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8:35:3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误区(节选)?
余秋雨
  在对待历史遗产的问题上,近年来又普及了几个绕口令,叫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地区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
  这几句绕口令,有一种“相反相成”的机智,成为一种旋转式的反论。但要让它们真正成立,必须依赖一系列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就成了诡辩。
  请问,如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那么中国何苦还要改革开放?如果“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那么几代人何苦还要为现代化而奋斗?
  确实有一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华人艺术家说过类似的话,但请注意,他们都已经拥有了一个不便炫耀的国际背景,因此家乡的土地成了他们宏大国际审美系统中有?力的生命符号。我们不能把他们的这种省略国际背景的片断表述,当做文化安慰的油滑咒语。
  我本人为了寻找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秘密,贴地游历数万公里考察其他文明败落的原因,也算是对中华文明充满感情了吧,没想到一回来总是听到这种对历史遗产一连串快板式的歌颂绕口令,实在觉得不是味道。一切浅薄的歌颂都是脆弱的,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就会破碎:我们还是诚实、冷静地来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切为好。
  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我们除了过于严肃或过于油滑外,能不能换一副表情?我在参观了几次世博会的中国馆而深感失望之后,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下届奥运会开幕式来表现中国文化的时候,是不是继续折腾那三张王牌——功夫、脸谱和锣鼓?功夫没有表情,脸谱遮盖表情,锣鼓夸张表情,但是中国文化还应该有一些丰富的正常表情吧?”
  什么叫作“丰富的正常表情”?我可以把世博会上其他广受欢迎的展馆作为例子来说明。例如法国馆,总是不忘对法国文化的自嘲。汉诺威世博会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中心意思是,我们法国过于浪漫,历来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总是在别的国家实现,新世纪的法国该往哪里走?
  德国馆则是一种隐含骄傲的自嘲。大厅里横七竖八地挂满了没有完成的德国伟人雕塑,意思是:所有的德国伟人都是世界性的,因此在国内无法完成他们。世界各国的参观者,你们能把我们遗漏的德国伟人的名字写在后墙大黑板上吗?
  去年的韩国馆,把自己的历史遗产一一缩小,装饰得精巧美丽,使各国参观者都恨不得买回家去做客厅摆设。作为国家馆的总结性图像,居然是韩国著名电影明星裴勇俊的笑脸。大家也许会嘲笑他们太通俗,但他们的回答是:韩国当代文化,就是露出洁白的牙齿向全世界发出的通俗而又青春的笑容。
  相比之下,我们对历史遗产的阐释,总是那么刻板的重复,那么古老的木然,几乎庄严到了毫无表情。
  我们也有一些清醒的学者,倒是不会对遗产一味赞颂,而是会对它的优劣瑕瑜作出区分,但是,能不能在区分之上再投入一些幽默和轻松的表情呢?区分属于科学,表情属于审美。只有真实的表情,才能使僵死的遗产中那些最有价值的部分重新产生体温。在这中间,幽默和轻松,则是现代人对遗产的最佳表情。
  那么悠久而繁多的遗产,如果不是以幽默和轻松去面对,还不把我们压垮?即便不是糟粕,全是精华,也太沉重。为此,我写过这样一段话:“大家都在森林里跋涉,你已经如此劳累,还背着那么大的包袱,说里边全是宝贝。也许是吧,但请想想,你还能迈动几步?”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复兴”的是古希腊遗产,但目的是为了复兴当代人。因此,那些遗产融入了蒙娜丽莎的自信笑容和大卫的健美躯体。任何文化上的复兴都不应该是苍老和沉重的。在中国,唐代就是例子。复兴的前辈,是活力青春。
1.如何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地区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这几句绕口令?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举了法国馆、德国馆、韩国馆三个例子,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国当代文化,就是露出洁白的牙齿向全世界发出的通俗而又青春的笑容。”这句话表现了韩国当代文化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待历史遗产有哪些基本观点?请作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这几句绕口令有一定的道理,但应把它放在一个国际的背景中来思考;一些人对待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油滑的;一些人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浅薄的歌颂是不可取的。
2.答案:这三个例子,揭示了这三国文化展馆广受欢迎的真正原因,与我们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答案:(1)表现了韩国当代文化充满了青春活力、富有时代气息和平易可亲的特点。(2)把原本抽象的韩国当代文化形象化、具体化。
4.答案:我们要以诚实、冷静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更要以幽默、轻松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爱的信笺
