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事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 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 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有删改)
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指黑妮她是一个湘西苗家女子,用手中的针绣着具有民族风情的苗绣,并教苗族妇女们制出优美胡刺绣艺术;
②指黑妮在“负责任的族游”中,她在帮扶者与被帮扶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③此句用比喻的手法,交代黑妮的身份以及其爱心。(意对即可)
2.(1)这句话采用拟人修辞,富于表现力,不仅交代了时间已经很晚,而且暗含人与物的比较,太阳已经有倦容了,但为苗绣的保存与继承发扬做出贡献黑妮还不见疲倦。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黑妮的钦佩与称赞。
(2)黑妮的眼睛素净,显示了黑妮献身保存民族工艺的“针挑土”式工作的执着与坚持;而她的眼睛亮了,则表达了工作有了成绩的喜悦,以及对他人给予这种工作支持的感激之情。(意对即可)
3.①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虽然工作细微,但意义却伟大;
②指黑妮身份低微平凡,却做着不平凡的工作;
③作者告诉人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像“针挑土”那样,从小处着手,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意对即可)
4.从不理解为何黑妮通过温和的话语塑造她们美和丑的观念,到最后理解“针挑土”的概念,“针挑土”在行文中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又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对其进行深刻地艺术想象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象。中国书法的艺术形象主要靠的是艺术家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一个是非常活跃的艺术想象能力,还有一个就是苦练出来的操作的功夫。构成艺术之美是多种因素的和谐结合。人类对于各种美的创造,就是把它所特有的内在的创造力量加以外化,变成为可以感受、可以审视的美学形象,深刻体现了人的创造力量,这是最根本的因素。我们从这个艺术形象中,可以感受到舒作者的创造力量,这个就是美的。
? 美是一种复合的精神产物,而美感的生成至少有两种心理因素,那就是“惊”和“喜”的结合。“喜”就是审美愉悦,“惊”就是对艺术家创造力量的惊异之感、敬佩之情。这是对作者的创造力量的高度肯定。汉字符号变为书法艺术,从根本上靠的是历代书法家的巨大
的艺术刨造力量。
? 汉字,从整体上讲它是方块字,方块字就占有了一定的面积。其次它的笔画形状比较多样,笔画之间的连接方式又比较多样、比较多变,它对这一小块面积的空间切割也比较多样。它的字体也会发生多次变化。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使得汉字作为一种素材,有艺术的可塑性,这是汉字作为一种艺术素材的天然优势。
? 另外,书写汉字的笔、墨、纸,也有特殊性。笔是根软的毛笔,写出来的线条变化无穷。纸是宣纸,宣纸可是有非常奇妙的功能,它具有托墨、吸墨、化墨的功能,只要善于运用,就能取得非常神奇的表现效果,这是其他纸张所不能比拟的。墨的浓淡可以随意调配的,结合着巧妙的用笔,可以使”。
? 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想象力。它利用我们记忆里面事物的种种形象,对其进行分解、综合、交配,从而就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比如说绘画,这幅画画的山峰,不是某一座山峰的照猫画虎,而是吸取了很多山峰的特点、优点画出这座山峰,这就是想象。要知道书法家所写出的字实际上都是一种化合物。首先从法帖学书法,那也不是单一的某一种法帖,它是要学很多种法帖,然后把这些模范书法掰碎了再糅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这个新的形象是更能表现自己个性的,是更符舍自己的审美情趣的。所以每个人的字,一人一个样,这已经是?一次化合,这已经是一种相当有创造性的一种想象。但是大书法家的努力还不限于此。他时时刻刻立足书法、放眼万物、随出感悟,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 (选自金开诚《书法艺术之美的理解与欣赏》,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加工而成的汉字造型艺术。
B.汉字书法艺术是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一个生动多变、富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形象。
C.汉字书法艺术是借助笔、墨、纸等工具,通过对字体、笔画等进行变形的书法。
D.汉字书法艺术体现了艺术家非常活跃的艺术想象能力和经过苦练出来的操作功夫。
2.下列各项中,对汉字书法艺术的美学原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家充分利用汉字的字体、笔画能发生多次多样变化,具有艺术可塑性的特点,创造出具有个性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B.欣赏者能够从书法作品中感受到创作者的创造力量,并对艺术家创造力量产生惊异之感、敬佩之情,对其作品产生审美愉悦。
C.汉字书法能够充分发挥出笔、墨、纸的特殊功效,使得写出来的线条变化无穷;而结合着巧妙的用笔,又可以使”。
D.书法家从法帖学书法开始就在进行着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到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每个字都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的审美情趣。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是书法艺术,包括一切艺术,构成艺术之美的最根本因素是作品能深刻体现人的创造力量。
B.美是一种复合的精神产物,而美感也不是单一的感觉,美感的生成包含着相当复杂的心理因素。
C.宣纸的质量是其他纸张所不能比拟的,采用宣纸书写汉字,一般能使作品产生非常神奇的表现效果。
