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8 17:57:2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酒 事 于德北 17岁那年,我离开了学校,走上了社会。我父亲是一个古板而严谨的人,他当时是一家报纸的副总编,在人群里总有点面子,特别希望我能去一家好一点的高中重读。我生来就倔,小事还犹豫,大事从来是一去不回头。当时,我外语不好,数学不好,考上大学的希望十分渺茫,所以,我毅然选择离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漂泊。 我曾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力工。 力工的活苦,没技术,让人瞧不起,不像钢筋工、架子工、木工、电工那么气派,受人尊敬。力工像杂役,什么地方缺人都得顶上。 心中就苦闷。 苦闷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选择。 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大家都很着急。有一天,我被分到李师傅带的混凝土班,跟着大家打立柱。一天的任务是11根立柱,打到下午的时候,云彩就来了。李师傅抬头看看天,凭空叫了一句:“爷儿几个,加把劲,抢雨前干完了,我管酒。” 我知道这个李师傅,他是建筑公司的劳模。他有一个疯老婆,已经疯了三十几年,但三十几年里,李师傅从来没让她磕着、碰着,从来没让她弄脏了衣服,从来没让她走失过。 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师傅有一个女儿,刚刚上大学,李师傅的负担不轻,平日里花钱节省人人尽知。 “真管酒?”有人问。 “管!” 李师傅平时是一个话语极少的人,他这一喊,有点一诺千金的意思,身边的人陡然增了一股劲,硬是抢在倾盆大雨下来之前,把立柱打完了。 酒、肉都有价,酒是9毛钱一斤,肉是8毛钱一盘。 六个人,围坐在工棚里,大呼小叫地吃开了。 我不会喝酒,自然往后挪挪身子,我感到有点冷。这时,一只粗糙的大手扶住了我的后背,并用力地往回拢了拢。 是李师傅。 他把发乌的饭盒递到我眼前,说:“啁一口。” 我摇了摇头。 “啁一口。” 语气是命令似的。 我接过饭盒盖,抿了一口里边的白酒,顿时被呛得咳嗽起来。 李师傅拍了拍我的后背,鼓励说:“再啁一口。” 我抬头看看他,突然在他的目光里发现了一种异样的东西——那是父亲般的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 我又喝了一口。 是喝,不是抿。 一股热浪从喉头一直冲到胃里,又从胃里反到心上。 工友们都笑了。 那天,我喝多了,李师傅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喊一声,喊一声就什么都好了。” 说着,他“啊——”地大喊了一声,那声音撕心裂肺,神鬼皆惊。 “啊——” 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如同悲怆的《命运交响曲》,渗入雨水里,向四周溅落了。 “啊——” 我也叫了起来。 “啊——” 随着喊声,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啊——” 随着眼泪的掉落,我心中的块垒也一点点地坍塌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师傅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孩子,喝了酒了,是男人了,不哭了。” 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那一刻,我觉得我长大了。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作品中写到了两个父亲,李师傅“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使“我”倍感温暖,体会到自己父亲身上少有的鼓励之情。 B.随着李师傅的喊声,“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将劳动的热情和团结的力量抒发得真切感人。 C.作品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性格,“爷儿几个,加把劲”“真管酒?”等语言描写,将人物豪爽、直率的性格表现得生动传神。 D.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相当准确,同样表现饮酒,“啁”的痛快,“抿”的羞涩,“喝”的坦然,这些词既叙写动作,又传达心理。
| E.作品以“酒事”为题,“酒”象征着生活的苦难,只有饮下这碗苦酒,才能面对这坎坷的人生。这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课。 小题2:倒数第三段中“我心中的块垒”,在作品中具体指什么?(4分) ? 小题3:结合作品,简析“雨”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 小题4:结合作品,简析李师傅这一人物的形象。(6分)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契诃夫 [俄罗斯]康·费定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年轻时有一个梦想:想成为一个秃头的干瘪小老头,并且在一间好办公室的大写字台后面呆着。 有一次,他说:“我写生活。” 是的,他写生活。他的主人公的数量和类型是丰富的。