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8 18:35:3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海明威已经达到了人生的辉煌顶点,他将要面对死亡。当初他写《午后之死》的时候,也许只是为了让人更多了解斗牛这一看似野蛮残酷却包含了许多文化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活动,没有想到过自己过了人生的正午之后将如何去死。而现在,他正越来超接近于面对这样的问题。他首先面对的是不少亲友的相继离去。 ②他母亲格雷丝由于长期受血循环问题的困扰,终于在78岁的时候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又由于轮椅翻倒,造成脑部伤害,导致记忆丧失,终于在1951年6月28日离开人世。临死前,海明威的妹妹玛德莱娜一直陪伴着她。虽然在她生前,海明威始终不能原谅她,对她的一些做法耿耿于怀,但他在生活上还是为母亲考虑得很周到。现在母亲去世了,他感慨万分。感慨中不仅包含着对母亲的怀念,包含着对母亲的复杂感情.而且也有关于自己的思考:父母一辈人的离去意味着死神将要找上他这一辈人的门来了。 ③果然,在同一年的10月初,海明威接到了前妻保琳去世的噩耗。当时因为海明威和保琳的儿子在洛杉矶遇到点麻烦,保琳前去看望儿子,结果突然发病死在医院里,最后诊断是肾上腺髓质瘤导致的突发性死亡,享年56岁。海明威虽然和保琳已经离异,但由于两个儿子的纽带始终联系着他们,保琳也不相信别人对海明威的许多指责和攻击,和海明威保持着融洽的关系,尤其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保琳竟然和玛丽相处得像朋友一样,使海明威感到很欣慰。可是现在保琳却去世了,这更使海明威感到死亡的威胁正在临近。? ④1952年2月,又一死讯传到海明威这里:他长期以来的出版商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那一天,海明威看着雷电交加、海浪滔天的景象,仿佛天地都在为此震惊。海明威给斯克里布纳夫人写信,称斯克里布纳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为失去这样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好人感到痛心。不久,他把新出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献给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和5年前去世的斯克里布纳出版社的老编辑帕金斯。 ⑤自《老人与海》发表以后,他还在继续创作,但是他对自己的作品很不满意。他又过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每天喝酒、钓鱼或者重复二三十年代他做过的那些事情,在巴黎会朋友,在西班牙看斗牛,到非洲去狩猎。1953至1954年间他第二次到非洲狩猎时和第一次一样倒霉:第一次他遇上大肠感染,要没有飞机及时救他去医院,恐怕会很麻烦;这一次他连着遇上两次飞机事故,依次是飞机碰上了架在山谷里的电线,电线缠住螺旋桨,亏得飞机驾驶员沉着处理,紧急着陆在一块空地上,算是一场虚惊,可是当海明威和玛丽第二次登上飞机的时候,他们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飞机刚一起飞就掉了下来,机身起火,他们把头顶上的玻璃打碎以后爬了出来。海明威肩部头部都受了伤。当时世界各地的报纸纷纷给海明威登讣告,海明威虽然没有死,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原先的脑震荡后遗症变本加厉,他的肝脏、脾脏、肾脏都有问题,左眼有偶发性失明,左耳失聪,脊稚骨破裂等等,他逐渐成为一个身体衰弱多病、性情忧郁的老人。 ⑥他晚年有两个红颜知己,一个是1930年出生的意大利姑娘阿德里安娜·伊万吉奇,海明威1948年在意大利遇见她的时候,她还不到19岁。她后来还由母亲陪着到哈瓦那海明威的家里小住。还有一个是1940年出生的瓦莱莉.丹比一史密斯,海明威请她担任自己的秘书。虽然海明威很喜欢她们,但她们都没有构成对玛丽和海明威之间的婚姻威胁。也许他更多地对她们倾注了父亲对女儿的爱,他称她们为“女儿”,作为对自己没有女儿这一事实的补偿。 ⑦古巴爆发了革命。海明威同情卡斯特罗,认为应该由卡斯特罗这样的人来掌握政权,但是他又担心卡斯特罗以后不会让他这样属于有闲阶级的美国人在古巴呆下去。1959年4月,在卡斯特罗建立新政权三个月以后,海明威买下了爱达荷州凯彻姆西北一英里地方的一栋二层小楼,迁往那里居住。 ⑧海明威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心情也更为沉重。一个无法再写出好作品的作家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呢?他的精神忧郁症似乎已经难以克服。玛丽和朋友们极力想办法送他到医院治疗,采用电休克疗法。但是他却想到了自杀。他爱好的斗牛士们站着迎接死亡,他也要以这种悲壮的姿态来结果已经没有存在价值的自己。由于他爱好摆弄枪支,他选择角枪来自杀,这样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当初他父亲也是用枪自杀的。 9他的自杀倾向引起了玛丽和其他人的注意,家里的所有枪支都被锁进了地下室。可是地下室的钥匙却在厨房窗台上一眼就能看到。 ⑩1961年7月2日是一个星期天,海明威像往常一样很早就醒来了,他穿起他的睡袍,直奔厨房而去,他知道地下室的钥匙在那里放着。他到地下室选了一把双筒猎枪,装上子弹,然后回到上面,来到客厅旁边的休息间,设法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袋…… 11当年他很不情愿地在《午后之死》每一页校样上看到的“海明威之死”的字样,现在变成了现实。 12海明威的葬礼于7月5日举行,他被葬在两棵松树之间。参加葬礼的有玛丽和海明威的三个儿子,还有他的姐姐玛塞利娜、妹妹厄休拉和玛德莱娜,小弟弟莱斯特。瓦莱莉·丹比也出席了葬礼,她后来嫁给了海明威的小儿子格里高利·海明威。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海明威的《午后之死》让人更多地了解斗牛活动。 B.《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为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和老编辑帕金斯所作。 C.海明威晚年的红颜知己,是一个19岁的意大利女孩阿德里安娜·伊万吉奇和曾担任他的秘书的瓦莱莉·丹比一史密斯。 D.海明威自杀身亡,既因为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也与其精神忧郁症有很大关系。
