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8 16:53:27 【

1、阅读题  “低碳生活” 创新生活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会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世界被气候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带来怎样的挑战。
  “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 选自(廖先旺 《人民日报》 2009年12月7日13版)
1.下列有关低碳生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低碳生活”这一新理念的主要内涵就是“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B.目前的看法是,“低碳生活”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C.“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防患未然”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
D.“低碳生活”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虽是新概念,却反映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也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 B.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过量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才幡然醒悟。 C.要解决世界气候问题,在现阶段不仅必须全面公正有区别地处理好多难题,还要接受低碳生活理念。 D.消费至上竞争优先的理论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也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B.低碳生活理念与消费至上截然不同,消费至上是牺牲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
C.解决世界气候问题的主要方法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就是要改变消费至上的文化。
D.将低碳生活理念转化为现实,就能够全面地有效地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参考答案:1.B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蝼蚁壮歌
长期以来,我对蝼蚁之类的小生灵都很瞧不起。
一次,一位朋友向我追述了他在南美洲森林边缘亲眼目睹的一幕永难忘怀的情景。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蚁团在火舌舐(shì)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没有丝毫松动,即使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无以复加的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蚂蚁──这小生灵就是这样闯进了我心目中的崇敬者群。我开始进一步追寻着它们的生命轨迹,进一步探索它们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
原来,我以为蚂蚁虽然是昆虫世界的大力士,它们十分善于采撷大自然的精英,强化自己的肌体,但是,它们也只能战胜昆虫世界中的相对弱者,而在强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面前,却总是被践踏、被捕食的对象。然而,来自墨西哥热带森林的蚁国新闻,却打破了我这固有的评价。
那里有一种蚂蚁叫做劫蚁,又名“游行蚁”或“食肉游蚁”。它们往往形成十万到十五万之众的大家族。它们昼憩夜袭。奇妙的是:当它们昼憩时,可以相互钩结成一个中空的大圆球,把尊贵的女王、可爱的幼蚁和众多猎获物围在里面加以保护;当它们夜袭时,则全体出动,铺排开宽达五米的横队,由体大剽悍的大腭兵蚁卫护,浩浩荡荡地威武行进。一路之上,只要是避之不及的大小动物,均属劫蚁大军围攻、消灭之列。不论是兔、鼠、鸡、犬,还是熟睡的牛、羊、犬、蟒蛇,都难免于难。据说,著名德国旅行家爱华斯,在墨西哥一家乡村旅店里,就曾经遭受过劫蚁大军的夜袭,虽未丧生,却吓得几乎灵魂出窍
牛、羊对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威武,巨蟒于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庞然大物矣!但若丧失警觉竟可沦为劫蚁盘中之餐;劫蚁的个体,不可谓不形微区区,不可谓不渺小孱弱兮,然而万众一心,不畏庞然大物,不自菲弱小,而能叱咤森林,云游四方,所向无敌。
真是区区蝼蚁,可讴壮歌矣!
11.第二段叙述了朋友“亲眼目睹的一幕永难忘怀的情景”。请简要概括这“情景”的具体内容。(不超过60字)(3分)
12.阅读三至五段,完成下面两小题。
⑴请找出直接表现“我”对蝼蚁的情感与原先完全不同的一个词语。(1分)
⑵第五段加点的“固有的评价”具体指什么?(2分)
13.第六段写了著名德国旅行家爱华斯的经历,其作用是什么?(2分)
14.第四段说,“我”开始探索蝼蚁“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结合全文,谈谈蝼蚁“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的具体含义。(3分)


参考答案:
11.一群蚂蚁被火包围,竟扭成一团,向河岸突围;虽然伤亡惨重,但得以使种族生存下来。
12.⑴感情的词语:敬慕(崇敬)
⑵固有的评价:只能战胜昆虫世界中的相对弱者,而在强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面前,却总是被践踏、被捕食的对象。
13.具体的人物经历,能使人更加确信劫蚁的威力(所向无敌的力量和精神)。
14.蝼蚁沉着、坚定(有韧性)、团结一致;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不畏庞然大物,不自菲弱小,具有所向无敌的精神品质。


本题解析:
11、据前两段概括。
12.⑴感情的词语:1分
⑵固有的评价:2分
13.例子补充说明。
14.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读书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毕好象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编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他的生活就在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B.读书的乐趣与读书为了“改进心智”的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是矛盾的。
C.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所以读报纸不是读书。
D.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向学生推荐,父母也不绝对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

E.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会留下美好的滋味。
小题2:关于读书的目的,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B.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
C.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知识,他便会在行为举止中把这种知识表现出来。
D.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
小题3: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说,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4分)
小题4:请你对“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的结论,结合本文内容和自身读书经历加以阐释。(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C
小题3:(1)读书的整个目的;(2)读书的艺术;(3)思想有力量;(4)谈吐有风味。
小题4:(1)就“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回答,可以答出1点给1分;
(2)就“目的、兴趣、思想、经验等”回答,可以答出1点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他的生活就在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说法与原文不符,缺少前提条件。B“读书的乐趣与读书为了“改进心智”的目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D“向学生推荐”表述与原文大意不符,原文是“强迫学生去读”。所以选CE。
小题2: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C“在行为举止中把这种知识表现出来”表述与原文不符,在原文中没有依据。所以选C。
小题3:此题要从文章中找到黄山谷的这句话“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所在的第三段、第四段,作者在这两段中,从读书的目的、艺术、思想、谈吐等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了阐述,所以答题时,可根据这几个方面来概括即可。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题时,可以先根据作者在文章中的关于读书的目的、兴趣、思想、经验等观点态度加以阐述,然后再结合着自己对读书的体会阐述“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的感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有骨气: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1.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⑤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有哪几层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回忆知青年代的伐木生活,对伐木导致的后果心生愧疚。照应题目,引出下文追溯、寻访红松的内容;为作者认领红松、为红松祈福作铺垫。(意对即可)
2.存活于寒冷地带,生长缓慢,我国仅伊春有其原始保留地(或“数量极少”“在我国目前已所剩无几”);浑身是宝,在生产建设和生活中有多种用途。(意对即可)
3.(1)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第④段中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形象地写出红松的高大威严;第⑤段中用“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形象地写出了红松的古老苍劲,用“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写出红松挺拔不分叉的形态。
  (2)用了比喻的手法。如第④段中将树皮的裂纹比作“时间刻度”,形象地写出红松的苍劲古老;第⑤段中将“松针”比作“玉簪”,形象生动地写出其身姿秀美。(意对即可)
4.红松高大挺拔,直指苍穹,如擎天之柱:红松在地方建设和国家建设中发挥并还将发挥积极作用;强调了红松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中的作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河北的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六0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赵州桥(   )。
A.在河北
B.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C.至今仍很牢固
D.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而且是使用至今最古的石桥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