施 倩
母亲有个爱写信的习惯,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从1941年的冬天开始的。哥哥约尼自应征入伍后,一连数月没有音讯。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坐在厨房的大桌子前给他写信。
我弄不明白既然约尼从不回信,她干嘛还要写呀写。
“等着吧,我们总会收到他的来信的。”她总是那么自信。母亲常说,信同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神圣的上帝之光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她相信这束光芒能帮助她找到约尼。
我不知道她说的这些话是不是为了让她自己或我们大家放宽心,但这毕竟把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终于有一天约尼来信了——他还活着,正在南太平洋上。
母亲每次都在信末署上她的名字“赛西丽娅·卡普契”,这一直使我有些迷惑:“干嘛不写‘妈妈’?”原来,她从来就把自己当做赛西丽娅?卡普契,而不是妈妈。这使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母亲,这位身材娇小、穿着不足5码的高跟鞋的意大利女人。
母亲从不化妆,也不佩戴首饰,除了一只金黄色的结婚手镯。她有一头漂亮的头发,又黑又直,盘在脑后,鼻梁上架着一副轻巧的银丝边眼镜。
每次写完信,母亲总是让父亲去发。然后,她端来咖啡壶,我们便边喝咖啡边回忆起以前一家10口人围坐在桌边时的美好时光——爸爸、妈妈,还有8个孩子。那时,我们这5个男孩3个女孩中谁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离开这个家,去工作,去参战或者结婚,到最后只剩下我一个。
到了第二年春天,母亲写信的对象中又加上了另外两个儿子。每天晚上她要写3封不同的信,然后让父亲和我在信上加上我俩的问候。
母亲写信的事在村子里传开了。一天上午,一位瘦小的妇人找上门来。她颤着声向母亲问道:“你能写信,这是真的吗?”“我常给儿子们写信。”
“你也能念信?”那位妇人又轻声问道。
“当然可以。”
妇人急忙从提包里拿出一叠航空信:“念……请您快给我念念。”
这是那位妇人正在欧洲打仗的儿子寄来的。母亲还记得那个以前常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玩耍的红头发小伙子。她把信由英文译成意大利文,一封一封地念给那位妇人听。妇人听着,两眼闪着激动的泪光。“我得给他回信,”她说,“可怎么写呢?”“达菲,去做点咖啡。”母亲边吩咐我边把妇人领进里屋坐下,然后拿出钢笔、墨水和信纸开始写了起来。写好后,她给妇人念了一遍。
“你怎么知道我想说这些?”她问母亲。
“我常读儿子的信,知道一个母亲该对儿子说些什么。”
不久,那位妇人又来了,还带来了一位朋友——她们的儿子都在打仗,她们都想给儿子写信。于是,为街坊邻居写信几乎成了母亲的职业。有时她一整天都花在替别人写信上。
母亲对这些信末尾的署名看得很重要。那位妇人请母亲教教她:“我想学会写我的名字给儿子看。”于是,母亲就手把手一笔一划地教她写,一遍又一遍。这以后,每当母亲为她写好信,她便开心地在信尾写上自己的名字。
一天,那位妇人又来到我们家。母亲一眼便看出发生了什么事。妇人眼中再也看不到以前那种希望之光了。她们在一起久久地坐着,手拉着手。“也许我们该去趟教堂。”母亲轻声对她说。从教堂回来的路上,母亲脑海中一片空白,只想着那位红头发小伙子。
战争结束后,母亲放下了纸和笔。“结束了。”她说。然而,她想错了。那些曾找母亲替她们给儿子写信的又拿着她们亲戚的信来找她。
母亲曾经说过,她曾一直梦想当一名作家。“为什么不去实现这个梦想?”我问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她说,“我的生活目标看来就是写信了。没有什么能够像信一样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它会让你痛苦,也能使你欢笑。”
最好的关心莫过于一封充满爱意的信笺,因为它可以让世界变得很小,可以让写信人和读信人成为自己的主宰。孩子,信就是生活!母亲的信一封也没有留到现在,但受到过她帮助的人们却依然在谈论着她,把她写的信装进了他们的记忆之中。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由母亲每晚坚持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写起,由此引出所有爱子母亲的心声,并使那种爱如潺潺流水一般,缓缓从心田流出,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B.在一直收不到儿子约尼回信的情况下,母亲依然不停地写下去,依然坚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找到约尼,这是母爱,是信任,更是一种信念。
C.母亲为村子里的人读信、写信,这主要表现了母亲的善良,母亲乐于助人的品格。
D.战争结束后,“那些曾找母亲替她们给儿子写信的又拿着她们亲戚的信来找她”,是为了分享收到儿子回信的喜悦。

E.本文以“爱”为主题,以“真”来取胜,通过“真”与“爱”赞扬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小题2: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在文章的结构中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文中妈妈给自己的儿子写信,为什么在信末写自己的名字而不写妈妈?(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在“烽火连三月”的战争年代,像文中母亲那样用书信传达真爱,自然是“家书抵万金”了;但在现在的和平时期,网络、通讯技术如此发达,还用书信往来的方式来沟通感情,似乎落后时代了。你赞成这种观点吗?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开头一段写母亲爱写信的习惯及缘由,总领全文的人物故事,既点明题意,又为下面故事的发展造成了悬念。结尾写母亲写的信一封也没有留到现在却装在人们的记忆中,既呼应了开头一段“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爱是永恒的,而传递人间真爱的书信也会永远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4分)
