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8:29:1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熬?鹰
杨?坤
这是一只刚刚成年的苍鹰,嘴尖锐而弯曲,披一袭铁灰色毛羽,带有钩爪的四趾苍劲有力,但鹰腿却被一条特意打造的细铁链拴住——猎人第一天将它捉来,就在隐秘的处所开始对它的磨炼,在鹰的周围布上绳网,绳网的外面,故意摆放着鲜嫩的羊肉和清水,苍鹰对此不屑一顾。在荆棘中不慎撞入猎人的机关,被冰冷的铁链铐住的瞬间,苍鹰就表现出暴烈悍野的气质。两只遒劲的鹰爪不停地抓挠,将铁链哗哗抖响,但仍被死死扣住。雄鹰发出一阵阵愤怒的戾啸,啸声苍凉、悲壮,戾气直达云霄,表现出一个强悍灵魂对重返自由的渴望。但猎手在网外冷笑着,于是雄鹰更加愤怒,一次次飞起,向他扑击,想用铁喙啄他,用利爪撕裂他,但一次次都被铁链拽回,石块般重重摔倒在地上。徒劳的扑击中,雄鹰的体力在一点点耗去。
夜幕降临,大地沉入无边的暗夜,深秋的风,带着砭骨的寒意吹来。猎手,拾来枯枝,在场地边生起一堆火,不断添加的枯柴使火不断噼啪爆响。火光下,雄鹰的两只眼血红,怒视着不怀好意的猎手;猎手的眼睛也是血红的,和它对峙着,谁也不愿处于下风。人与禽,两双眼睛就这么交锋、对峙,直到第二天的黎明。
第二天,当第一缕晨光染上雄鹰的苍羽时,它更加愤急躁了,它依稀回忆起从前的辉煌:在傍晚或清晨明净的天宇里翱翔,时而鼓风振翼,像一支利箭射入远天;时而舒爪展翅,在平稳的气流上悠然滑翔。草泽间偶然性闪现的兔子或树林间飞过的雀鸟,都逃不过它犀利的眼睛,闪电般地扑击之后,是一次肥美的大餐——它隐约觉出腹中的饥饿,猎手也殷勤地将羊肉捧到眼前。但雄鹰只凶猛地“炸”开门扇般的翅膀,粗壮的毛羽激射到猎手的脸上、身上,锥心刺痛。猎手看到,鹰对鲜嫩的羊肉置之不理,只用铁喙去啄击铁链,“啪,啪,啪!”迸出火花,发出爆响,但铁链依然,只是鹰喙已鲜血淋漓,鹰仿佛不知疼痛,一如既往地啄击着。鲜血,一点点滴下来,滴下来,洇湿了爪下的黄土、岩石。
又是一夜对峙。
两天两夜,猎人仗着强壮的体能和桀骜不驯的鹰对峙。对峙的过程就是人驯服鹰的过程,对鹰施加威压,一点点磨灭它的野性,打消它的自信,使它产生对人的敬畏心理。猎人看到,夜深后,在无边黑夜的包围下,苍鹰的戾气一点点消散,但猎手不敢松懈,稍一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当第三天阳光普照时,鹰嘴已结满黑硬的血痂,瘀血甚至堵塞了鼻孔。它不时乏力地甩甩头,蹭蹭喙,眼中集结的怒气消散殆尽,疲弱的身躯仿佛再也拖不动沉重的铁链,蕴满黄金光泽的眼睛不时半眯,随时都会睡去。猎人手里拿了一根棍子,不停地撩拨它。无可忍耐之下,苍鹰的气又一下子凝聚,但已没有了锐气。猎手看到,雄鹰,从体力到意志,都濒临崩溃。
漫漫白日过尽,漠漠寒夜降临。在猎手精心安排的场地外面,响起阵阵野物的嚎叫,野狼嚎声粗蛮,充满歹毒,而豺狗尖利的咻音则充满嗜血的欲望。雄鹰,拢紧身上的毛羽,将身体畏畏缩缩移向火堆。天风阵阵,大野广袤,雄鹰感到自己孤独、无助。野物的嚎叫又逼近了,鹰身上开始有了明显的颤栗。猎人,适时现身,他清楚地看见,鹰眼里戾气消尽,闪过一丝乞怜。猎人走进绳网,将鹰抱入怀中,抚摸鹰的头部,它不再挣扎、啄击。手指从头顶滑下,顺着修长的脖颈,抚上宽阔的背脊,鹰温顺地舒展开身体,连眼睛也透出温良、驯顺。这时再将鲜嫩的羊肉托上掌心,鹰便顺畅地一块块叼下……一只鹰熬成了!猎手体能快熬尽,把鹰交给帮手后便翻身倒下,睡上三天三夜才能恢复元气。
当这只鹰再次出现时,不是蹲踞在猎手的肘、肩上,就是在猎手的头顶上低飞、盘旋,待到远方的猎物闪现,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猎人开剥猎物时,会大度地将肠子、肝肺等扔给它……一个自由、桀骜的灵魂,从此消失。
(选自《短篇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熬鹰场景的描写,表现了猎人坚韧顽强的意志。最后一段,写猎人用猎物的内脏喂鹰,则表现了猎人对鹰的关爱与呵护。
B.人熬鹰,鹰也在熬人。猎人在熬鹰的过程中整体计划,斗智斗勇,按步骤一点一点熬掉鹰的戾气。在熬鹰的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C.熬鹰的过程貌似平静实则惊心动魄。小说通过两个强者的一系列的较量,向读者展示了熬鹰这一令人心灵震撼、荡气回肠的过程,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D.一只鹰熬成了,它最终成了猎人捕猎的工具,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可是当猎鹰看到远方猎物闪现时,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这又表现了它的桀骜和自信。