只有最伟大的小说家可以在由他们的想象力所诞生的人物的丰富和不同面貌上与契诃夫相比。 与最伟大的小说家们以自己的人物表现出整个时代的特性一样,契诃夫以自己的典型人物和形式表现出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期那永远离去的俄国的形象。 由于契诃夫在他的艺术中所介绍的社会的无限广阔性,似乎可以把他与巴尔扎克相比拟。 他生活在一个大世界中,并把这个大世界引向自身,进入阿列克辛市、梅里霍沃庄园和雅尔塔那封闭的角落。大世界并没有给他以安宁。他也没有找到安宁。“干瘪的小老头”只是他想装装样子而已,为的是躲避日常生活的缠扰,独自一人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急于想参加战争的契诃夫决定,必须以一个医生,而不是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因为医生将看得更多。这是他的天性——想看得更多。 “如果我是医生(他写道),那么我需要的是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学家,那么我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在小德米特罗夫卡……我需要哪怕一小部分社会和政治生活,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种面徒四壁的、没有大自然、没有人、没有祖国、没有健康和胃口的生活——并非生活。” 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目光注视着契诃夫。它发现了契诃夫——这位复杂的、有时不可企及的深刻的作家。 幽默家和独幕轻松喜剧的作者,为自己时代极为喜爱的契诃夫受到许多问题的折磨:我为什么写作?需要我吗?艺术家的事业是什么?我的文学职业的目的是什么? “多余的人”概念的创始人,没落社会黄昏的写生画家,最精细的心理剧和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的作者契诃夫说: “我认为最最神圣的东西,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能、爱情和摆脱权力与谎言的绝对自由,最后两项无论如何得表现出来。这就是我将遵循的纲领,如果我能成为一个大艺术家的话。” “人们对我作了这样那样的解释。总之,各种荒诞无稽的话!而我——首先只是个人……我热爱大自然和文学,憎恨抱残守缺和专横霸道。” 我们是否在作家契诃夫身上发现了一切?不,远非一切。 但是对我们来说,现在尤为意味深长地、悦耳地响起《海鸥》里那段著名独白中的话: “我爱这水,这树,这天空,我感觉到大自然,它唤起我身上强烈的情感和无法遏止的写作愿望。但我可不是个风景画家,我只是个公民,我爱祖国,爱人民,我觉得,如果我是作家,那么我有责任谈人民,谈他的苦难,谈他的未来,谈科学,谈人的权利,等等,等等。” 1.文章第二段中“他说:‘我写生活。’”一句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请选择两种写作手法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现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目光注视着契诃夫”,这句话的深层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契诃夫的观点,探究一下作为一个艺术家(文学家)应该如何进行艺术创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喜欢芦花 陆星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对人、对物、对景,没有例外。而“偏爱”的产生和形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可以说,人的“偏爱”,包含着人的全部:性格,审美,心境,以及整个世界观。在所有的花花草草中,我惟独对野生的芦苇和芦花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我喜欢在我房间的花瓶里永远的插有一大束蓬蓬松松的芦花,虽然,它们没有香味,有彩色,也没有盛开时的耀眼;它们一旦干枯,没有了生命,却永不凋谢,一年两年,十年八年,把芦花插在花瓶里,它们总是完好如初,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以它“永不凋谢的干枯”来提示一种生命的原始的状态——苍茫、荒凉。 曾经听说,上海附近的崇明岛、长兴岛,在没有开垦之前便覆盖着一大片一大片萧瑟的芦苇。想象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不时的被海风侵袭,掀起层层狂涛,发出阵阵呼啸,那情景,何等壮观,何等苍凉。我喜欢壮观的景象,更喜欢凉苍给人的启示。即使作为装饰,把芦花插在花瓶里,显然要比那些绽放一时的鲜花有意味得多。 所以,在秋天的一个星期日,被朋友约去长兴岛一日游,我首先想到,能不能采到芦花?我问朋友。朋友风趣地回答:“你要多少?一车厢。两车皮?”朋友知道了我的心思,因此,一到长兴岛,没有先引导我们参观橘园,而是直奔“主题”,把我们带进芦苇荡。 呵,想象中的芦苇荡一旦展现在眼前,我真是激动无比,这是一片将近一千七百亩的滩土地, 长满了比人还高的芦苇, 细高的芦杆,顶着丰满的芦花,在风中“唰唰”地摇晃,那摇晃的阵势,颇有排山倒海似的气概。