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请以“明媚的角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色彩,可以是一种生活元素,也可以是一种生活内容,还可以是一种生活追求……请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参考答案:
调出最美的色彩
三毛或许是错的,用丝袜草草结束了自己未尽的一生,从此永远远离了她的撒哈拉沙漠,雨季也不会再来。抑或是对的,也许她看透了自己未来生活的无边黑暗,才选择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在守候着自己如泡沫般脆弱的梦境,快乐才刚刚开始,悲伤却早已潜伏而来。生命就是如此,既然伤痛存在,我们又何必畏惧,何须畏惧,何不勇敢地支撑起生命,涂抹并调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这是一间颓废的画室,之所以称它为画室,是因为它容纳了几支秃笔和几盒彩膏。梵高,这位荷兰最伟大的画家,现代绘画艺术先驱之一,就屈身在这样一间房屋内。他头发凌乱,生活相当拮据,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作画的热情。在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后,他仍然不倦怠地工作。《星夜》是他这一夜刻骨铭心的作品,他以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奇特而迷幻的星空,那一片陷入蓝色和黄色旋涡中的天空。这个天空令人头晕目眩,这是他躁动不安的情绪的非理性成分,但这些却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他对生命的反抗。于是一株向阳的葵花植根在思想者的心中,摹刻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无言的抗争,这抗争坚韧、持久。大漠孤烟,风卷残霜,皑皑白雪之下,我们看不到大自然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却看到一位苦守着边关冷月,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的苏武。匈奴三番五次劝降,丝毫未曾动摇他义无返顾的信念,为了那柄汉节,一千年在这里也缩短了。他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一双浊眼日夜遥望关中明月,企盼重归故里的那一刻,一身浩然正气令天地动容,让生命焕发出无限光芒。
三毛用阴暗的黑色诠释了她对生命、对世界的失望。
梵高用金黄诠释了他对艺术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
苏武用圣洁的白色诠释了他对故国的眷恋,对生命的不屈。
在历史的记忆里,蓄满了先哲的人生理念,命运抉择,我们追赶着,呼啸着,对苦痛的生命,我们究竟会留下怎样的一笔?是逃避,还是前行?是临阵脱逃,还是誓死抗战?既然我们无法选择生命,那我们何不改变生命,让生命现出自己涂抹的色彩,如雨后彩虹,春发青芽。
调出最美的色彩,为生命!
本题解析:
材料中的“生活元素”、“生活内容”、“生活追求”从色彩的作用入手,把色彩与生活、人生联系在一起,告诉我们,生活离不开色彩,色彩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追求多姿多彩的人生,或追求某种色彩的人生。
而“色彩”一词看似普通,实际上内涵丰富。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①颜色;②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①为本义,指具体的颜色,如红、黄、蓝、白、黑等;②为比喻义或象征义,如人的某种品质,某物的民族色彩、时代色彩等。那么,考生选择它的本义与引申意思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上展开,而在本义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让制度为人性让步
也许她可以弄醒孩子,只为了折好小车;也许她可以多交一元钱,避免一场争吵,换来整车人的方便;也许她可以下车,为一车人留一个失望的背影……但她坚持了,面对这种为了坚持制度而坚持制度的不合理要求,她做出了人性的呼唤。
如果司机的做法正确,我们是否应该在交通法上加上这么一条:乘车的婴儿所睡的小车应缴纳行李费,如果婴儿身下的小车比婴儿还要重要的话。那到底是人乘车还是行李乘车呢?我想无论哪一种合理的制度,都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考虑;在每一种制度里,都应有对人性退让的空间;每一种制度,都有其不足之处需要填补。
在美国,一名州长曾经由"非法"接受了两美元而被控诉贪污。无独有偶,美国某州在路旁的椰树偶然落下椰子击伤行人,该州州长竟然也被告上法庭。某国一名老妇人因家居处需修建铁路,这位年纪老迈、身体虚弱的孤独老人向庄严的伟大祖国发出申诉,没有后台,没有金钱,这件案子竟然在最高法院判以老妇胜诉!这样的例子读起来触目惊心,似乎极其不合理,想必卫道士们必是群起而攻之,但是诸位请回想文革期间手握宪法的刘少奇主席的话:"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你们没有权利这么对我!"
是的,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权力或者利益的大小不以国家大小、民众人数来衡量。权利本身就包括对人性的肯定。苏联的小孩、妇女在只有一颗土豆充饥的时候,在冰天雪地中建筑防御工事,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我们是否可以说:"这是余粮收集制的要求,人性不予考虑。"当大清洗行动为了国家安全而将无数冤魂送上天堂时,我们是否可以说:"为了国家,人死得其所,无人需要流泪!"当制度贴上国家、集体的标签,是否就可以到处驱使人性呢?不!制度与人性相悖,那只是说明制度应该予以改进。
也许文中少妇的做法偏激,但是每一种变革本身都是首先饱受争议,最终到达和谐的。她只是在敲响警钟,让这种意识在人们心中扎根:让制度为人性让步。
作文点评
文章立意鲜明、深刻。从批评司机刻板地照章办事入手,进而引申到当制度和人性发生矛盾时,应该"让制度为人性让步",入木三分,直达底里,有振聋发聩的效果。材料丰富,句式灵活,语言有气势。第三节用了四个例子,试图说明制度应该为人性让步,但分析不到位。
本题解析:
为了是否应该交纳这1元的行李费,乘客与公交车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乘客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几十位乘客被迫转车。面对这一则新闻材料,我们应该怎样确立写作的观点呢?
总的来说,可以采用"因果推断"的方法进行。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反之,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思想。我们把这作为立意的出发点,就有可能容易把握到材料的精神实质。
一般说来材料作文的审题角度不是唯一的,如果出现多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可作为一个角度来审视,在审视时抓住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一,从乘客的角度。她认为公交公司的规定不合理,她有实际困难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使她作出"对峙",报警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她这样做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么看,从肯定她的角度可以这样立意:坚持原则,维护个人的利益。从批评她的角度则可以这样立意: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罔顾他人的利益。
第二,从司机的角度,他执行公司的规定本身没有错,但没有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而造成这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混乱,因而可以这样立意: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效益为先。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人与人之间应该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
第三,从双方的关系来立意。如果交战双方都能本着互谅互让的态度来解决事端,这样的事或许就不会发生了。因此可以这样立意:人与人之间要有谦让的精神,要学会忍让,学会让步,学会礼让,学会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等等。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络上流行过这样一段话:“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对此,你有何思考与感悟?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浪漫、轻松,也不乏鲜花和掌声;生活中有困苦、艰辛,也不乏险滩和暗流。那么,在你的眼中,生活是怎样的呢?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真”与“假”是一对矛盾,但真是这对矛盾,才让你不觉得人生是虚幻的,才觉得人生有的活,有的奔头……为此,考生可以围绕“真实”作工夫,也可以顺着材料来写。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