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7:32:56 【

1、阅读题  重新认识宋代历史
邓小南
①钱钟书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要说到宋代。”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比如说,中国主要朝代的创业君主中,真正由职业军人出身的只有赵匡胤。然而,赵宋王朝偏偏以对外军事作战不竞不振而著称。赵宋朝廷倾向于务实,却造就了许多或严谨或浪漫、多才多艺、长于思辨的杰出历史人物。对于当时政治局面的特性,有学者批评为君主专制独裁,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帝制阶段中“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
②如果把北宋的疆域与自然地理区域叠压到一起,我们会看到,其疆域与东部季风区的边缘高度重合。东部季风区是传统的农耕地带,西北干旱区则是游牧民族较为活跃的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如果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势力相对均衡,那么农耕民族想把统治触角延伸到草原地区、游牧地区不很容易,反之亦然。
③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美国学者都若贝谈到宋神宗时期,中国的铁产量在7.5万吨到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铁产量的2.5倍到5倍。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在北宋出现的。
④五代八姓十四君,一共只维持了53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一般人大概觉得这只是短命的第六代而已。但是这个王朝稳定了下来,法宝就是“防弊政”,其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渐。宋代科举考试发展出弥封、誊录等技术操作办法,使得主考官员即使有心照顾,也难以操作。
⑤自古认为务农才是“本”,宋人却提出士农工商皆本业。11世纪前期,非农业税所占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农业税。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在上层精英和民众集团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活跃的阶层,就是商人。他们不仅促进都市商业的繁荣,还使商业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
⑥宋代官学充分淡化了学生的身份背景,即便是艰难谋生的下层百姓,也要每日积攒一两文钱,让儿子将来有机会入学。欧阳修4岁丧父,买不起纸笔,拿芦苇秆在地上画着学字。范仲淹也是断齑画粥,坚持学业。宋代的书院是对官学的补充,书院提倡独立于选士、取士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在宋代,科举落第者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众事务。蒙学不仅教儿童识字,最关键的是把儒家的理念、价值观、核心思想变成现实的社会规范,传达到百姓中去。
⑦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开封海纳百川,城内有各种宗教活动场所。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曲艺表演等市井文化,在瓦舍、勾栏中展现雏形。
⑧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唐到宋经历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变迁过程。如果予以比较简洁、明确的概括,或许可以归纳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2011年9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小题1:第三段中谈到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以下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
A.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其主焦点往往在宋代。
B.“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
C.对于当时宋朝的政治局面的特性,有人认为是君主专制独裁,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帝制阶段中“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
D.宋神宗时期,中国的铁产量在7.5万吨到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铁产量的2.5倍到5倍。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钱钟书认为,在文学、绘画和学术思想等方面都要说到宋代,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宋代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
B.北宋的疆域与东部季风区的边缘高度重合,意在强调北宋和西北干旱区游牧民族的势力相对
均衡,都无法将统治触角延升到对方区域。
C.宋代的官学充分淡化了学生的身份,下层百姓的儿子也有机会入学,而宋代的书院提倡独立于选士、取士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是官学的补充。
D.作者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时期,但在科技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方面贡献巨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宋王朝以对外军事作战不竞不振而著称,这是因为由职业军人出身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朝廷事务中倾向于务实。
B.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
C.宋代蒙学不仅教儿童识字,最关键的是把儒家的理念、价值观、核心思想变成现实的社会规范,传达到百姓中去。
D.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宋代商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阶层,他们不仅促进了都市商业的繁荣,还使商业触角延伸到了农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有人认为是君主专制独裁,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帝制阶段中“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
两种观点相对立,不能作为证据。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五个环节: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2、审清题意,包括题干中的明示信息和选项中的隐含信息。3、划定答题的有效阅读区间,理清与试题内容相关语句的关系。4、联系以有知识,展开知识的迁移。5、筛选辨析,把选项与原文作比较,寻同求异,选出正确的选项。
小题2:试题分析:A“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拼死代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不是钱钟书的观点。B“无法将统治触角延升”太绝对,文中只说不容易。D“积贫积弱”是教科书的观点,不代表作者的观点。
点评:分析归纳内容要点,需要阐释能力。这就要求考生能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小题3:试题分析:强加因果。“赵宋王朝以对外军事作战不竞不振而著称”与“由职业军人出身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朝廷事务中倾向于务实”没有因果关系。
点评: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要求学生要依据文意。推断和想象不能随意地扩大或缩小,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条件关系不能颠倒,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也不能混淆,推断和想象也不能武断或绝对化。要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个是错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念祖先
李汉荣
  ①记得童年时,我家的堂屋里是供着先人的灵牌的,每当逢年过节,比如除夕、父母亲的生日、中秋夜,我们兄弟姐妹都要在父母带领下,向先人们跪拜、叩头、献祭。那时我还未上学,也不识字,不懂得辈份的排序,更不理解这里面的宗教的、伦理的奥秘,但隐隐觉得一种神秘,一种对时间的畏惧,一种生命传递的深奥秩序。我常常望着排列整齐的先人们,想象着,倘若他们真的能活过来,从他们的姓名里走出来,忽然站在我们面前,他们会说些什么?