当然,我们看到的芦苇荡,已经有了些人为的痕迹,长兴岛人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开发旅游业,围起长长的堤,在密密的芦苇丛中,模仿八卦阵的布局,开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我们坐上小船,沿着这条迷途似的小河,深入芦苇荡,然后,停下桨,静静地聆听两岸城墙般的芦苇丛发出的“哗哗”的响声,那响声,似有千万把古筝在寂静的长空下婉转低吟,不凄楚,不悲戚,只是充满着苍凉感和沧桑感。这种让人感慨万千的苍凉及沧桑,会引起太多太多的联想,对人生,对世事,对一切的一切。在都市拥挤的空间里,一些感慨的心绪,往往会越积越浓,越积越深,但是,面对着苍天下这样一片广大的芦苇荡,我们所有的心绪,都不由地被这苍海桑田的变迁所包涵的时间和空间所溶解,我们自以为沉重的心绪顿时变得渺小,无足轻重,心灵反而广大了,开阔了,洁净了。 我们的船在芦苇荡里仅仅穿行了半个多小时,但这半个多小时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离开长兴岛后的不几天,我和一位女导演谈论我的一部电视剧的修改方案时,我又情不自禁地想到那片芦苇荡,以及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我向导演提议,是否将某一场戏放到芦苇荡深处:三个都有了一番心理历程的中学生,在闯过高考这一关之后,他们划着船进入芦荡深处,茫茫苍天,茫茫芦荡,使年轻的心又成熟了一步…… 现在,我房间的花瓶里又添了几枝从长兴岛摘回的芦花,那长长的花穗足有一尺半,弯弯的像颗粒饱满的麦穗,但芦花没有尖刺的芒,它们显得更平常更朴素更不起眼,因此,它们的保存更长久更牢固,也更加耐看。 9、?小题1:作者认为每个人的“偏爱”都是有原因的,那么作者“偏爱”芦花的原因是什么? 10、?小题2:文中划线的“苍凉感”和“沧桑感”分别指的是什么? 11、?小题3:三个有过一番心理历程的中学生进入茫茫芦荡后,年轻的心为什么会成熟一步的?
4、阅读题 名著阅读题(15分) 小题1: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沈从文在《边城》中,通过翠翠这一形象,有意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B.《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硬汉”以坚强的意志与凶恶的敌手进行的一场孤独而又顽强的抗争。自信、勇敢、乐观、孤寂又睿智的捕鱼老人表现出了一种朴素的尊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 C.曹禺的《雷雨》最终结局是:鲁侍萍抖出各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周萍和四凤知铸成大错,周萍吞枪自杀,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同样触电身亡。 D.《哈姆雷特》有三条线索:一是哈姆雷特的复仇,二是雷欧提斯的复仇,三是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
E.巴金的《家》中,觉新是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悲剧性典型。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但又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惨重代价。最后,他终于觉醒,毅然投奔了光明。
小题2:简答题(10分)
(1)《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请简要说明。(5分)
(2)《欧也妮· 葛朗台》善于捕捉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请举两例说明老葛朗台对财富强烈的占有欲。(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永远的门?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睑,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层们很不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儿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是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铺造得出的那种温馨。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清晨。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但眼睛却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她喊出声来——黄钢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小题1:人们为什么会“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2分)
小题2:在又一次“缺乏温情”的寒喧之后,郑若奎猝然离世。这一情节安排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小题3:简析小说结尾部分的特点和艺术效果。(3分)
小题4:小说叙述了—个爱情悲剧故事。请结合作品谈谈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