D.发挥想象进行创造并非书法艺术所独有,如文学创作中典型人物的塑造,绘画中形象的创造都需要想象。
参考答案:1.C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在劳动。”高尔基这段话语生动地告诉我们,人的才能和智慧犹如埋藏在身上的宝藏,他不会自动地发挥出来,而是靠每个人自己去开掘,这就是靠勤奋。
②但是,单靠勤奋也还不够,更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的精神。保加利亚革命家米特洛夫说过这样的话:“自负对人和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我们必须每天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可以达到50%或80%;如果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听取内行人的劝告,就能达到90%或者更多。”这是十分重要而真诚的劝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人‘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可取,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仍旧总是成功。”
③可见,既刻苦用功,毫不自馁,又虚怀若谷,智慧的花朵就会怒放,才能才得以施展,为祖国为人民立功创业的宏愿,也就会更好地实现。
④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在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方面,我的能力是发挥了50%还是90%?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①②两段分别引用高尔基和季米特洛夫的名言,在论证作用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既刻苦用功,毫不自馁,又虚怀若谷,智慧的花朵就能怒放,才能才得以施展。(意对即可)
2、喻证法 引证法
3、相同点:两人的论述中心都一样。即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不同点:论述的角度不同,高尔基提出要靠勤奋,季米特洛夫提出要靠虚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小题。(16分)
转?身
李汉荣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她那么端庄,贤淑写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的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向何方,我甚至没有看清他的背影。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你,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只看见攒动的人头,波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小儿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为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我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小题1:“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巧妙,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2:从描写的角度看,第四段写到的那个“年轻人”与上文提到的“她”“少妇”“老者”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第五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一转身”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打捞”在句中正好与“人海”相呼应;(2)既可使人联想到“大海捞人”的不容易,又具有形象性。
小题1:对“她”“少妇”“老者”都只是一笔带过或简单勾勒,而对那个“年轻人”则对其语言、动作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刻画;(2)作用:表现他文雅谦和的内在品质,体现选材的详略得当。
小题1: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作铺垫;(2)用景物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纯真、自然地特征。
小题1:(1)把“一转身”当做行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2)强调时间、过程的流逝之快;(3)反复点题,突出中心,表明本文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珍视人际交往,珍爱生活的主旨。
本题解析:小题1:考查句中词语的意思。打捞:本意是把沉在水里的人或物找着取上来。与“人海”相呼应;使人联想到“大海捞人”的不容易,又具有形象性。
小题2:对“她”“少妇”“老者”是略写;对“年轻人”是详写,从语言、动作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刻画。作用:表现他文雅谦和的内在品质,体现选材的详略得当。
小题3: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
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作铺垫;用景物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
小题4:“一转身”是行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强调时间短暂,过程的流逝之快;
文章的题目是《转?身》,所以有点题,突出中心的作用;表现了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珍视人际交往,珍爱生活的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逾远而弥存也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