小题3:母亲在落款处不落“妈妈”,而是落上自己的名字,表明这封信表达的不仅仅是母爱,而且表明自己和儿子一样,也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名战士,自己会尽一切力量支持远在前线的儿子,给其爱的力量。(6分)
小题4:不赞成。正如文中母亲所说:“没有什么能够像信一样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它会让你痛苦,也能使你欢笑,最好的关心莫过于一封充满爱意的信笺,因为它可以让世界变得很小,可以让写信人和读信人成为自己的主宰。”现代通信技术虽然方便快捷,但缺少了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充满的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的信件就是寄出的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字字推敲,款款深情,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是面孔和情感。现代通信方式只是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不能真正解决人文交流的问题。
赞成。时代变了,科技进步了,人们的通信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运用现代通信技术,顷刻之间,话语就能传到身边。可视手机、电话一旦接通,亲友之间就可化天涯为咫尺。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交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呢?(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这主要表现天下所有母爱的共性,是母爱的拓展和升华;D是为了继续进行爱的传递。
小题2:起始段往往有以下作用: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一、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二、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三、暗示主题,强化情感。另外答题时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答。本题即可从以上方面思考。
小题3:“这使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母亲,这位身材娇小、穿着不足5码的高跟鞋的意大利女人”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新的眼光”即不只是以“妈妈”来看待妈妈。妈妈用自己的名字落款,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儿子交流以,由此可知,妈妈也是以战士的身份给儿子写信。
小题4: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所以首先要找到探究的点。本题的探究点是“亲情的表现形式”。从小说来看,书信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更是情感的联络线,是爱的载体。所以它肯定有存在的必要。当然如果从高速、简洁的角度来谈,也可以说它无存在的必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海边?
斯 妤
  我是一个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人。厦门岛四周的海水湛蓝澄碧,温婉妍丽,那近乎透明、终日涌动不息的蓝色衬着岛上西式建筑的红砖绿瓦,还有散立在海滨山坡的芭蕉、椰树、木棉,孕育、滋养了一个又一个诗人、音乐家,也使岛上的男子汉们日追一日地慷慨热情。这是南方的海,我故乡的海,终日奔涌喧哗着阳光的海。我曾是那片海域的女儿,它那湛蓝得近乎神奇的宽广怀抱,培育了我最初的温婉深情、明媚清丽。?
然而,丧失温馨情怀仿佛有一万年之久了。这丧失是否和背井离乡,长期漂游在凛冽的北方有关??
现在,驱车来到这北方的海域,面对这恢弘、壮阔的大海,我的灵魂突然一阵战栗。大连的海域是如此广袤,如此苍茫,如此灰暗滞重、阴郁沉雄。当海浪雄狮怒吼般地朝岸边席卷而来时,我感觉到的不是人类的伟岸,生命的欢乐,而是宇宙的无限,自然的浩荡,造物主的神秘与威严。?
还有时间那亘古不变的循环、流转,人类命运的瞬息万变,无以把握,空间的浩荡连绵,无始无终,这一切,透过脚下这蓄积着原始伟力的海浪朝我呼啸而来时,我心里突然涌起了无尽的乡愁!?
我想要那温柔妩媚的湛蓝吗?我想要那奔涌喧哗的阳光吗?我想要那玲珑美丽的故乡来抚慰我,庇护我吗??
是的,我想要用梦幻来对抗现实,我想要用善良的虚假来抵御严酷的真实。我愿意抛弃清醒、明敏、透彻,重新回到懵懂无知、混沌盲目。?
然而人类已无法回到童年。?
在名震中外,号称“神力雕塑公园”的金石滩,造物主又一次让我嗒然无语,惶惶不安。?一堵由紫色、白色、灰色条纹相杂而成,浓缩了亿万年宇宙沧桑的叠层石灰岩耸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岩石是六亿年前海洋藻类生物化石而成。巨大而斑驳的断层上,一片莽莽苍苍,凹凸嶙峋。六亿年的时光熔铸了它的苍茫,无数海底生命造就了它的丰厚。时光使生命变成了石头,生命又使时光得以凝聚。?
然而生命毕竟变成了石头。?
面对这无言耸立着的宇宙沧桑史,我又一次强烈地感到浮沉在漫漫时空中的人类的悲哀。“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流逝了,沉积下来的便只有一代又一代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永恒渴望。?
