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前文却说“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很快“又恢复了旧样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行走在风景之间
朱成玉
那一次去郊游,看到了笔直的松树、庄严的柏树,还有几个人合抱不过来的百年古树,那一刻,我看到阳光在茂密的树叶间闪烁跳动,像一串串不安分的正在成长的心。我的心里,顿时也有无数漂亮的词语在跳动,试图串联成一段段长短不一的精美的句子。我想回去之后,一定要用我的笔记录下它们。记录下这一次心灵的行程。可是等我回去之后,接连不断的会议撕扯了我那份惦念着美好的心情,那些会说话的风景又被我抛于脑后,忘记得一干二净。
朋友们问起那是些怎样的风景,我竟无言以对。“但我去过,我真的领略过那里的风景。”我对朋友们说,“不信,你们看,这是我从那里带回来的石头。”
我的抽屉里一共有三块石头,因为我去了三次。这就是我对那些风景的眷恋和全部的记忆。曾经让我心动不已的风景,最后却只能用一枚石头来替代。
这是大多数现代人的心态:有些风景,只要愉悦了我们的眼睛,快乐了一会儿我们的心灵,就可以了,不必将它们收藏到心灵的文件夹里,让本来就满满的心灵空间变得更加拥挤。
我们不能说这种心态不好,毕竟,在奔跑的尘世,你要追赶上一些东西,就必须甩掉一些东西。而他们在处理心灵的文件夹时,唯一要做的就是清空、清空,他们要让自己的心奔跑,他们不想有太多的羁绊。但不是所有的风景都可以擦肩而过,有些风景是需要收藏的。哪怕仅仅是为了给你奔跑的姿势配一幅温馨的背景画面也好。
朋友旅游归来,带着一火车皮的疲惫和满满十几个胶卷。我问他看到了什么景致,他说都在照片上呢,自己看吧。他说他的脑海里除了人影还是人影,不停地晃动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印象。
据说英国科学家新发明了一种“神奇相机”,可以像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它可以随时随地自动拍摄上千张图片,拍摄内容包括你遇到过的人,你去过的地方,你做过的事,你吃过的食物等。
科学家的意图或许是为了帮助那些经常健忘或者记忆衰退的人找回失去的记忆。
于是有人高兴了:带上它去旅游,可以把所有的景致都照下来。
旅游的真正意义是愉悦身心,并不是仅仅带回几张图片,证明你去了多少个地方,那和到处都刻上“张三到此一游”还有何区别?那些照片,只是让一个人有了记忆,却丢掉了感觉。
有时候我经常问自己,面对美景总要留下点什么吧!哪怕一声赞美,哪怕几行或押韵或打油的诗,可是我们没有,我们仅仅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着我们机械般的心灵游戏。
歌德在欣赏到美景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的心灵丢失,忘我地与大自然交融到一起。比如海德堡,歌德就说过,那是他将自己心灵丢失的地方。
是啊,面对美景,我们要学会将自己的心灵交出去。
我认识一个喜欢郊游的老人,他每每看到美景时,有一个习惯就是美美地来上一段京剧。如果你在某个森林里,听到了那一声声韵味十足的京剧段子,那一定是他又看到了令他心仪的美景!他的表达方式是如此美妙,如此的与众不同。
表面上看,我们在行走,风景静立不动。其实我们都错了,有时候,真正在行走的是风景,不行走的,是我们那颗日渐懒惰的心。(选自《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7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对于那些愉悦了我们的眼睛、快乐了我们的心灵的风景,看过就可以了,没必要将它们收藏在心里,而使心灵空间变得更加拥挤。
B.有些风景可以擦肩而过,有些风景却是需要收藏的。哪怕你收藏它的理由仅仅是为了用这风景给奔跑的姿势配一幅温馨的背景画面。
C.旅游的真正意义是愉悦身心,不是仅仅带回几张图片,以证明去了多少个地方,这样做看起来是有了记忆,却失掉了感觉。
D.歌德说海德堡是他将自己心灵丢失的地方,意思是海德堡旖旎的风光迷住了歌德,使他找不到自己心灵的方向。
E.英国科学家新发明的“神奇相机”令一些人十分高兴,因为这样就可以带上它去旅游,可以把所有的景致都照下来。
2.为什么“朋友们问起那是些怎样的风景,我竟无言以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真正在行走的是风景”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抽屉里一共有三块石头,因为我去了三次。”对于作者欣赏一次风景就带回一块石头的做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草?木
韩少功
佛教悲怀一切有眼睛的生命,心疼世间一切“有情”——这是指所有动物,也包括人。
这一来,只有植物降了等级,冷落在悲怀的光照之外,于是牛羊大嚼青草从来不被看作屠杀,工匠砍削竹木从来不被看作酷刑。
佛祖如果多一点现代科学知识,其实可知草木虽无心肝和手足,却也有神经活动和精神反应,甚至还有心理记忆和面部表情——至少比网络上的电子虚拟宠物要“有情”得多。
我家的葡萄就是小姐身子丫环命,脾气大得很,心眼小得很。有一天,一枝葡萄突然叶子全部脱落,只剩下光光的枝杆,在葡萄群体中一枝独裸和一枝独疯。我想了好一会,才记起来前一天给它修剪过三四片叶子,意在清除一些带虫眼的破叶,让它更为靓丽。肯定是我那一剪子惹恼了它,让它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来了个英勇地以死抗争。你小子剪什么剪?老娘躲不起,但死得起,不活了!
