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6-28 17:57:2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谈学文艺的甘苦 来光潜 一般人常说,文艺是一种避风息凉的地方。在穷愁寂寞的时候,它可以给我们一点安慰。这话固然有些道理,但亦未必尽然。最感动人的文艺大半是苦闷的呼号。作者不但宣泄自己的苦闷,同时也替我们宣泄了苦闷.我们觉得畅快,正由于此。不过同时,伟大的作家们也传授我们一点尝受苦闷的敏感。人生世相,在健康的常人看,本来是不过尔尔,朦胧马虎地过活,是最上的策略。认识文艺的人,对于人生世相往往见出许多可惊可疑可痛哭流涕的地方,这种较异样的认识往往不容许他抱鸵鸟埋头不看猎犬式的乐观。这种认识固然不必定是十分彻底的,再进一步的认识也许使我们在冲突中见出调和。不过这种狂风暴雨之后的碧空睛日,大半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收获,而古今中外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之中有几人真正得到这种收获?我对于西方文学的认识是从浪漫时代起。我现在还记得十五年前第一次读济慈的《夜莺歌》,仿佛自己坐在花阴月下,嗅着蔷薇的清芬,听夜莺的声音越过一个山谷又一个山谷,以至于逐渐沉寂下去,猛然间觉得自己被遗弃在荒凉世界中,想悄悄静静地死在夜半的蔷薇花香里。这种少年的热情,幻想和痴念已算是烟消云散了。现在回想起来,好像生儿养女的妇人打开尘封的箱箧,检点处女时代的古老的衣装,不免自己嘲笑自己,然而在当时它们费了我多少彷徨,多少挣扎! 我自己对于文艺不完全的认识酿成两种可悲的隔阂。第一种是书本世界和现实的隔阂。像我们这种人,每天之中要费去三分之二的时间抱书本,至多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应事接物。天天在史诗、悲剧、小说和抒情诗里找情趣,元形中就造成另一世界,把自己禁锢在里面,回头看自己天天接触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反而觉得有些异样。文艺世界中的豪情胜慨和清思敏感在现实世界中哪里找得着?除非是你用点金术把现实世界也化成一个文艺世界。但是得到文艺世界,你就要失掉现实世界。第二种隔阂可以说是第一种隔阂的另一面。文艺所表现的固然有大部分是人人同见同感的,也有一部分是一般人所不常见到不常感到的。这一般人不常见到不常感到的一部分往往是最有趣味的一部分。一个人在文艺方面天天向深刻微妙艰难处走,在实际生活方面,他就不免把他和他的邻人中间的墙壁筑得一天高厚似一天。说“今天天气好”,人人答应你“今天天气的确是好”;说“卡尔登今晚的片子有趣”,至少有一般爱看电影的人们和你同情。可是你不能在你最亲爱的人的眼光里发现突然在你心中出现的那一点灵感,你不能把莎士比亚的佳妙处捧献给你的母亲。这个世界本来是让大家闲谈“今天天气好”的世界,此外,你比较得意的话只好留着说给你自己听。 一般人常以为只有科学的训练才可以养成冷静的客观的头脑,但我的冷静的客观的头脑不是从科学得来的,而是从文艺得来的。凡是不能持冷静的客观的态度的人,毛病都在把“我”看得太大。他们从“我”这一副着色的望远镜里看世界,一切事物于是都失去他们本来的面目。所谓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就是丢开这副望远镜,让“我”跳到圈子以外,不当做世界里有“我”而去看世界;还是把“我”与类似“我”的一切东西同样看待。一般人常拿实际人生的态度去看戏,看到曹操奸猾,不觉义愤填胸,本来是台下的旁观者,却跃跃欲试地想跳到台上去,把演曹操的角色杀死。我的办法与此恰恰相反。遇着真正的曹操,我也只把他当做扮演曹操的角色看待,是非善恶都不成问题,嗔喜毁誉也大可不必,只觉得他有趣而已。(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文艺是一种避风息凉的地方,它能够给在穷愁寂寞的时候的人带来一点安慰。 B.能够真正认识文艺,并从文艺中得到许多收获的人,古往今来是不多的。 C.作者青年时读济慈《夜莺歌》的经历与感受说明了认识文艺必须从青年开始。 D.一个人在文艺世界里面走得越深入,他在现实生活方面与人的隔阂也难免会越深。 E.懂文艺的人看文艺的态度是“无我”,不懂文艺的人看文艺的态度常常“有我”。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文艺中的人和事,这对大多数人而言,是要到中老年以后才能做到的。 B.作家在通过文艺宣泄自己苦闷的同时,其实也宣泄了读者的苦闷,并传授给读者尝受苦闷的敏感。 C.文艺所表现的有大部分是人人同见同感的,因此文艺在人们之间起着沟通作用,不会造成隔阂。 D.一般人常拿实际人生的态度去看戏,而作者以置身戏外的态度看戏,因为作者从文艺中得到了冷静的客观的头脑。 3.文章的标题为“谈学文艺的甘苦”,结合文意,概括学文艺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甘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比较得意的话只好留着说给你自己听”这一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沙漠胡杨 王永杰 新疆有两种著名的树,一是白杨,一是胡杨。白杨的美在于挺拔,而胡杨之美在于顽强的生命力和醉人的金黄色。 胡杨是古老的树,据说,几千万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曾经是山地河谷的主要树种。在新疆伊犁地区,巩乃斯河沿岸至今还有胡杨树的身影,但是已经没有成片成林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是沙漠选择了胡杨,还是胡杨爱上了沙漠,胡杨逐渐演变成沙漠河流沿岸最主要的树种。 胡杨是美丽的树。每年10月,秋天的胡杨就穿上金黄色的礼服,迎接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宾客。远观胡杨,层林尽染,一片金色的海洋。