  ②不等我上学读书,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大地,也毁掉了被指责为“封建遗物”的先人牌。先人们从此失踪了,彻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当时还隐隐觉得痛快:这样至少解放了膝盖,从今再没有祭礼,再不用叩头下跪,再不用吃先人们“吃”剩下的东西。从此,我们不再有先人,我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是谁的后人。
  ③多年后我才知道,先人失踪的那一刻,我们也失去了仅有的一点仪式化的生活;先人彻底死去的那一刻,寄存在时间中的那点不死的灵性和记忆,从此也彻底死去;先人退出了我们的时间,我们也退出了古今相连的时间。从今,我们活在时间的碎片里,记忆的线索被一把揪断,时间和生活从此变成碎片。先人失踪了,从此我不知道我是谁的后人。
  ④关于我的曾祖父的有关说法已接近于传说了。据说他当过土匪,有一次大雪封山,他与土匪兄弟们失去联系,躲在山洞里险些冻饿而死,一个猎人救了他,为了报恩,他就拜猎人为兄弟,并从此成为勤劳的良民,后来发家致富,娶猎人妹妹为妻,为了纪念与这深山的缘分,他自己为自己另改了名字:缘山。
  ⑤我的这位祖先,他扑朔迷离的身影,他波浪迭起的生平,使线形的时间充满了曲折,使平常的、农业的家谱,有了峰峦般的悬念。
  ⑥我的祖先仅仅就是这位祖先吗?不,那位猎人也是我的祖先,那饥寒中的搭救,不仅搭救了一个土匪的性命,而且搭救了灵魂,也顺便搭救了--遥遥地搭救了我,使我有可能成为他的后人,使我的语言能对他进行隔世的诉说,此刻,我知道,比起我的祖先,有一个人更像我的祖先,他搭救了我的祖先,也把我从虚无中搭救出来,使我成为我祖先的后人。
  ⑦生命作为整体看似顽强,而具体的生命极其脆弱。孕妇的一个猛烈喷嚏,可能断送一个生命;路人的一缕善念、一个援手,可能搭救某个陷于绝境的命运。
  ⑧我常常想象,在世世代代不停传递的血脉到达之前,一路经历了几多凶险、几多不测、几多火情、几多潮汛?这血脉如同火把,穿过黑夜又进入黑夜,然后又穿过黑夜。风吹、雨浇、悬崖、深谷、天灾、人祸,举火把的那些手,稍有闪失,都会使火把熄灭,火种失传,都会使一线血脉中断,一座庙宇倒塌,一个家庭绝灭。而终于,血脉穿过时间的千山万水,到达了此刻,到达了我。细想想,这怎能不是一种奇迹。
  ⑨我当感念,怎不感念:激流中的那只船,搭载了我下沉的祖先;黑夜里的那盏灯,抚慰了我迷路的祖先;那只可敬的大白狗,惊醒了熟睡的家族,斥退了行凶的恶人,营救了我那安分守己的祖先;还有,那只灰母鸡,以它温顺的死,它宿命般的牺性,营养了虚弱的孕妇,那清香的鸡汤,那清香的渐渐红润的黎明。我们总是不得不在世界的柔弱部位,索取别的生命的温热,以减少我们自身的寒冷。此刻,我不能不说,我的生命与几百年前的那只灰母鸡有关,在那个早晨或夜晚,当雄鸡开始第二次啼鸣的时候,那只灰母鸡,它温存地(多么值得同情和感恩)帮助了我的祖先……
  ⑩是的,我常感念,怎么不感念?情到真时,思到深处,我发现--时间深处那些渐行渐远的人,都是我的祖先;这涵纳我的天地,这环绕我的万物,都是我的祖先…… (选自《散文》2005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题目为“感念祖先”,在这篇文章中,“祖先”不只是我的曾祖父,还有那个猎人。
B.“祖先”的范围已延伸到整个人世和广袤的宇宙万物,让我们内心笼罩着对“祖先”的感恩、怀想、谦卑和祈祷。
C.文中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毁掉了被指责为“封建遗物”的先人牌,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对“封建遗物”的毁灭的一种狂喜之情。
D.我们不能忘记祖先,他们代表了中华的历史,古老的礼仪,丰富的艺术等一切传统文化。失去他们,我们就一定会失去必有的仪式化的生活。
