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遣怀
杜甫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
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
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1.古人评论说:“愁眼二字,便见所怀。”“愁眼”所见的是什么?这两个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仇兆鳌说此诗“处处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请以二三联为例,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进行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愁眼”所见的是霜露、菊花、断柳、净水、楼阴、山日、归鸟、啼鸦等自然景物和“客泪”的情景。
①用“愁眼”做线索,即景物从愁眼看出,从而把它们串联在一起。
②领起全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第二联写“柳”因“天风”而断,“客”因听到“清笳”声而堕泪;第三联写“楼”因“水净”而“阴直”,因“塞日斜”而显得“山昏”。这两联情景交融,以凄凉、清净之景,表达了哀伤、惆怅之情。(写“以哀景写哀情”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小题1:这首诗歌的前两句是怎样描写边塞苦寒的?(4分)
小题2:从“愿”“直为”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诗歌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边地的苦寒。(2分)五月的天山,白雪皑皑,千年不化,冷风嗖嗖,寒气逼人。在内地,这可是一个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季节。巧妙的对比凸现边地的苦寒恶劣。(2分)
小题2:体现的是一种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可以从诗句中抓住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五月”点明了季节正值春季,“雪”“寒”“无花”体现了边塞白雪皑皑、寒气逼人、没有百花盛开的景象,与春季应该有的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边塞的恶劣环境。
小题2:此题可以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分析作答。“愿”表现了甘愿冲锋陷阵、夺取楼兰的气概,从而体现了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答题时,可结合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归
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
小市②花间合,孤城③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答:?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1)本诗中的“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意思对即可)
(2)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
(2)千呼万唤始出来,?。(白居易《琵琶行》)
(3)?,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5)舞榭歌台,?。(辛弃疾《永遇乐》)
(6)学而不思则罔,?。(《为政》)
参考答案:
(1).渚清沙白鸟飞回 (2).犹抱琵琶半遮面(3).庄生晓梦迷蝴蝶?
(4).小楼昨夜又东风(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思而不学则殆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君子于役
君子①于役②,不知其期,曷③至④哉?鸡栖于埘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⑦?鸡栖于桀⑧,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⑨。 君子于役,
苟⑩无饥渴!
注解:①君子:此处称丈夫。②役(yì):苦役。③曷:何时。④至:归家。
⑤埘(shí):鸡舍。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⑦佸(huó):聚会、相会。⑧桀(jié):鸡栖的木架。⑨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⑩苟:大概,也许。
小题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
B.第一层,直抒胸臆盼望丈夫归来。第二层,从正面描写,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却无归期。第三层,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C.“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D.“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画面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以此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心情,是很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