近观胡杨,每一片叶子很通透,叶脉清晰可见,特别是在太阳初升,或者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逆光或者侧光去端详,透明的叶片相互映衬,散射出黄色的光晕。当然,最壮观的是乘坐三角翼飞机,逆着光从胡杨林头顶飞过。 胡杨是一种神奇的树。小的时候形状如柳树,枝条柔软,叶子细长。长大了,树干挺直,叶子就成为杨树叶子的形状,只不过尺寸小一些。所以,胡杨也称为“异叶杨”、“变叶杨”。有人说,胡杨的奇特在于一树三种叶。一棵粗壮的胡杨,离地一米以下长有枝条的话,叶子一定是柳叶的样子,高一些就是杨树的叶子,再高一些会有枫叶的形状。 胡杨开花结果,靠种子繁殖。4月份的时候,胡杨就长出一串一串菱形的果实,就像一小段一小段绿色的鞭炮挂满枝头。说是果实,其实是花的苞囊,慢慢地从绿色变成淡红色,六七月份的时候,苞囊就炸开了,淡紫色羽状的花就露出来,风一吹,成熟了的种子带着小伞随风飘浮,找到一个湿润的地方,就扎根、发芽,长成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树。 胡杨的根很奇特,可以扎到地下几十米,吸取水分,顽强地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色。走进胡杨林,你可能看到,有些粗大的胡杨,裸露的根部很粗壮,很发达。但胡杨小的时候,根系很不发达,有一个主根很粗,主要是和胡杨生长的环境有关,它必须把根迅速插进地底下,获取宝贵的水资源。所以胡杨很难移栽,因为不小心就挖断了主根。 胡杨是顽强的树,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带。耐干旱、耐盐碱,不怕酷热严寒,不畏风沙侵袭。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矗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沿着沙漠公路走一走,你会看到在沙漠边缘,沿着古河道,生长着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的胡杨,尤其是沿着塔里木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有人说,正是有了这片胡杨林,天山南麓的大片绿洲才免遭沙漠的吞噬。所以,当地人称胡杨为“英雄树”,也有人赞美它是“沙漠的脊梁”。 第一次走进沙漠,见到胡杨,我就被胡杨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粗壮的树干、开裂的树皮、奇异的形状,在塔克拉玛干大漠的烈日炙烤下,顽强地挺立着,用不太茂密的叶子,为我们这些到访者撑起一片片阴凉。有的树冠已经枯死,却从半身腰伸出一根绿枝;有的下半部分的小虬枝沿着树干枯萎着,树顶部分却绿意盎然;有的半边身子似乎已经焦黑,却在一侧长着茂密的枝叶;甚至有的上半部分已经没有了树皮,露出白森森的树干,下半部分却快意地生长着;还有的树身子已经匍匐在地,靠一些枝杈支撑着,树冠部分依然歪歪扭扭地向上展开……此时此刻,我似乎体味到一些坚韧不拔的含义。 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常年与胡杨相伴的,还有许许多多从事不同工作的塔里木人,他们与胡杨有着十分相似的精神和品质。建设兵团的人说,我们兵团人足迹遍及大漠,屯垦戍边,胡杨扎根大漠的顽强精神是我们兵团文化的灵魂;罗布泊的军人们说,我们勇闯禁区,维护祖国统一,我们是塔里木沙漠中的另一种胡杨;塔里木石油人说,我们征服沙漠,奉献石油,“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是胡杨和石油人共同的价值观。 1、文章开头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说“胡杨是美丽的树”,回答作者是如何描写其“美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说明胡杨树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镂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搞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明、清两代这种核雕的微雕艺术堪称一绝,当时京城和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珑的核雕艺术品就是当时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据史籍记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闽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年)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一楫,辑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东坡赤壁泛舟图”把核雕艺术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学洢著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新中国建立之后,《核舟记》被栽入中学课本,核舟也因此名传华夏。 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举不胜举,从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贾巨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亲自动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对核雕偏爱有加。他们把小小核雕作为一种垂挂在衣带、纨扇或是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一方面也可玩赏。