希腊神话里有位坚定的西绪弗斯。诸神处罚他,让他不停地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明知无效无望,但西绪弗斯日复一日,迈着坚定的步伐下山,将巨石一次又一次推上山顶。?
汽车终于驶上风光旖旎的滨海路。海风刚烈而强劲地刮,仿佛把我们的面包车当成了待举的风帆,一定要把它吹灌得满满,张扬得高高的才肯住手。滔滔黄海在前,郁郁青山在后(被车抛到了身后),大海以永不止歇的热情呼啸着,奔腾着,凌厉强悍的北方气息灌满了整条公路,弥漫在每个人心头。汽车疾驶着,树木飞掠而过。涛声时远时近,一片坦荡无垠中,突然转出一弯苍翠,又一弯苍翠,然后“哗”地一转,一片坦坦荡荡的海滩拥着一片汹汹涌涌的海浪出现在眼前。远处近处,偶尔冒出几座红砖小楼,像是在倔强地显示人类的意志。而左侧的青山,则时坐时卧地逼视着这一切,仿佛它也不肯袖手旁观,只要稍有动静,它便会“嚯”地耸立起来,慷慨激昂地参与这个世界的事务……?
盘旋在逶迤的滨海路,我更多地感觉到了人类的气息。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和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从海边回到住地,我五岁的儿子突然十分严肃地问我:“妈妈,谁能活得比‘时候’长?”我被他突兀而犀利的追问所震动,一时竟无言以对。如今想来,这个问题是谁也无法彻底解答的。只有当他长大成人,体味了百态人生,并且终于能够和大自然静静对视,在心里一再问自己“时光流逝,在这过程中一直保有新鲜生命的东西是什么”时,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然而人类已无法回到童年。?
2.时光使生命变成了石头,生命又使时光得以凝聚。
小题2:文中故乡的海和北方的海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从故乡的海写起
小题3:作者写海,为什么要引用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的故事?
小题4:文章倒数第三段写“海风”“面包车”“红砖小楼”“青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
1.时光流逝不会倒转,我不能回到童年,人类也不能回到混沌的远古(1分);要直面真实严酷的现实,思考如何在时光流逝中保有新鲜生命(1分)。?
2.六亿年的时光使海洋藻类生物成为化石(1分),海洋藻类化石又成为了一部宇宙沧桑史(1分)。?
小题:故乡的海湛蓝澄碧,温婉妍丽,怀抱宽广,给人温馨(1分);北方的海恢弘壮阔(广袤苍茫),灰暗滞重,阴郁沉雄,使人战栗(1分)。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用故乡的海反衬北方的海,引发作者对宇宙时空的无限、自然的浩荡的感叹(1分),以及想回到童年、故乡的梦幻(写乡愁也对)(1分),为下文写无法回到童年作铺垫,使文势跌宕(曲折)(1分)。?
小题: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代又一代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渴望,虽劳而无功却义无反顾(2分);人类面对“人类的悲哀”还是要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使这一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2分)。?
小题:运用比喻(1分)和拟人(1分)的手法,寓理于景(1分),形象地表达出时空的无限、自然的浩荡(1分),以及人类与命运抗争的意志(1分),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中造成鸣凤之死的最直接的原因是鸣凤内心深爱着觉慧,她希望能够永远与他厮守在一起,但是她知道他们之间隔着一堵不能推倒的墙。(《家》)
B.他终于看到纵队的前列从这条街进入广场,不一会,一大群人便挤满广场。但除了知道这是一群人以外,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清。
正是因为加西莫多看不清楚广场上的情况,才误以为他们是来加害爱斯梅拉达的。所以,当那一大群人靠近圣母院时,加西莫多便拼死抵抗。(《巴黎圣母院》)
C.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
D.堂·吉诃德第三次出游是在相隔一个月之后。女管家用了六百个鸡蛋把他的身体调养好了。他从邻居参孙·加拉斯果学士那里,打听到萨拉果城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比武大会的消息。他想到那里去赢得荣誉,便和桑丘暗暗量了一阵子,又瞒着家人出游了。(《堂·吉诃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 最直接的原因是高老太爷要把她当做一件礼物送给孔教会会长、年已花甲的老恶棍冯乐山做妾。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面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四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二回就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家》中的觉慧是一个封建专制叛逆者的典型,对爱情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兄弟离家出走。
C.《边城》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D.在骗女儿的继承权并要女儿签字时, 葛朗台“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也不停地抹着。”这里的“转”和“抹”深刻地揭示出葛朗台贪婪、自私、焦虑的心理,反映出他爱财如命的本质。


参考答案:AB


本题解析:A应为“第四回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B相关情节说的是“觉新”。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