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
从石楼、石壁来邓尉山中
清 郑文焯①
一半梅黄杂雨晴,虚岚浮翠带湖明,闲云高鸟共身轻。
山果打头休论价,野花盈手不知名,烟峦直是画中行。
注:①郑文焯字小坡,一字叔问,号大鹤山人,旅食苏州,为巡抚幕客,四十余年。
(1)本词上片写景具有特色,请从动静、色彩两方面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本词写景叙事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动静:静景有山峦叠翠、树木葱茏;动景有天气时晴时雨,烟雾漂浮,湖水荡漾,空中白云闲飘,飞鸟盘旋。色彩:梅子半青半黄,明暗相间。(意对即可)
(2)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思想感情。作者写闲散左右漂浮的云彩,高空轻快飞翔的鸟,象征着对自由闲适的追求;采摘林果,不问价钱,花香四溢,不求知名,自甘寂寞,与世无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雨 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5分)
小题2: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紧扣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
惜春怨雨之情。(5分)
小题1:同意。望着残红及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诗人懊丧、怅惘,这时突发奇想,“却疑春色在邻
家”,诗人的想像似乎小、真实有据又天真烂漫。“疑”字极有分寸,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
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末句起了点石成金的作用,经他点化,
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一句是雨前,第二句是雨后,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表达对惜春之情。答题时要注意扣住花字。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作特色。最后一句新奇有特色。答题时要结合却、疑等字具体分析诗人如何把春写活了。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填写以下名句。(6分)
(1)?,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笆行》)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3)?,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定风波》)
(5)荡胸生层云,?。(杜甫《望岳》)
(6)曾子曰:“?,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参考答案:
(1)间关莺语花底滑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梧桐更兼细雨
(4)何妨吟啸且徐行
(5)决眦入归鸟
(6)士不可以不弘毅
本题解析:第2句注意“势”的准确记忆;第4句注意注意“妨”的字形;第5句注意“决眦”这两个字的准确记忆;第6句注意“弘”字的准确记忆。“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j完成下列各题。
秋夜闻笛
[元]萨都刺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萨都刺: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
小题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4分)
小题2:“笛声”是古诗中富有韵味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唐代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暖暖村烟暮,牧童出
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与《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月包给诗人心中带来的寒意。一个“寒”字,烘托出诗人因流落江南不能北归的乡愁和孤独之感;同时引出了诗歌后两句对“寒”的原因的回答。
小题2:《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引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愁绪,笛声渲染缸一种悠远、凄冷的意境;而《村行》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则向他们问路或者跟他们攀谈的诗人,不理不睬。吹着短笛,邀游山水之间,“笛声”营造了一种闲适、恬淡、自由酌意境氛围。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鹌鸪天兰溪舟中
韩流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雨湿西风水面烟”,开篇便引人人胜境。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
B.“一巾华发上溪船”,写出自己登舟的情景,“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正值青春年少,英气勃发。
C.“橹破滩痕散复圆”,船过处,滩痕一一复圆,细致的观察体现了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静中有动,别具情趣。
D.“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不禁令人联想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玩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
(2)这首山水词,手法巧妙,无论在景物描写、细节刻画还是虚实结合等方面,都给人以趣味盎然之感,请从中任取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
(2)景物烘托的角度。如“雨湿西风水面烟““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避人鸥鹭更翩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优美的景色有力地烘衬了词人畅达轻快的心情。“雨湿西风水面烟”如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令人如人胜境,景奇趣生。“帆迎山色来还去”对仗“橹破滩痕散复圆”,写出了景物有趣的动态美,非细心观察,难以察觉,读来让人倍觉新奇有趣。“避人鸥鹭更翩翩”一句,“避人”写出了鸥鹭的独有的驯怯的神态,“更翩翩”则写出了鸥鹭的自由自在,都十分细致传神,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细节刻画角度。“橹破滩痕散复圆”写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细致人微,写出了船橹击水,引起水面涟漪的忽聚忽散的动态之美,反衬出词人观察之细,之静,以动衬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虚实结合角度。“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两句前一句写虚,后一句写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五更犹作钱塘梦”写诗人尚在梦中见到钱塘,而睡醒之后钱塘竟已出现在眼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并借此抒发了作者轻快畅达的心情。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