后来至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了,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的工艺品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果核雕刻品价值也不断攀升,由把玩品逐渐变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赏、健身等多重功用于一身的工艺品。核雕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无数藏家玩家惊叹和入迷,行情始终看好,这也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今天,核雕艺人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把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 小题1:下列关于“核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核雕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果核的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刻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的一种民间艺术。 B.核雕被人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其构思和雕刻在明清时期达到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 C.核雕因所选雕刻材料体积小,雕刻难度大,雕刻技艺传人少而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门绝技。 D.核雕所选用的雕刻材料为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比较坚硬的果核。
|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核雕起源待考,但其蓬勃发展于明清,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商巨贾到三教九流都玩核,甚至皇帝们都亲自动手雕刻。 B.核雕艺术品一直是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清朝中期,核雕不光用来装饰和点缀,还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 C.王叔远的“东坡赤壁泛舟图”因其雕刻形象生动、布局精巧美丽成为核雕精品,明代时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记述详细,而使其广为人知的是《核舟记》选入了新中国的中学课本。 D.核雕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他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使核雕在市场上行情始终看好。
|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核雕作为民间艺术中的一绝,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技艺鲜有传人,因而其价值会不断攀升。
B.明代王毅天启二年创作“赤壁之舟”这一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足以证明果核雕刻起源明代。
C.随着核雕价值的不断攀升,有些收藏者搜罗核雕不仅仅是为了赏玩和健身,还因其可升值取利。
D.随着果核雕刻品价值的不断攀升,加上核雕艺人们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核雕技艺应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不灭的街灯
长笑
一个小镇,一个老人。
小镇很小,小的只有一条主要街道。
老人也已经够老,年轻些的甚至已经记不起他的名字,“七爷”,这是大家对他的官称。
近些年来小镇很兴旺,不仅人丁,各家各户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所以一到了过年小镇上就非常热闹。小镇的灯在七里五乡是出了名的,哪个年夜也招来许多的人看灯。有人说这是因为小镇的风水好,而这风水就是每当过年那条主要的街道上就挂满了街灯。
街灯是小镇的一景,一到腊月二十九,这街灯就高高地挂了起来,一行行,一串串,把这条街道照得彻夜通明。
七爷自己都记不清管这街灯管了多少年,小镇上年轻的人更说不清,就知道管灯的是七爷,仿佛七爷管灯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生产队的时候有人给记个工分,有队里给出做灯的材料,后来生产队没了,七爷就在街上挂了个箱子,谁往里放点钱就放点,七爷收了都是拿来做灯。所以这灯都是大家的,大家也都爱护这灯。
七爷越来越老了,小镇过年时街上的灯花样却越来越多:荷花灯,西瓜灯,各种动物灯,七彩百鸟灯,吉祥宫灯,走马灯,粉红映着碧绿,水蓝托着金红。没有人知道七爷弄出过多少种花样的灯,也没有人知道七爷凭着什么给大家做了这么多年的灯。
七爷不是个爱说话的人,除了指挥人们挂灯,他都很少说话,人们只知道挂好灯后他就一趟趟地在街上来回走,对着每一盏灯端详了又端详,看着来来往往看灯的人,对着那一街的流光溢彩。他也偶尔蹲下来,裹紧了身上的棉袄,掏出花两毛钱一盒买的红塔山抽上一颗,只要街上还有一个人,就会有七爷的身影。
