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8 17:24:15
【 大 中 小】
1、语言运用题 名著研读:用名著中的人物填空(每空1分,共7分) 小题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其中的“杨妃”喻指 ??“飞燕”喻指?。 小题2:红楼判词是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暗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此判词指的人是?,“优伶”指的人是??,“公子”指的人是??。 小题3: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逃难时,杀掉吕伯奢全家后,说出了“宁让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的话,令与其一同逃难的?大失所望,弃之而去。 小题4:空城计是在失守街亭后诸葛亮的应急之策,与其斗智的人是??。
参考答案: 小题1:薛宝钗,林黛玉。 小题1:袭人,蒋玉菡,贾宝玉。 小题1:陈宫 小题1:司马懿。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运用,“杨妃” “飞燕”是用典,由“谁知公子无缘”判断是袭人,注一个名字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病?人? 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蓝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旁边一位中年男士点了点头:‘嗯,难怪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 “真烦人,早就应该把她甩掉了。”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小题1:下列对于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等环境描写,主要起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B.“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一句意在讽剌部分素质低下的人民教师,绝非闲笔。 C.“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为后文埋下伏笔,暗含“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D.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一语饱含了作者无尽的揶揄与讽剌,暗示了主题。
| E、?小说巧妙地把故事的发生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以小见大地表现出“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小题2: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中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简要分析。(不少于三点6分) ? ? ? 小题3:小说中写到“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作者安插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呢?(6分) ? ? 小题4:小说以“病人”为题,写了两种人——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作者这样写,意图是什么?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她虽然身体有病,但思想健康,心地善良。对生活满怀热情,举止优雅,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1)“郁金香”的环境烘托,突出她对生活满怀热情。 (2)一双平静而清澈的大眼睛,折射她纯洁善良 (3)在医院门口看书,表现了她优雅的修养气质 (4)风起时,轻合书本,叠好报纸, 表现她举止优雅。 (5)坐电梯的一系列行动,无不表现她举止优雅,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小题3:(1)对前文情节内容的补充,语意更进一层表明她处处替人考虑周全与电梯里的其他人的言行形成对比。 (2)暗示读者对心灵的抚慰远胜过对身体的治疗,升华了主题。 小题4:创作意图: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现代社会人心的扭曲,“正常人”把乐于助人当成精神病的表现,批评当今社会人们的冷酷和自私,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治疗。 看法示例:心灵精神上的疾病更可怕。生理上的疾病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可以发现并治愈。而思想上,道德上心灵的疾病难以发现,而且很难治。所以我们不能只追求身体上的健康,更要重视思想道德健康。社会是一个集体,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怀帮助。方能营造和谐的芬围。而这一切都是从我做起。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推测之句只是从侧面表现她典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E 小说并非突出她带病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而是通过对比 点评:根据选项内容,在文章中找到相关区间。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小题2:试题分析:做本题时,要认真地梳理文本,在文中找出“她”相关的典型的细节描写,并结合此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比如“郁金香”的环境烘托,突出她对生活满怀热情。一双平静而清澈的大眼睛,折射她纯洁善良在医院门口看书,表现了她优雅的修养气质风起时,轻合书本,叠好报纸, 表现她举止优雅。坐电梯的一系列行动,无不表现她举止优雅,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最后,可对“她”作一个总括式的概括。 点评:小说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去刻画人物形象。读者再通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的性格特点,把理清其背景,知道其前因后果,揣摩其这样做的用意。如果是就某处来分析,不要忘记上下文这样的具体语境。 小题3:试题分析:情节的安排主要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小说中写到“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作者安插这一情节,目的是为了更一步地表现“她”处处替他人考虑周全的高尚品德,并与“她”周围的人的言行形成对比,从而又反衬“她”的崇高。进而暗示读者对心灵的抚慰远胜过对身体的治疗,升华了主题。在结构上,它既是对前文情节的有力补充,同时也与其他人的言行形成对比。 点评:本题属于分析小说的作品结构,考查的是情节的安排。考查情节,重点在分析其作用上。分析其作用,有单从情节本身进行的,也有把情节考虑进去的综合分析。无论哪一种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的把握。它是整个情节题的核心。 小题4:试题分析:小说以“病人”为题,写了两种人——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这两种人,一个是身体有病但思想健康,心地善良,对生活满怀热情,举止优雅,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病人;一种是身体健康但却思想上、心灵上、道德上有病的人。作者写这两种人,显然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来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治疗。现代社会人心的扭曲,“正常人”把乐于助人当成精神病的表现,批评当今社会人们的冷酷和自私,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因而,心灵精神上的疾病更可怕。可以此为观点,谈认识。 点评: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画线部分“他们”指的是(?)。 A.柏树 B.翠竹 C.松树 D.