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2019-06-28 17:41:35 【

1、阅读题  (2013·泰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早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 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总制三边。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小题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
小题2:(示例一)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二)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关山逼仄人踪少”一句精辟地写出山丹的地理特点、诗人远眺边塞的角度、山丹边塞在诗人心目中的整体印象,野色昏暗点明了具体时间,其时正是黄昏日落之际。此联作为起承转合中的“起”,既写了边塞整体景色,又若隐若现地含蓄地提示了诗人的复杂心境,更重要的是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由实返虚,从眼前实景一下跳跃到回忆中的史实。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以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一千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擒浑邪王子。同年夏,霍去病又攻至祁连山,擒酋涂王。诗人登临之处,正是古战场所在,所以他很容易就联想到这段“汉兵追寇”的史事。诗人心里百感交集,产生了一句“沙场尤有未招魂”的感慨。这句看似普通的感慨之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多义的。从一个方面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小题1: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一点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颔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思家忆弟(思乡念亲)的行为和情态,属于细节描写,联系相关词语加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小题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2分)?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2分)
小题2:手法:对比。(1分)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小题2: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答“反衬”或“用典”,且简析合理也可。
【诗歌鉴赏补充】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新嫁娘词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注,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旧俗,新嫁娘到夫家,在第三天要下厨做菜。
小题1:从本诗可以看出新嫁娘有何特点?(3分)
小题2:王建这位中唐著名诗人,出身寒微,中了进士之后,晚年才为陕州司马。司马是州郡的属吏,位在别驾、长吏之下,地位较低。由此看出,本诗的深层含意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机灵聪敏,颇有心计(3份)
小题2:作者抒发屈居卑下、仰人鼻息的官府小吏的牢骚,或者告诫新入吏者,要入境问俗,主动适应新的环境。(5份)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是考查赏析诗歌作品人物形象特点,可根据诗歌中新嫁娘的言行举止和对新嫁娘的描写来体会她的形象特点。“洗手作羹汤”“遣”表现出新嫁娘机灵聪慧,有心计的形象特点。答题时,可通过分析新嫁娘的言行举止来作答。
小题2:此题要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来了解作者的心境,由于作者地位卑下,处处要小心行事,所以,本诗歌借新嫁娘刚入婆家这个新环境的一些做法来告诫新入吏者,要入境问俗,主动适应新的环境。答题时,要结合着作者写作目的来答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诗歌鉴赏(6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小题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小题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小题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小题1: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