| E.海明威选择用枪自杀,以死与病魔抗争,显得悲壮。 小题2:结合全文,按时间顺序总结并排列出海明威达到人生辉煌顶点后的5个阶段。(5分) 小题3:一代文豪海明威自杀身亡,根据你对海明威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故乡的方尖碑 熊培云 我在江南乡下生长了17年,和我的农民父亲一样,曾经向往城市没有泥水的生活。然而当我终于提着笔杆子进城,发现这里不过住着一群有房屋没家园的可怜虫。只有乡村,才是游子栖息灵魂与双足的地方。疲惫的时候,我不必像城里人一样去桑拿房或歌舞厅,我只要买张还乡的车票便可以了。回到村子里,就像回到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那艘轮船之上。望着童年的老房子,无论在外面的世界有多少挫折困苦,即使失去一切,都有信心从头再来。又因为,我原本一无所有,或者我并不需要那么多。不幸的是,2000年以后,当老家的房屋被移民建镇的风潮彻底淹没时,我栖居乡村的信心与骄傲已荡然无存。曾经生养我的村庄如今变成一片废墟,我从此成了一个在心灵上既没有城市又失去了村庄的流浪汉。 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此后几年间在老家发生的一件事比拆房子还要严重,那就是村子里的一些古树被远道而来的树贩子连根盘走。坦率说,尽管我也时常遭遇人生的挫折,但很少失去内心的安宁。然而,当我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老家的古树早在几年前便被人强买一空,其时内心不可不谓翻江倒海,无以诉说。 我曾经看过一部名为《柠檬树》(Lemon?Tree)的以色列电影:巴勒斯坦女果园主萨玛,为了保卫自己的果树,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新邻居、以色列国防部长告上法庭,因为以色列当局出于安全考虑要砍她的果树。尽管以色列当局表示将给予萨玛足额的补偿,但在她看来,这些柠檬树不仅有自己的记忆和生命,同时也是她与父亲甜蜜生活的见证者与给予者,而这一切是任何钱财都无法补偿的。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一些难以割舍的人与事。对于我来说,最能牵动我的故乡之物,便是村边晒场上的那棵老树。它有几十米高,不仅在我孩提时代给了我昂扬挺拔的斗志,同样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几百年历史;而当我有朝一日离开故土、远足他乡,它又是那样温情满满,成为游子望乡之时的归所。就像《乱世佳人》里陶乐庄园里的大树,总会让离乱中的孩子挂念,梦萦魂牵。 没有树,土地会失去灵魂。在我眼里,晒场边上这棵高大挺拔的古树之于这个村庄的价值,无异于方尖碑之于协和广场①,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即使是出于审美或者某种心理层面的需要,它也应该永远留存。记忆中,这棵大树同时支撑起了这个村庄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在耕作季节,劳累的人们多会在这里休息、闲聊,而那些伸出地面的巨大树根也为大家提供了天然的长条板凳。据村里的老人们说,早在几代以前,曾经有人想卖掉这棵树,一位有公益心的老人便自己掏了钱将这棵树买了下来,目的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忙完农活时有个好地方乘凉。 就是这样一棵古树,被树贩子里应外合,名义上以“2000元”(最初是1000元)的价格在光天化日之下连根刨出,然后运走。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在这棵大树旁,边收割水稻,边听崔健的《一无所有》,与父母在田间地头忙着“双抢”。而现在,虽然表面上我在城市里过得意气风发,掸去了泥土,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心底的家园。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离开乡村的游子写下了“故乡沦陷”的文字。他们站在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地方发问——为什么我们曾经“热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自己不愿回去或回不去的地方? 【注】①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19世纪后作为外交礼品耸立在巴黎、纽约和伦敦等西方城市。巴黎协和广场,法国最著名的广场,中央矗立着由埃及总督赠送给查理五世的有三千三百年历史的方尖碑,方尖碑成为协和广场乃至法国的标志性建筑。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体现出散文“以小见大”的特点,通过家乡一些古树被卖掉的事情折射出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小细节与大时代的交织,延续着作者理性思索和悲悯情怀。 B.传统农业文明被现代化大规模工商业文明所取代,似乎是个难以阻遏的潮流。文章即体现出作者对于传统乡村陷入衰败的痛心和彻底绝望。 C.文章描写的是作者个人的故乡村庄,但记述的问题却带有普遍性。中国的乡村衰败,既有时代潮流推动的自然发生,也包括近年来激越的城市化而掀起高潮的建设暴力。 D.文章开头作者用深情的笔调书写自己无法真正从心灵上融入都市却对故乡深深地依恋,为后文的故乡沦陷做了铺垫,起到欲抑先扬的作用。 E.作者引用以色列电影中的情节,意在以巴勒斯坦女果园主最终保护了自己的果树和故乡的树被卖掉形成鲜明对比,反思中国的移民建镇的风潮。 (2)分析文章“故乡的方尖碑”的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画线句子含义。 ①我从此成了一个在心灵上既没有城市又失去了村庄的流浪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没有树,土地会失去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作者看来,乡村有哪些重要的意义?你认为农业文明被现代化大规模工商业文明所取代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失落,试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4、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鞋?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