突然有一年,县里有人知道了小镇的灯,过年的时候来了几个人,用拍电视的机器拍下了七爷挂的所有灯,还说要采访七爷,再拍拍他如何制作这些灯。镇上的干部告诉县里来的人,说七爷的家太乱,因为他一辈子都是打光棍,他那个家只有他一个人能住,就把七爷叫到镇长办公的地方。县里的人在七爷这里没有问出什么东西,因为七爷本就不喜欢多说话,说了怕是也没用。后来,听说七爷上了县里的电视台,连同他的灯,也连同那许多看灯的人。
第二年镇上一个发了的财主找到了七爷,叫七爷把街上收钱的箱子摘了,说所有做灯的费用他一个人出,只要求七爷在所有的灯上加上他的姓,七爷想了想,但竟把这么好的事给拒绝了,最后,气的那个财主说到了过年那天叫那条街道所有的灯停电。
固执的七爷还是照样做他的灯,照样在大街上指挥年轻的人挂灯,村里有人知道了那件事,就有人来劝七爷,也有人去给那财主说好话。但是,没有人能说得动那财主,也没有人能说得动七爷,于是,在小镇人的心里就暗暗地多了一层担忧。但七爷还是照样用村里人集起来的钱去买做灯所用的东西。
年终于到了,小镇的表面上依旧是充满了祥瑞,街道上也满都是七爷挂的灯,人们看到,已经佝偻了腰的七爷,在街道上来回走着,他脸上那些沟渠显得更深,眉头也锁得更紧。没有人议论这件事,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担忧。看灯的人越来越多,但刚点着一会儿的灯却突然灭了,于是人群里爆发了一片骂声。
也不知道是谁提的意,人们自发地集中在一起,大家凑钱买来了蜡烛,年轻人帮着把蜡烛点着放进灯里,于是,小镇的街道上一片欢呼,人们又开始在街道上观灯。
但是,这是小镇的人们最后一次看灯,因为七爷走了,是过了年后重病一场走的,在他走的那天,小镇的街道上挂满了他自己制作的灯。但是,打那以后,再过年的时候小镇的街变得黑暗了,这黑暗带给小镇的人无尽的别扭,于是,就又想起了七爷,想起曾经不灭的街灯。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镇人丁兴旺,日子也越来越红火,许多人慕名前来看灯,所以一到过年小镇上就非常热闹。而街道上挂满的街灯,使得小镇的风水很好。
B.多年来七爷义务为小镇管灯、做灯,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七爷也觉得是自己的责任,灯也给小镇增添了风采,看灯也成为了小镇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C.七爷爱灯,灯也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但是财主断电的事给七爷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并含恨而去,给小镇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D.因为七爷鳏居,没有女人操持家务,所以家里就显得很乱,而这也造成了他比较孤僻的性格,不爱说话,不爱跟人交往,为人偏执。
E.村里人知道了财主强迫七爷的事,有人劝七爷,也有人去给那财主说好话,表现了小镇人的心里对七爷处境的担忧,也反映了善良的人们的逆来顺受、息事宁人的一面。
小题2:文章运用侧面描写方法表现七爷做灯的技术很好,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小题3:请概括七爷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4:文章题目说街灯“不灭”表达了什么感情,给你什么启示?(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闻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售。我在蒙眬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题1:以上两莰文字描写了祝福的情景,寓意很深刻。下列见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描写,反映出鲁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揭示出人们的迷信与落后。
B.两段描写,描绘了鲁镇人们迎接福神的热烈景象,表达出穷苦人们欲摆脱命运,遏望光明的心情。
C.两段描写,反映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当时人们乞神祝福的风俗习惯、落后愚昧的思想意识仍没有变革。
D.两段描写,描绘出农村贫富对立的图景,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小题2:在(乙)段的“□”内,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A.一扫而光飞舞
B.一笔勾销游荡
C.一下笼罩缭绕
D.一扫而空蹒跚
小题3:《祝福》中“我”的作用是?(?)
A.“我”是一个串连故事线索的人物,是作者鲁迅的化身,“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现实,但是又具有软弱性,尚未找到真正的出路。
B.“我”是一个胆小怕事、软弱无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虽然不满黑暗现实,但是“我”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革命者的;“我”虽然同情祥林嫂,却不能帮助祥林嫂解脱芦难。因此,“我”与祥林嫂形成鲜明的好比。
C.“我“就是鲁迅,这样写不仅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而且使《祝福》的人物画廊更加丰富多彩。
D.“我”是一个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也是一个典型人物,“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面好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找不到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