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8:54:3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一句中“敲残”二字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敲残”二字极为凝练,化无形为有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意对即可)
(2)本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构筑了令人思乡断肠的秋夜氛围,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①江上夜泊
黄 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的“泪”仅仅是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吗?请说说“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片写诗人夜泊江湾,描述了一幅水底鱼龙翻动,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的景象。以江水汹涌烘托内心无法派遣的忧愤,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2)不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泪”中蕴含着心系天下兴亡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2分)
?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由颈联中的某一意象可以联想到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借此意象自比,表达内心徘徊不定、“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哪两个句子?(4分)
表达的感情:?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句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
?


参考答案: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2分)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3分)
名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1分)(错一字不给分)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2分)(此题共10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题。 ( 11分 )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小题1】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5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蕴含的意蕴,并分析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因为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作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兰花处幽谷独自坚守高洁志趣的节操。(3分)
【小题2】“着意闻时不肯香”中“不肯香”写出幽兰的独特个性,其幽香不可有意强求,(2分)“香在无心处”进一步表明“无心”领略反而可以闻到兰花的幽香。(2分)抒写了作者甘于寂寞坚守节操以及不受束缚、对自由自在的隐居 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结合着松竹梅这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即坚贞高洁的节操,从表现手法衬托的角度来分析其对空谷幽兰的形象的衬托作用。组织答案时,要答出空谷幽兰的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这首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空谷幽兰的形象特征,抓住描述性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即可,如“不肯香”“ 无心”,可从表现空谷幽兰的独特个性角度作答。对空谷幽兰的品性的欣赏与赞美,也就是作者所追求的人生态度,作者的思想情感自然也就表现出来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幽居初夏?(南宋)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注] 这首诗是陆游闲居家中所作。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小题1:题目为“幽居初夏”,诗人怎样去表现居所之“幽”的?试作分析。(3分)
小题2: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以白鹭的悠然、安详不惊衬出环境的清幽。③以声衬幽。“蛙鸣”处处,以有声衬无声,从侧面渲染幽静。(3分,每点1分)
小题1:①前六句写“幽居初夏” 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②而尾联“叹息”,一是叹息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息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全诗幽情 之中自有暗恨。(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学生答两点,从诗人住所的位置、环境,并运用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幽】的手法,可以给2分,若有任何一点的分析说明,再给1分。
小题1:本题答出开始通过观下鹭、听蛙鸣等透出闲适、愉悦之情,给2分;答出旧友都离开、亡去,从而感到忧伤、寂寞,给2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