柏树和翠竹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从该句话最后“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可知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易中天:浅思维的成功 ①最近,易中天成了一个新的引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位学者突然变成了超级明星,受到追捧。易中天确实是红透了半边天,人们对于易中天的成功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易中天的成功正是一种“浅思维”的成功。 ②“浅思维”是八十年代中期刘心武创造的一个词,他当时用这个词指计划经济后期,不少青年的简单化思维方式。到今天,这个词早已被忘记了。不过我觉得它的字面的意义还是很有用的。我用它来指一种不同于感性的生活经验,又不同于理性的思考的特殊的思考。我觉得这种“浅思维”有点接近康德的“知性”的观念。它相当切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学院的高高在上的学理诉求,也不是一般大众文化的感性的诉求。它让我们从“知识”中获得用来应对人生的具体而微的策略和行为方式。它不需要太高蹈的分析,却自有其值得回味的妙处,它不需要高深的学理的展开,却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块自己的独特的园地。其实这种“浅思维”文化的兴起是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这里的“浅”并无褒贬的意思,仅仅是和“深”不同的东西而已,没有高下之分。 ③这种“浅思维”其实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这种浅思维乃是对知识的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充满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考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考的支柱。只需浅出无需深入,只要攻其一点,当然不及其余。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外壳。形式当然大于内容,也必然让这样的文化形态有其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宏大叙述的新的特点。传道启蒙自然已被和大众的热闹的互动所取代,高高在上的宣讲已被热热闹闹的签售所替代,现代的大叙事已被后现代的碎片所覆盖。 ④其次,这些“浅思维”的思路其实也切切实实地契合了当下的问题,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并不仅仅需要感性的宣泄和满足。他们其实相当见多识广,通过互联网知道许多事情,文化水准比起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群众”高多了,所以他们今天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光靠“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还是不够的。用“浅思维”的文化来启悟自己的人生,迎接市场化下让人感到相当严峻的挑战是易中天流行的大背景。“浅思维”的好处在于切近生活经验,有感而发,局限在于康德所说到,它是“幻觉的家乡,在这里有许多浓雾和许多迅速溶化的冰山,造成了远方有海岸的假象,不断以空幻的希望迷惑喜欢冒险的水手。”当然也会帮助大家交流,让人在饭桌上和酒吧里避免成为没有话题的乏味之人,这也是另一个方面的价值。 ⑤浅思维的运作依赖电视的有力传播。易中天的崛起是电视的功劳,易写了许多也是相当有趣的著作,却并不流行,电视的平台将易中天变成了新的偶像。没有电视,就不可能有易中天的火爆。易的讲课有点“说书”的淋漓痛快的风致,又有一点教书先生的博雅,可以提供和一般感性满足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我们总是议论电视搞不了文化,读书节目总是办办停停。易中天以学者现身说法,崛起为电视明星,的确是个奇迹。现在看来,电视不是不能走“文化”路线,只是这文化路线自然有其自己的限制,当年的读书节目的困扰其实就是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结合的点,也就是没有“浅思维”的发挥。 ⑥然而在今天,电视里的名声却仍然需要“后小资”的“草根”在互联网上的追捧才可能广为流传,网络的“草根”的支持才使得易中天成了今天最为引人瞩目的明星。当然原来作为电视观众的较老的一代还有自己的原来的影响,但毕竟是新的“草根”的作用让易中天脱颖而出,在文化市场上有了这么引人瞩目的表现。 ⑦这种“浅思维”的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但它在今天的流行毫无疑问说明了当下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7.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当年的读书节目没有“浅思维”的发挥,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的结合点,可以想象这类节目往往陷入困境。 B.从易中天成为电视明星的例子看来,电视走“文化”路线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关键问题是把握好媒体的特性。 C.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而“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是没有用的。 D.易中天讲课的风致和博雅,可以提供和我们习惯的电视剧或者歌星的演出一样的感性满足所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
|
18.请联系③④段内容概括“浅思维”的两个关键点。(6分)
19.文末作者说“这种‘浅思维’的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请另举一例,说说可“反思”的问题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7.B
18.先秦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都处于低谷;魏晋儒道互补,以道为主;唐代儒道佛同尊共奉。
19.①孔学起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为复兴礼乐而倡导仁学,到西汉为建立封建秩序和特定社会关系而兴盛;②宋儒(宋理学)则是为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提出并兴盛的;③新儒学是因为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
本题解析:
17.B(A项西汉时期并没有“完成”;C项文中第四段指出“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佛教”,可见C项说法不正确;D项“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文中并没有谈到这一内容。)
18.先秦、魏晋、唐代三个时期各有特点,围绕儒道的关系来回答。
19.就文章的观点而言,作者是主张辨证地看待浅思维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儒道的兴衰(几起几落)来归纳。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文学:全媒体时代的文化畅想
姜 申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传统的文艺常态与新兴的媒体相连,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而今已变成一个社会热点。时下,“手机文学”正符合这样的趋势,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使传统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乘风破浪,在全媒体时代中演奏出一曲灵魂畅想。
