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8:34:08 【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论语》中有句名言“三思而后行”,韩愈也曾强调“行成于思”,帕斯卡尔在他的《思想录》中指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关于“思”和“行”你有哪些感悟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先思而后行
做事情之前要先学会思考,做到先思而后行。想想现实中我们是不是做了很多事情已经伤害了一些人,想想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是不是还不够完美?其实,生活中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都是欠考虑的,没有学会事前先思考,这样就有可能导致我们有很多事情做得不好,不够完善,或是做错了很多事情,甚至有的让我们的损失无法挽回,痛悔一生,却没有了“后悔药”!
有人说过,事前能学会思考也是一个人成熟的一种标致,因为他具备了事前运筹帷幄的前提条件。而我是不是也在做事情中变得不断成熟呢?我觉得我的很多工作都还没能做好,我还没有真正的成熟起来,我需要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工作做事中,在与人交往为人处世中,有很多很多都需要我们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做事,在做事中不断成长!
事前思考比事后反思更高效率,更实惠,更容易成功,也更能体现做事情的思路的清晰性。比如我们要进行一次合唱比赛,我们事前要做好队形的排列,服装的准备,演唱的特色,演唱时的面部表情,还有组织等。这样我们事先想好了,排练好了,我们就能把这次活动做得很好,反之,我们没有学会事前思考,不知道做事情的来龙去脉,仅凭自己的的感觉乱做一通,等到做了出来后,才发现我们有很多地方其实可以那样做会更加好。可是比赛却是一次过的,没有了再从来的机会了,事后方知道怎样做,难免为时已晚!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所以说学会事前思考会取得现实中的很多的高效和实惠与成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事前先思考,做到先思而后行呢?我想,首先要从我们生活的小事情做起,所谓的“小事情,大道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在我们身边的许多小事情,其都隐含了很多的大道理。我们就要用心去思考它了,然后再认真地完成它,我们就会在做小事情中慢慢学会了一些可贵的东西,它会让我们受用一生。我们也能在做小事情中慢慢的积累了更多为人处世的经验,做好小事情,以后才能做好大事情!其次,我们要学会学习,只有不断的虚心地进行学习,我们的办事能力和效率才能不断的得到提高。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留意一些生活的小事情,看清楚别人是怎样处理的,学习别人好的办事方式方法,汲取为我所用。再次,就是要敢于去尝试做一些小事情,在思后而行中勇于去实践探索,体会成功感,不断的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这充分说明我们古人在做事情时,是相当慎重的,也是相当讲究方式方法的。那么我们有时尽管做不到“三思而后行”,至少也要做到“先思而后行”!


本题解析:思是思考、思维,行是行为、行动。
先说“行”。西谚云,一打纲领抵不上一个行动。又说,行动才能改变一切。诗人说,梦里走了千万里,一觉醒来还在床上。古人也说,坐而论何如起而行?“行”是生命能量的释放,是生命存在的体现,是社会功利的源泉,是人类发展的杠杆。没有人类的“行”,社会将处于静止状态;没有“行”,人类恐怕就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至少无法证明人类存在的意义。有人说,从头到脚的距离是人类最远的距离,或者说,从知道到行动是人类最远的距离。之所以这么确定,是因为人类从“知道”到“行动”只有自己能够把握,而与别人没有关系。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了,可就是没有采取行动,而是拖拖拉拉,得过且过,最后造成机会溜走而痛心疾首,这样的教训可能你我都有。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不是他懂了多少,而是做了多少。赫胥黎告诉人们:“赫赫伟业是怎样建立的呢?它不在于你懂得的知识技能有多少,而在于你切实有效的具体行动。”丘吉尔也提出了同样的忠告:“行动虽然不一定能够带来幸福,但是没有行动就绝对没有幸福可言。” 行动的确是最了不起的,因为你如果做得对,你就会越来越喜欢你所做的事情,而如果你从来没有行动的话,何谈对与错,更别说喜欢了。正如一位名人说的:“只有你的行动才决定你真正的价值。”
再说“思”。思考和思维,是人类独有的。即使不说是人类独有,至少也可以说人类的思维与动物的思维已经有了质的差别。绝大多数动物的行为是出于本能,即使极少数高等动物有简单的思维,也无法跟人类相比。只有人类的行为才真正摆脱了本能的制约,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苇草,人因思想而尊贵。可见“思”对于“人”有着质的标示意义。“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最有名的一句话。思想是人本身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才能获得人格意义上的独立,才不会依附于别人,才是真真切切的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有思想、会思考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思想,就像一个隐藏在人的头脑中的宇宙,蕴涵无穷的力量。