E.本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使天地万物具有了生命,诚挚地表达了对它们的尊敬和感怀,同时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充分表达了对万物普遍的感念。
(2)作者在第②段中说:“先人们从此失踪了,彻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请问“失踪”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⑤段,作者叙述了自己曾祖父的生平。联系全文看,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开头回忆了儿时“在父母带领下,向先人们跪拜、叩头、献祭”的情景,联系全文来看,你认为作者对这种仪式的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你认为在当下社会里应该怎样来感念祖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①祖先牌位被砸,祭祖仪式终止。②祖先被我们遗忘。(从这两个方面作答即可)
(3)内容上:①以曾祖父为例,说明祖先已经渐渐被我们遗忘。 ②以追忆曾祖父的生平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感念。
   结构上:引起下文,表达对搭救过我祖先的 陌生人的感念。(意对即可)
(4)①情感:怀念;
   ②态度:作者认为这种仪式是一种以祖先很好的纪念方式,很有意义,表示赞同。
   ③略。(考生能联系当下社会生活谈自己的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夜读周庄?许阳
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个拥满赶集人的商业街。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所以,陈逸飞①无不伤感地说,是他害了周庄。
黑夜,容易使人寻觅到细雨江南的灵气。到了夜晚,游客们走得差不多了,一家家的店铺都打烊了,周庄洗尽了风尘,褪尽了铅华,才归还她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
吮吸着湿润的空气,独自一个人走在周庄的街道上。夜色渐浓,月华如水,在古镇的老屋和石板上肆意倾泻。远处的房子,只能看见黯黯的轮廓,近处的老屋,则如一幅明暗色彩比照的水墨画,被磨得滑滑的石板也泛着幽幽的光。四周静静的,只有自己脚踏石板的声音清脆地传向远方。
说是街道,其实宽些的就是小河垂柳依依的堤岸,偶有一两条迟归的小船缓缓驶过,摇碎一片片波光潋影,窄些的是小镇的胡同,两侧房屋几乎伸手可触,这使人想起那句“头顶一线天,脚踏青石板”是何等的传神与精辟!身处暮色里的周庄,突然很想回到那不谙世事的孩童时代,一边走一边用手里的树枝划过苍老的墙壁,哼着歌谣,听从远处人家传来的几声犬吠。
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是夜周庄诗意朦胧的最亮。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透露而出。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飘摇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豪华恢弘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吹着细细的晚风,我长时间在双桥边踱步,又在桥上静坐。双桥,这是陈逸飞的双桥。在陈逸飞的笔下,双桥古朴、空灵,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每一条石缝间都镌刻着几个世纪的古风和遗韵。一幅《故乡的回忆》,人们才格外注意到了中国还有像周庄这样美丽的地方。要是徐志摩能来这里,会不会又有再别双桥的另一番韵味与感慨呢?