E.小说通过写人与鹰的对峙,表达了强者的较量既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智慧和意志的较量。这场较量中猎人凭借聪明才智最终战胜雄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震撼。
小题2:小说塑造了猎人和雄鹰两个艺术形象,请选择其一,概括该艺术形象的特点,并作
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概括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在这场人与鹰的精神和意志的较量中,猎人是最终的赢家;也有人认为,这场较量根本没有赢家。你怎么看?请说明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3分B2分E1分
小题1:猎人:①坚毅顽强;②沉着冷酷;③有谋略。
鹰:①开始,暴烈悍野,桀骜不驯,性情高傲,渴望自由;②后来,愤怒急躁,意志崩溃,戾气尽失;③最后,温良驯顺,成为工具。
小题1:①渲染气氛;②衬托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
小题1:如认为猎人是最终赢家,则可根据文意,结合小说中猎人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最终把雄鹰驯化成狩猎工具来论述;如果认为没有赢家,则可结合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论述,表明人虽然把鹰熬成了狩猎工具,但从长远来看,或许这正是人类的悲哀。


本题解析:
小题1:A“表现了猎人对鹰的关爱与呵护”错;D“这又表现了它的桀骜合自信”错。E“凭借聪明才智”不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针对各点,结合原文简析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针对各点,结合原文简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以上三个小题,分析有道理即可酌情赋分。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复活》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聂赫留朵夫把一张早年的合照送给玛丝洛娃。玛丝洛娃一开始很开心,但当她的同伴说已经认不出她时,她意识到已青春不再,声色生活使她过早地衰老了。想到这一切都起因于聂赫留朵夫,她又生出了对他的愤恨。
B.在流放途中,有个小女孩的母亲得伤寒死了。父亲就抱着她走路,因此没有戴手铐。可是有个军官硬要给他戴上。小女孩的父亲说明原因却惹怒了军官,遭来毒打。女政治犯帕夫洛夫娜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帮忙带孩子,事情才算平息下来。
C.聂赫留朵夫动身前,姐姐和姐夫来看他。姐姐娜塔莉亚从小就和他关系不好,姐夫拉戈任斯基是既没有名望也没有财产, 却极其工于心计的官场老手。聂赫留朵夫对他非常反感,但出于礼节,见面时聂赫留朵夫表现得十分热情。
D.玛丝洛娃告诉聂赫留朵夫,车厢里有个女人要分娩了,能不能让她留下来。另外,费多霞的丈夫塔拉斯想见见费多霞。当聂赫留朵夫终于找到押解官,对他说了这事时,押解官却说:“哦,随她去生好了,等生出来再说。”

E、自从随着队伍跋涉了两个月后,玛丝洛娃内心的变化也在她的外貌上表现出来了。她消瘦、晒黑,但却更显年轻了。她让一绺头发飘到额头上来。聂赫留朵夫对她有一种以前从没体验过的心情。


参考答案:C、E


本题解析:C、①姐姐娜塔莉亚小时候和他非常亲密,但出嫁后,为了讨好丈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②见面后,聂赫留朵夫和姐夫就司法制度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姐夫因感到受了侮辱而流下了泪。E、①她消瘦、晒黑,她的两鬓和嘴角露出细纹,仿佛苍老了似的;②她不再让一绺头发飘到额头上来。
点评:个人认为本题型可以在全国推广。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将阅读名著广泛地推广开来,而这种题型并不难,只要考生阅读过就能答出来,操作性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邓海建
①城镇化是最近最热门的议题,与城镇化相关的提案也最多。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直言,“参加两会21年,研究城镇化28年,深感今年城镇化最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然而与往年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指城镇化三大核心问题,即“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落实人口城镇化”以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行”,推动城镇化实至名归。
②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
③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发改委领导近日更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今年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这些信号都表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④城镇化当然要圈地扩容、要盖楼建房,但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显然不是房地产化。以城镇化的方向来修复地产股估值等逻辑,显然忽略了以下几层思考。一者,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带来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问题——市场房价进入快速上涨甚至暴涨期。房价问题的背后,还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内,国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那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稳妥”之意,当然在于纠偏类似失衡,在平抑房价的同时,引导地产业理性归位。
⑤二者,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有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今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恐怕还要再等等“市民化”的进程。换句话说,“城镇化”固然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但这种“转化”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城镇化质量,使之健康发展”。
⑥三者,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得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⑦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2013年03月09日 ?人民网)
小题1:“城镇化”成为今年两会最热门议题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2: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又与传统的新闻文体有明显的不同。新闻评论在表现新闻事实上有什么优势?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小题3:作者以“城镇化不是为房地产化‘代言’”为标题的意图是什么?你认为“城镇化”应该为什么代言?(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②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③背负着拉动增长的重任。④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⑤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⑥市场房价快速上涨甚至暴涨。⑦“市民化”的进程跟不上城镇化的发展速度。⑧“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每点1分,表达要准确简略,过多照抄原文扣1分。)
小题2:示例1.①新闻要求客观地反映现实,一般不掺进作者的观点。而新闻评论观点鲜明,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②作者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表明“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化的错误倾向,同时起了监督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
示例2.①新闻以报道当前事件为主,而新闻评论的材料既有当前,又可以有史料等;②作者在文中用了充分的数据和历史资料,说明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张远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③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的认识,有理有据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有助于“房地产化”问题的解决。
示例3.①新闻报道要求简洁,而新闻评论篇幅较长;②作者分三点分别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③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这一新闻事实。
小题3:(1)作者以“城镇化不是为房地产化‘代言’”为标题,意图是:①表明了文章的中心——针对的是当下错将“城镇化”往“房地产化”方向发展,以致出现的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②提出明确的观点态度,③从而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2)①城镇化应该为进城人口的权益代言,②为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代言,③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新型城市代言。