一个有思想的人与其他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其经常思考,遇到问题或迷惑时,不像一般人那样,完全依赖别人的建议、决策,或者向书本或教条索要答案,而是在“听人说”和“看书”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辨别真假。人的思想越开阔,视野越宽广,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要突破一般的思维空间,在更深远的空间和层次上思考问题。人的一辈子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如果真能琢磨透一两个,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影响。
人类的行为大多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从这个角度看,思对于行就有了决定性的意义。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行成于思”说的是行的成功取决于思考的正确和缜密。故古人早就懂得“谋而后行”,孔子也教人们“三思而后行”。这说明,不仅要思而后行,而且要反复思考,思考成熟后再行。外国也有这样的说法:与其花一周时间蛮干,不如花一个早上思考。这些古今中外的箴语格言,都强调“思”对于“行”的指导作用。可以这么说,没有正确的“思”,“行”就可能或盲无目标,或受阻遭损,或错误百出,或荒唐可笑……要想拥有正确的行为,就要在头脑中具备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行为。佛家说有正念才能行正道,才能结正果,是一样的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首先都是从一种想法、一个念头开始,从而激发出自身的潜能,爆发出强大的行动力,才能达成种种期望的结果。你的行为永远无法超脱你的思想。
“思”对于“行”的作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阐述。思目标,行才有方向;思需求,行才有内在动力;思条件,行才能主客相合;思步骤,行才能井然有序;思困难,行才能未雨绸缪;思方法,行才能省力高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学”,改成“行”,关系不变。行而不思则罔,但行而有思并不能绝对保证不罔。这是因为,人的思也是有局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受到出身、知识、阅历、思维敏锐程度的制约,“想错了”的情况经常会发生。这就需要通过“行”来检验“思”的质量。因此,“行”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思”的指令,而是可能对“思”产生反作用。一方面,人们往往需要在行动中调整先期的思考,从思考的方向到思维的方式。另一方面,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发现问题,从而重新思考原先的目标、方案、措施等。再有,从时间角度看,“思”与“行”大体呈现出这样三种关系:一、行前思,即行动之前谋思;二、行中思,即在行动的过程中思考,边行边思,行中生思,思又导行;三、行后思,即行动过后的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近年来世界各地灾害频发:2008年中国发生冰雪灾害、汶川地震,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引发核辐射危机……
  在这些灾难面前,我们可能有过震惊,有过恐惧,有过悲伤,有过感动,有过思考……
  请以“灾难带给我们的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一)毋庸讳言,在英语文明依然强势的今天,英语是最为通用的国际语言,政治、科技、文化的信息传播大都以英语为最主要的载体。因此,无论是个人开阔视野、提升能力,还是国家寻求发展,都不能轻视英语。不仅接引国外新知需要英语,将中国文化向国外推广也需要英语。
(二)近世以来,西方文明的的强势输入,损害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强烈地触动了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情绪,这也是当前民众反感普遍性强制学习英语的一个背景。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参考答案:
母语是根本
惊闻上海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六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只考英语和数学而不考语文,我实在是惊诧莫名,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堂堂中国高校竟然弃自己的母语于不顾,把英语作为学生的看家法宝,这也太滑天下之大不稽吧!
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上任何国家,母语都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当中饱含着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汉语言文化,就连那些漂泊海外多年的华人仍以说中国话、写中国字为自豪,现在随着国力的增强,“汉语热”在世界各地已形成蓬勃之势,我实在搞不明白我们自己的大学竟然丢弃自己的优秀文化,盲目崇洋媚外,岂不可悲可叹?