小小的周庄,算上双桥在内竟然有十四座桥。不必说那被称为“升官发财桥”的富安桥,也不必再说那已更名为外婆桥的梯云桥,无论哪座桥,看到了桥一定会看到树,看到了树也就看到了头顶的明月与星空。
周庄的夜,是美丽的夜,由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与柔柔的月光、红红的灯笼所构成。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周庄的夜,是醉人的夜,如果把她称为一位银发的老人,她在宁静中释放着积淀经年的安详与悠闲;如果把她看作是一个恬静的少女,她就在清风里展现着她的婉丽与娇柔。
站在石拱高高的报恩桥上,与周庄拉开一段距离,回望着周庄的座座老屋、点点灯火,思绪在不觉间已经穿越了几多流水的往事,几重渺远的时空。
夜深了,降下阵阵凉意,夜凉如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静静地走过一个个老屋,穿过一座座小桥,还是忍不住地回头。我知道,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自己是扔不下身后的那一片风景。
好吧,那就回去,做一个小桥当枕、水面为床的甜甜的梦。
注:①陈逸飞:上海青年画家。他来到偏僻的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发现了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联袂而成的双桥,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创作了一幅闻名遐迩的油画《双桥》,给九百岁的古镇周庄插上翅膀,让全世界人民都能领略到古镇周庄的旖旎风光。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将白天的周庄新奇巧妙地比作“失去了往日风韵的商人妇”,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流露出作者对白天的周庄的伤感之情。
B.作者写白天的周庄惜墨如金,语言简洁;而写夜晚的周庄则浓墨重彩,精心选取了夜晚的街道、灯笼、小桥来表现周庄本来的特点。
C.文中写周庄的桥表现了周庄的水乡特色,也写出了周庄因桥的形态各异而美丽的特点。
D.作者把周庄的夜比作王维的画卷、银发的老人、恬静的少女,写出了周庄独特的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E.文章最后两段既写出了周庄水乡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对周庄的眷恋之情,再次表明在夜晚才能更好地解读周庄的美。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词句的意义。(6分)
(1)“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一句中“回归”的含义是什么?(2分)
(2)“双桥,这是陈逸飞的双桥”在文中有什么含意?(4分)
小题3: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概括夜晚周庄的特点。(6分)
小题4:美丽的周庄因为过渡的商业开发而在白天失去了本来的美丽。请联系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1)周庄回到本来的自然与宁静(或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2)陈逸飞画出了双桥的古朴和空灵,蕴含着古风和遗韵(2分);陈逸飞的《双桥》让人们关注双桥,进而关注周庄(2分)。
小题3:①纯真素颜,美丽柔和;②古朴典雅,诗意朦胧;③宁静安详,婉丽娇柔。(每点2分,共6分)
小题4:①旅游资源管理要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②景点的开发要保护其原有的本真特色。③个人应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过低碳生活。(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若紧扣原文、分析合理、条目清晰,亦可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信息进行比较,以发现正误。题中,A项关于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之说有误,应为“欲扬先抑”。C项关于“周庄因桥的形态各异而美丽”的说法错,根据文本,周庄之美不止在桥,还有远远近近的屋子、垂柳依依的堤岸等。
小题2:解答此题,一要联系上下文,二要注意句中所采用的修辞方法。比如第(1)句中的“回归”,可从此句上文中的“幽幽的”“静静的”“古朴典雅”等字眼中分析出答案:“回到本来的自然与宁静”。第(2)句则要先明白句中“这”所指代的内容(上文已说明“这”指代的是双桥的古朴和空灵,古风和遗韵);再分析作者写这句话所强调的东西。
小题3:回答此题,应根据全文逐一归纳,然后再按照题干所作的“简明”和“分条”两个规定组织答案。文本中,有“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的句子,再有“古朴典雅”“宁静”和“婉丽娇柔”等词语,这些便是回答此题的主要依据。
小题4:此题要求回答的“启示”,其实就是从文本中悟出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只需身临其境的阅读文本就可领悟。比如,从周庄之美在于她的“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可悟出旅游资源管理要科学规划,确保其能可持续发展;景点的开发要保护其原有的本真特色等。再根据题中“联系现实”一语,结合自己思考,便可得出“个人应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过低碳生活”的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掠夺式发展是地球无法承受之重
不要再说“如果”、“但是”了,应该付诸行动。在十几年间,人类打乱了地球用45亿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地球是脆弱的,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不会长久的。全世界专家的报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的发展方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除了今天吸引我们消费注意力的石油之外,还有那些生命必须的资源——首先是淡水——因为受到破坏而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更不用说每年以1 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的原始森林,随之一起消失的不仅是整个动植物群落,还有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此外再加上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影响,它们如今已经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洪水、酷暑、暴风雨……而这些仅仅是开始。随着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打算采纳跟我们一样的消费方式,我们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这种过度开发将不会惠及所有人。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中有3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人们因为石油、水和捕鱼而发生冲突……只要存在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些冲突就不可避免。到2050年,有80亿到120亿人生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要迎接这样的挑战: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法国著名生态保护者尼古拉·于洛认为:“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唯一的机会。这是一场人文主义斗争,涉及人类的未来。在此背后,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进步的方向在哪里?更多地消费还是更合理地消费?更多地生产还是更合理地生产?‘拥有’更重要还是‘存在’更重要?”
