能够“扫天下”的一代名臣。
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多么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手上”的事情做起,首先要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情。
方永刚,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正是因为如此,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居里夫人、爱迪生、陈景润等无数成功人士无一不是一次次地握住手上的机遇而逐步走向成功的。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是个“在卑微中长大”的赤子。他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却活得很精彩,活得很有意义。因为他珍惜随时都可能溜走的机会,能够及时地、牢牢地握住手上的机会,扎扎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所以,当他走过了一段路程以后,就会让人惊诧地发现:“他抱着的已经是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这看上去突然,实际上是很自然的道理。
不要好高骛远,切莫这山望着那山高,牢牢抓住手中的“救命稻草”,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一定会拥抱令人仰望的“参天大树”!
点评:这篇文章围绕“做好手上的事,走好脚下的路”这一观点,引用古今中外的例子加以阐述。选择的例子精当而典型,恰当而有效地证明了观点。在具体的阐述过程中,作者非常注意结构的过渡和照应,使得文章整体布局浑然一体,毫无斧凿之感。
作文2:
让生命更加美丽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粒漂浮在这个城市上空的尘土,没有方向,也不知道该从哪里降落,就这样看着日子从指缝间悄悄地滑落,无处找寻。
梦里隐约听到闹铃的声音,我睁开眼,抓起闹钟一看,早已过了上学时间,胡乱穿起衣服,刚穿到一半才想起今天已经放假了。想要再回去睡是不可能了,只好硬着头皮穿好衣服。然后,习惯性地坐在书桌前,厚厚的参考书堆得像几座小山,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周围一片寂静,但脑子里却渐渐升腾起巨大的声音,轰然作响,令我无处遁逃……
出去透透气,怎么样呢?推开门,清冷潮湿的空气席卷而来,将我包裹,这才注意到外面的世界是湿的,门口的自行车,电瓶车都倒下了,看来昨晚下了一场大雨,而我竟一点也不知道。
离家不远处有一棵大树,树叶、树枝狼籍了一地。大树周围的几棵小树苗也被吹得东倒西歪。大树底下本来有几棵小黄花的,可经昨晚这么一折腾,连个影儿都没有了。正当我转身离开时,我又惊奇的发现了一片绿,发现了这一片绿意我就不想走了,那是一丛明亮而自信的小草啊,我抚摩着这丛小草,叶子上的水珠滑落下去,摔成万道晶莹的光芒,在早晨清冷的空气中,在周围的这一片颓废中,它们将柔弱的身子临风托举,将美丽的笑容热情呈现……面对着这株柔弱却透露着刚毅的小草,我不禁低下了头,我曾经那么执著地找寻着自己生命中的美丽,像一棵在苍凉寂寞的夜空下守望月亮的树一样,不知什么时候起,我把它弄丢了,现在,在这棵似乎是命运为我特意安排好的小草面前,我的那些生命最初的梦想全都醒来,我的世界百花盛开,万物复苏……
于是,我回到房间,重新翻开书本,回到题海之中。
生命本就是美丽的,可是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那份执著,为它再加上一轮光环,生命不是更加美丽吗?
日子飞速地流淌,我依旧被升学压得喘不过气,依旧在充满荆棘的路上蹒跚前进。但我已不再忧伤,因为我正朝着美丽的光环朝圣而去……
简评:
我给美丽的文字作如下的定义:文章当如流水,源自心田,流于笔端,虽然无声无形,却又包藏万象,能够点润心灵,又不故作高深。这篇文章就深得上述观点的内蕴。为了让生命更加美丽,执著地去面对现实,坚持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情感真挚,毫无造作之感。
本题解析:
“手头上的事情”是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它可以理解为“正在做的事情”或“职责内的事情”。它不等同于“小事情”,也不能把它理解为“积累”、“小与大的关系”、“平凡与伟大的关系”、“珍惜与成功”等。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立意构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现在进行时;切莫这山望着那山高;等等。
【名人言论】
1、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维克多?费兰克
2、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
3、人类一生的工作,精巧还是粗劣,都由他每个习惯所决定。——富兰克林
4、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
5、要别人看得起,就要具备被看得起的条件。要别人尊重,就要有被尊重的表现。只怪别人掩鼻,却不医治自己的口臭,结果只有更增加别人的厌恶。——柏杨
6、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拉丁美洲谚语
7、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9、懦夫未死之前,已死过数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莎士比亚
10、达到目的有两个途径:即势力和毅力。势力只为少数人所有,但是坚忍不拔的毅力却是多数人都有的,它的沉默力量往往可随时间达到无可抵抗的地步。——车尔尼雪夫斯基
【最新素材】
1、苏轼: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着微妙诠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如月光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2、李白:是金子总会闪光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曾发出同一感慨,叫做“怀才不遇”。其实,从大道理上说,“是金子总会闪光”,有时候,只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自己是块怎样的“金子”,该放在哪一个合适的“位置”(哪里)上而已。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唐玄宗似乎比他清醒,认为李白“非廊庙器”,不是经邦济世之才,最终让李白回归于“诗仙”、“酒仙”。
3、训练能摘椰子的猴子
泰国许多地方盛产椰子,而椰树高达十几米,且树干光滑没有枝丫,采摘椰子难度非常大,每年上树摘椰子都要出一些安全事故。一位高中毕业的椰农设立了一个驯猴学校,主要是训练猴子摘椰子的技术。然后把这些训练有素的猴子卖给那些园主或者是想以出租猴子为业的农民。因为猴子摘椰子的工效比人高了三四倍。结果,他训练的猴子供不应求。短短几年这位农民就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富翁。那个泰国农民如果不了解椰农摘椰子的艰辛,没有一双善于寻找的眼睛,机会永远也不会来到他的面前。
4、王羲之临池
王羲之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草圣”,据说他每天练习书法,练完后就在屋前的池塘中洗涮笔砚,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被洗黑了。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很为后人赏识,“临池”之说就源于此。
5、朱熹写诗促发奋
一日,朱熹立在庭院中,看到梧桐树叶片片飘落下来,联想到自己,虽已鬓染秋霜,却还诸事无成。可巧耳边传来庭外儿童嬉闹之声,于是慨叹道:“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的可贵呀!”立马回家写下惜时小诗一首: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街前梧叶已秋声。”据说从这天起,他开始为四书集注,十年乃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