这个事件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最近几年,中学的语文教育越来越被边缘化,语文似乎成了“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后娘生的孩子。相比较而言,英语却像一匹来自西方的狼,在我们校园里长驱直入,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我们的汉语言文化。现在我们的大学生几乎不学习我们的汉语,中小学的语文也逐渐被淡化,就连幼儿园传出的也是“ABCDEFG”。现在我们经常慨叹的学生文化素养低,一个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人,一个对民族语言漠然置之的人,他怎么能有文化素养呢?如果各地都仿效上海高校的做法,那无疑会把高中语文教育逼入一个更尴尬的死角,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到高中三年,十年的时间我们把多少精力用在学英语上。进入大学,又是“四六级”“考研英语”,又是“托福雅思”“商务英语”,可以说学生把大部分学习专业课的时间用在学习英语上,但实际效果又如何呢?我们学的英语除了能应付考试,根本就上不了台面,而且除了几个走出国门或专门从事和英语有关的工作的人之外,其他的绝大部分恐怕终生再也和英语没有丝毫关系了。既然学了没用,这种纯粹是浪费学生宝贵时间的行为和图财害命有什么区别。尤其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研究生考试,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的,都必须先考英语,英语不过关,专业课再好也没用,难道国外考研究生也要先考英语吗?苏步青先生如果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在我们这个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国度里,英语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到敢跟汉语叫阵并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上海的这六所高校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
当然,学好英语层次更高,人生更丰富,世界更精彩,视野更开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好英语,走遍世界!但我们必须把握住,在我们学好母语的前提下学好英语才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才会使我们的文化素养更高。


本题解析:这是由两段文字组成的材料作文。审题时应把两者结合起来理解,第一段文字显然突出了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段文字是当前民众对英语的反感情绪,写作时应辩证理解。既可侧重分析英语的重要性,突出英语是一门工具;也可分析民众反感的原因,学会理性看待学习英语。具体行文时要联系现实展开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请以《后来,我学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60分)
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依此作文。
②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但不是完全开放的一个题目。说它开放,我学会了,可以写的内容很多,没有什么限制,可由自己所想。说它不是完全开放的,是因为在这个题目中,前面有一限制性的词,那就是“后来”。因此,文章所写应该涉及到自己的某个经历的挫折或失败,在这样的经历或失败之后,自己学会了什么。前面这一背景应与后面学会的内容应该联系在一起。在写作的重点上,“学会”的过程应该是本文重点所写的内容,不能把以前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放大,作为重点来写,从而造成偏题。另外这个题目,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因此,记叙的文体特点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点评:半命题作文也应仔细审题,辨清题意。对题目认真进行审度,理解每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想一想,用什么词语表达最贴近自己的生活,就能准确地将题目补充完整。要抓住至关重要的关键词。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有的甚至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迷惑、干扰因素。对这些关键词语,一定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准确理解。把握住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要从自我生活实际出发,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来拟题。关注细节,以小见大。要想使文章有深刻的立意,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深刻。其实,作文之时,可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以此来写活拥抱它的心理感受,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去表现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羊群里有领头羊,平时一般都是由头羊领路,然后其它的羊才会跟着动,就算是走向屠宰场也决不会有一只羊离开羊群另觅生路。实际上我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大都是急匆匆地跟在别人做过的事的后面,盲目地重复着“别人的故事”。
请你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走出盲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所给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自拟题目。⑥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中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以为跟着别人走总不会错,更何况还有法不责众的原则,因此立意时就不能仅仅限于事例中的具体的羊,而要善于联想,善于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切入话题,以小见大,体现构思的巧妙。在审题时要注意抓住提示语中的“实际上我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大都是急匆匆地跟在别人做过的事的后面,盲目地重复着‘别人的故事’”,由此,还可以从反省的角度去反思自我,从而总结出这一人生阶段的人生经验,为今后的路找出一面明亮的镜子。对于文体的选择,“盲从”容易使人联想到写成议论文,剖析生活中种种盲从的危害,从而飞扬个性独立的旗帜;其实写成生动的记叙文亦可,记叙自己走过的一段盲从之路,从而得出一个启示,不过在写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对盲从心理的刻画。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常见题型》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