早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思考持续发展和资源有限的地球之间的协调性。有些人主张实现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还有人寻找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济生产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产生。在1987年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它被定义为“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
但是,富裕国家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变都想象成被剥夺。1992年,老布什就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议”!人们的行为肯定要逐步改变。只不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各方人士如政治家、工业家、研究者和其他公民都动员起来。要合理采集资源,合理消费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公平分配资源。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法国的负责人图弗诺说:“在20年中,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有可能扭转消费方向、改变运输的总量和发展对环境影响小的住宅。”
5.以下各项,不属于“掠夺式发展造成的后果”的一项是?
A.人类生命必需的资源因为受到破坏而再也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B.原始森林快速消失,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也随之一起消失。
C.人们因为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而发生冲突。
D.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掠夺式发展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如果发展中国家也采用这样的发展方式,人类将陷入一场全球困境。
B.尼古拉·于洛认为“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唯一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C.世界各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些人主张不生育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
D.“可持续发展”既考虑了当代的需要,也顾及到了未来的发展,不会损害后代对资源的需求。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的很多财富是靠掠夺地球资源、打乱地球平衡而获取的,要协调人类的发展与地球资源的矛盾,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极其重要的。
B.人类的发展与地球资源的矛盾由来已久,人类解决这个问题的努力也一直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正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C.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可持续发展”都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这是解决问题的一大障碍。
D.在“可持续发展”中,政府的作为显得格外重要,其他力量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参考答案:5.D
6.D
 7.C


本题解析:5.此项不属于后果。
 ? 6.A项不是“将陷入一场全球困境”而是“已陷入一场全球困境”,B项不是尼古拉·于洛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C项原文“实现人口零增长”不是“不生育”。?
7.西方国家对“可持续发展”都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都”不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信,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
  北京“漂白蘑菇”调查、浙江钱云会案,种种网络热点都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面镜子。即使有些猜测事后证明不过是一场谣言,但民众当初一边倒的怀疑仍在隐隐透露着一些信息。
今天,这种“不相信”的情绪,已然渗透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住,我们有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楼薄薄;吃,我们得小心假烟、假酒、假鸡蛋、假牛奶、地沟油、人造脂肪、美容而成的大米、药水泡大的豆芽、洗衣粉炸出的油条;出门,我们要提防推销的、碰瓷的、钓鱼(执法)的;上医院,我们担心假药、无照行医、被过度治疗。此外,我们还要面对假票、假证、假中奖、假老虎、假新闻等等。
  我们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信任,对领袖、对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必将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但我们现在却似乎什么都不信——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态,不相信媒体的报道,不相信身边人——尤其是,“政府说什么都加以怀疑,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有人说,幸福感源自相信。而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
不相信其实未见得比相信糟糕,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说明信息渠道多了,社会开放程度增强了。
  需要焦虑和担心的或许不只是政府官员。今天的中国,让我们不相信的土壤几乎随处可见且都相当肥沃。
  我们活在两个世界。现实中,我们不相信一切陌生人。我们明哲保身,安安稳稳做沉默的大多数;家家都安防盗门,低层住户都装防盗网;我们不敢让小孩自己上下学,学校门口有警察维持治安;我们对陌生人充满警惕,人口普查遭遇入户难。虚拟世界里,网络是一件神奇的衣服,把大家全变成了蜘蛛侠。现实到了网络就完全调了个儿:发言者陷入沉默,沉默者开始发言;权贵默默退后,草民成了主角。
今天的什么都不信和几十年前的盲信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信任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关系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小题1:如何理解文段中划线句子“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的内涵?(4分)
?
小题2: 联系全文,请概括国人的“不信任”的主要表现。(4分)
?
小题3:作者说,“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我们的政府如何重建公信力,才能使国人生活的幸福?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


参考答案:小题1:①怀疑说明民众了解信息的渠道多了,社会开放程度增强了;②怀疑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表明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答对1点2分,两点4分)
小题1:①质疑政府的表态;②否认新闻媒体的报道;③不相信身边人及陌生人;④担心衣食住行的安全。(答对1点1分,四点4分)
小题1:①强化政府行为自律,加强政风建设;②坚持依法行政,健全行政责任体系;③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不与民争利,更不夺民之利;④建立市场监督机制,推进规范、诚信的市场建设;⑤畅通信息渠道,增强社会开放程度,处理问题要公开、透明、公平、合理;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真善美,建立优良的社会道德规范。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