本题解析:
小题1:答案在第一、二、三自然段中,需要学生能从中概括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小题2:答出“不同点”3分,其中“新闻特点”1分,“新闻评论特点”2分;结合文本1分;“好处”1分,考生答出其他的特点,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
小题3:答出标题意图4分,其中指出针对的对象2分,提出明确的观点态度1分,吸引读者1分;第二个问1点1分,任答两点2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读下面的词,然后完成1~3题。
重上井冈山
? 毛泽东?
?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依次写出这首词押韵的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①写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景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2.指毛泽东从北京赶来重游昔日革命根据地。
3.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 ②欢乐祥和,清幽活泼,而又峭拔耸立(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基础
程方平
  (1)进入21世纪,在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凸现,成为构建各国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此时适逢中国近代教育走过百年历程,如何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理论争鸣与各类尝试风起云涌,故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奠定重要的历史基础。
  (2)中国教育尊重传统,不仅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各行备业的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都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然而,自百年前开始,在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我们以往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的依据,例如,历经1300年探索实践的科举制度,就有许多可资借鉴的遗产。国外的研究与实践非常认同中国的科举对文官制度的影响,认为此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还包括自荐、特举、名家推荐、技能考试、机构寻访和延请等多途,而深入人心的“行行出状元”思想也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再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来看,中国的传统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源自西方的各类教学法,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亦是与中国教育的传统息息相关。近一二十年,中国学术界陆续推出一批中国学科史及学科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界借鉴本国的教育遗产提供丰富资源。
  (3)在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袼物明辨”、“慎思笃行”、“活到老,学到老”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学术争鸣、标新立异、兼收并蓄、树立思想流派的传统等。中国的教育传统既崇尚权威,又不迷信权威,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如孔子的启发式与柏拉图的“助产术”几乎于同一时间(孔子早约50年)诞生,且形式、内涵基本相同;中国的算学与阿拉伯即欧洲的数学在概念条形式上虽有不同,但都为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书院的起源和实践与西方大学几乎同步,且传统精神高度一致,而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也是中国表世界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生要借鉴.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早巳受到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关注,不仅数百车前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也多次强调他的思想曾借鉴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可见,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需要国人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全面否定和浅尝辄止均是对历史、民族与未来不负责任、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表现。需要铭记的是,一个不知道尊重自己传统的民族难以受到其他民族尊重,也难以真正自信、自强。
  (4)在西方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其他民族国家利益为代价走过工业化、商业化历程之后,中国天人合一和尊重自然等传统经验将成为反思与回归的重要参照;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不仅看到了各犬文明古国的传统,看到了文艺复兴运动对传统的再造,也看到了西方社会工业、商业文明及其科学精神、实用哲学、社会管理和契约制度等的文化价值,认识到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有需要重点学习或补课的地方。
  (5)传承和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非机械地重复和照搬,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清代学者赵翼曾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所强调的是,任何时代都会为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无限开拓进取的空间,而基于文明历史的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社会、引领思想。每个时代都应有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真审视和深远思考,并以此来指引实践,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笫17期)?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因为中国教育重视尊重传统,所以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现。
B.国外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
C.由于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因而,中国教育要回归传统。
D.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行行出状元”思想就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
E.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得益于传统教育,近一二十年中国对传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本国的传统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2.下列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当中有不少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
B.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现在已消失,因为这些方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C.中国传统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D.中国的教育传统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而“知行合一”、“格物明辨”、“慎思笃行”等教育思想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在重视智育的同时也重视德育。
3.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中国传统教育的具体成就与影响的?请分条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B
3.①孔子的启发式与柏拉图的“助产术”形式、内涵基本相同;
  ②中国的算学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③中国书院的起源和实践与两方大学几乎同步,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是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重要借鉴;
  ④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为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及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借鉴。(意对即可)
4.①要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
  ②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