什么是“手机文学”?简言之,它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字为信息承载方式的文艺表现手段,是继网络文学之后的一种新文学形式。它也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求的结果。2000年初,一位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他的小说《深爱》,开创了手机文学的先河。2006年以来,随着手机3G技术和智能掌上阅读系统的日益整合与普及,手机文学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它不仅成为文字的“阅读”平台,而且透过电子书、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介在手机上的移植,手机文学正发展成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同时,“全媒体”的概念也在近年日渐升温。所谓的“全媒体”是指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形式的整合局面。其主旨在于,通过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达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1+1>2”的共赢。作为传统的印刷媒介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体的融合,手机文学正一步步验应着全媒体的神话。它使传统文字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移动的媒体承载视听之外——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
的确,当代文化太需要文字的介入。尝遍了视听文艺那过眼云烟般的浅薄感,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而作为传统的文学,那种长篇大论、循规蹈矩、起承转合、意味悠长的作品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于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手机文学呼之欲出。它摒弃了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只通过某个绝佳的视点、巧妙的角度设计,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令人惊叹的笔调直指心灵的敏感处。因此,其特点应是以小博大、精彩中凸显文字的爆发力、峰回路转之间使读者心生顿悟、三言两语能映出视觉上的美感、言语中的留白又能让人处处回味无穷。
就当今的大众文化理论来说,手机文学正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这已经不是某个作家的个人风格或单个作品的文艺策略,后现代文化就是我们所朝夕相处的生活,既无法选择也无从割舍。时代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境遇。造物弄人,技术适应着我们的传统,也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手机使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有了共通的空间领域。现代主义依靠空间相隔与时间相继的“线性”文化逻辑,已逐渐向“零散化”、“平面化”、“仿拟化”的后现代气脉聚拢,在时空转换间透露出讽刺、幽默、灵动的审美气韵。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向后现代的“微型叙事”转变。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必定需要同样零散的“微叙事”来填补。一时间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大行其道。当代文化“微薄”之至,这其中却独少了“厚重”二字。不论历史还是文化,都需要“厚重”来承传它的精神和灵韵。这其中,“文学”的力量不可或缺。如此,手机文学的兴起是时代的必然。
在“为全民阅读谋创崭新未来”的号召指引下,希望手机文学能在一个线性的文化承传中与时俱进,也在新潮和时尚的脉搏里历久弥新。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7月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手机文学”的诞生,使传统的文学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是媒介技术不断革新的结果,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B.手机文学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要的结果。它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
C.“手机文学”的诞生,使传统文学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全新的媒体承载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
D.手机文学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笔法简单,以小博大,往往三言两语能使读者心生顿悟。
E.手机文学也有不足,“微薄”有余,而“厚重”不足。
小题2:最能揭示手机文学概念内涵的一项是?(3分)
A.手机文学是将传统的文艺常态与新兴的媒体相连和融合的一种崭新的文艺样式。
B.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学为信息承载方式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C.手机文学是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D.手机文学是用手机连载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发表,将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进行整合的一种新的文学媒介。
小题3:“全媒体时代”的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本,概括其特点。(4分)
小题4:手机文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概括手机文学兴起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1:B
小题1:①将传统的文艺常态与新兴的媒体相连,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②通过电子书、博客、微博、社交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③通过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达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1+1>2”的共赢。④表现形式上“零散化”、“平面化”、“仿拟化”、“微型化”,内容上透露出讽刺、幽默、灵动的审美气韵。(每点1分)
小题1:①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传统的文艺常态与新兴的媒体相连,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而今已变成一个社会热点。(或“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求的结果”。)②“全媒体”概念日渐升温,传统的印刷媒介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体的融合。③传统文学的那种长篇大论、循规蹈矩、起承转合、意味悠长的作品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④随着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向后现代的“微型叙事”转变,人们需要“微叙事”来填补。而“微叙事”等文化概念缺少“厚重”,手机文学却具有“文学”的力量。(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B和C。C项“让全新的媒体承载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的说法不符合文意,注意原文中“让移动的媒体承载视听之外——文学……”一句。E项“微薄”有余,“厚重”不足,是后现代“微型叙事”作品如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的不足。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C。概念的内容叫做概念的内涵,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只有B揭示了手机文学的内涵。A项不够全面;C项揭示的是手机文学的功能;D项说的是手机文学呈现的方式。
小题1:本题考查归纳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本题可以从四方面概括“全媒体时代”的文化具有的特点。
小题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C。结合文本概括手机文学兴起的原因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