相比之下,梓树就淳厚得多。工匠们建房施工时,把一棵碍事的小梓树剁了,又在树根旁挖灶熬浆料,算是刀刑火刑无不用其极,足足让小树死了十几遍。不料工匠离开半年之后,这树蔸无怨无悔,从焦土里抽枝发叶,顽强地活了过来,很快撑起了一片绿荫。看来,中国古人将木匠名为“梓匠”,将故乡名为“桑梓”,将印刷名为“付梓”,对这种梓树念念在怀,赋予它某种国粹身份和先驱地位,与它的不屈不挠和任劳任怨可能不无关系。
我只是觉得这种树稍稍有点蠢,比如初秋之际,寒暖不定,它们似乎是被气候信号搞糊涂了,不知眼下是什么季节,便又落叶又发芽的,如同连哭带笑,又加棉袄又摇扇,有点丢人现眼。
我们的梓园原来也是蠢园呵。我忍不住嘀咕。
它们似乎听不懂,新芽还是冲着落叶往外窜。
草木的心性其实各各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蓝花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色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自由主义地擅自进退。
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杀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它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杀,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呢?谁说它的笑不是性感而^色 情呢?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挂果,其它几株却无精打采,单薄瘦弱,长来长去还是侏儒,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嘛。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嘛——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妻子从此常常对我大声呵斥,防止我在巡视家园时犯禁,对瓜果的动作过于粗鲁无礼)。发现了植物受孕了也不能明说,只能远远地低声告人,否则它们就会气死(妻子从此就要我严守菜园隐私,哪怕回到餐桌前和书房里也只能交换暗语,把“授粉”、“挂果”一类农事说得鬼鬼祟祟)。
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测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小题1:揣摩下列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4分)
①相比之下,梓树就淳厚得多。(句中“淳厚”的含义是什么?)
②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
小题2:文中写道:“佛祖如果多一点现代科学知识,其实可知草木虽无心肝和手足,却也有神经活动和精神反应,甚至还有心理记忆和面部表情”,请结合全文谈谈植物有哪些活动、反应、记忆和表情?(6分)
小题3:本文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评价。(4分)
小题4:从文章对“草木”的各种感悟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作者对草木的真实感受与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并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酿惯,纵容。〕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选自必修4《宝玉挨打》)
小题1:节选的这段文字仅300多字,描绘了宝玉挨打的过程,而必修四《宝玉挨打》全文有5000多字。作者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作者写宝玉挨打的过程很有层次感,随着层次的递进,气氛越来越紧张。请分点概括宝玉挨打的过程。(3分)
小题3:结合这段文字概括宝玉挨打的原因。联系全文,谈谈宝玉挨打的深层原因。(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写手好字,让失落的书法走进课堂
黄尘
广东省教育厅日前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今秋起开设书法必修课,每周一节,并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书法的式微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书法进课堂”的呼吁也不是一两天了,这下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据说,以前读私塾,学生手握毛笔写字时,老师会悄悄地站在旁边,冷不丁地去抽学生的毛笔,以此检验学生是不是铆足了劲写字。要是谁的毛笔被抽了出来,轻则被训斥一顿,重则戒尺伺候。
现在的学生们再也不用面对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了,但是,由此而起的书法衰落,则使书法由一项大众艺术、一项基本功、一项必修课,失落为如今日渐式微的纯粹小众艺术。学生们避免了戒尺之苦,却丢了文化之魂。南昌市某少儿书画培训中心的一位老师说,曾有小孩第一次走进培训中心,指着墨汁叫道:“老师,这里怎么这么多酱油啊!”
与我们的生生丢弃相比,日本、韩国等邻国却比我们更重视书法教育。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有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身上书法黯然失色,很多学生甚至字体歪歪扭扭,毫无书法美感。随着电脑的普及,书写继丧失了书法的艺术性之后,连传播信息的功能也在退化。现在写“天书”的不仅仅是医生,“天书”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此萌学校之所以对书法教育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跟功利化教育有关。如今,家长、学生、老师、学校关心的是成绩、升学率!重视的是分数、排名。既然中考扣高考都不考书法,那学它干吗?畸形的教育形势和功利的求学思维之下,书法也就成了个别“票友”的私人爱好了。
其实,即便是在功利化的考试思维下,书法也大有裨益。很多高考阅卷老师都透露,字写得好,卷面清晰干净,老师的第一印象好,分数自然有所倾斜;而如果在纸上涂鸦,卷子一片狼藉,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坚持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也肯定会相应提高,成绩不也就有保证了吗?
再者,俗话说“字如其人”,如果自己写一手烂字,有何颜面示人?如果别人能写一笔潇洒的字体,你难道不会对他另眼相看?
书法的失落,还跟一股逢传统必反的潮流脱不了干系:仿佛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传统与现代是永恒对立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与“现代”水火不容。比如,“现代”的西装取代了“传统”的旗袍,但唐装、旗袍不也日益走俏,风光依旧吗?摩天大楼够“现代”了吧,但每逢假期,大家还不是一股脑地往名胜古迹跑,以一睹那些“传统”建筑的真容为快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币一定就得反“传统”。就拿书法来说,其研习过程对情操的陶冶,对良好品性的塑造,对文化修养的养成,无论古今,成效依然。
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将不是画家,而是书法家。人家一代绘画宗师尚有改行研习书法之念,犹如一张白纸的中小学生们,何必要拒而远之呢?也正因如此,广东率先让书法走进课堂的做法才值得期许。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日本的书法教育比较发达与韩日两国儒家文化的?背景有关系。
B.如果坚持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也肯定会相应提高,高考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保证。
C.唐装、旗袍日益走俏,风光依旧是现代服装艺术与传统服装艺术的完美结合。
D.毕加索的话是强调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景仰和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的强烈愿望。
2.在作者看来,我国书法失落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传统’。”请谈谈你对作者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