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8:31:18 【

1、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丈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之”字的称代作用,要求判断对文中的四个运用人称代词“之”字的文句的解说的正误。这种考查形式曾在1992年的全国试题中出现过,当时是考查指示代词“是”字的指代内容。A项“胡兵终怪之”的“之”,称代的是胡兵感到奇怪的现象,即前文中李广部队“解鞍”、“士皆纵马卧”这些情况,正是这些情况使胡兵“怪之”。B项“避之数岁”中的“之”字,是承着上文“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而来,是称代李广。C项“饮食与士共之”的“之”,称代的应是“饮食”一词,而非称代更远的“赏赐”。“得赏赐”一句与“饮食”一句,分别讲的是不同的两件事情,故此项错误。D项“百姓闻之”的“之”可根据后文的“无老壮皆为垂涕”来进行判断,“无老壮皆为垂涕”是因为百姓听到了李广“引刀自刭”。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塞源而欲流长
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③仆而复起
④是以燕虽小国而后亡
⑤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⑥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A ①④/②⑤/③⑥
B ①/②④/③⑥/⑤
C ①④/②/③⑥/⑤
D ①/②④/③/⑤⑥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①④句是转折连词;②是修饰连词;③⑥是顺承连词;⑤是并列连词)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考生在考试时遇到一时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仔细_____,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的?,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A.琢磨原形自鸣得意
B.琢磨原型踌躇满志
C.捉摸原型踌躇满志
D.捉摸原形自鸣得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琢磨”是“动词,反复思考;雕琢打磨,比喻对诗文反复加工;“捉摸”是揣测,预料,常用于否定句。②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 ;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③自鸣得意:贬义;踌躇满志:褒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当英语席卷全球试图“称霸”之时,努力促进汉语的规范化、统一化、国际化,不仅是对我们的考验,更是时代?我们的责任。
(2)前后五个版本的电视剧《鹿鼎记》,都是以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同名小说为?,经不同的编剧和演职人员的再创作而完成的。
(3)南极附近海域的水温升高,致使那里的一座巨大冰山最近发生了?,该过程被欧洲航天局的环境观测卫星清晰地拍摄了下来。
A.赋予蓝本崩裂
B.付与样本迸裂
C.赋予样本迸裂
D.付与蓝本崩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付与,交给(钱或实物等)。蓝本,著作所根据的底本;样本,出版物的作为样品的本子。崩裂,物体猛然分裂成若干部分;迸裂,破裂,列开而往外飞溅)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
(1)我们要?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向那些?国际反华势力者大胆的说“不”。
(2)这件事情来的太?了,他?转过头说:“怎么了,你?”
①?团结?② 勾结?③ 突然?④猛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团结、结合、勾结: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团结”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褒义词。“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的联系,中性词。“勾结”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互相串通、结合,贬义词。
突然、猛然:前者是形容词,可作状语、谓语、定语,后者是副词,作状语。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