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8 19:00:55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坦然看生活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 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吁叹。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这老伯可说是这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忽然想起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便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感铭自己的博大;许多的选择如果能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 小题1: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确切的两项是( )( )(5分) A.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夕阳下,垂钓者钓回了一路的欢歌,失意长成了乐观;朝霞中,纺织女工慵倦的脸上正编织着灿烂的笑靥,沮丧接纳了调适;暮霭里,扫街老伯扫净了一颗平常心,平淡饱蕴着自信。 B.生活中每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作者劝喻我们不要做深邃的蓝天,壮阔的大海,芬芳的原野;而应成为飘逸的白云,优雅的小溪,翠绿的小草。因为平凡往往蕴涵着伟大。 C.本文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显示了作者敏感的诗人气质。正所谓:文章得失不由天,精思附会是关键,洞穿形象发神韵,妙笔生花意旨远。 D.全力以赴(对事),奉上真心(对人),勇于选择、挑战命运、把握机会,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活得高贵,活得伟大。
| E.文章结构匀称、句式对称,情理流畅,主题深远。在这里,乐观的垂钓、愉悦的纺织和自信的扫街,三种坦然的形象,相互映衬,步步蓄势,为其后的议论抒情,揭示文旨张本。 小题2:文章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3:文章出现了泰戈尔的诗句,它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生活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对比。好处:更鲜明突出地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态度(看法)。 小题3:含义: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的过程。(或“我们要尽力做事,不必追求结果”)作用:①对“坦然”的有力诠释。②巧妙过渡,引导读者从形象的触摸走向理性的感悟。 小题4:要坦然地面对生活。坦然地面对生活能让心灵变得美丽,让生活充满快乐。
本题解析: 小题1:BD(B项的“不要”“而应”与原文“没有”“可以”意思不一;D项“只有这样才能活得高贵,活得伟大”的理解有误。)(5分) 小题2:对比。(3分)好处:更鲜明突出地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态度(看法)。(3分) 小题3:含义: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的过程。(或“我们要尽力做事,不必追求结果”)(1分)作用:①对“坦然”的有力诠释。②巧妙过渡,引导读者从形象的触摸走向理性的感悟。(每点3分,共6分) 小题4:要坦然地面对生活。坦然地面对生活能让心灵变得美丽,让生活充满快乐。(8分,答出人生态度和这种态度产生的结果,意思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 在研究工作中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 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成功的一个关键是他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 在物理化学研究中,他通过改变研究手段和课题来选择自己的角色。他从热化学入手,又先后用体积度、光学和电学手段研究了体积化学、光化学和电化学,在化学亲和力这一课题上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在莱比锡,他又转向催化问题的研究,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成就之一。 从大的方面讲,在他的科学生涯中,他在关键性的时期甚至跨领域地选择较好的角色。当他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他转而涉足哲学和一般文化问题,这使他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晚年,他又闯入颜色学领域,在前人失败的地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立了定量的颜色学理论体系和测量体制。 这种角色选择和变换甚至也体现在他的其他工作中乃至日常生活中。他时而是教师,时而又是编辑和作家;他是科学家(物理化学、心理学、颜色学等)和哲学家,又是科学史家、语言学家;他在休息时经常以画家和音乐爱好者的身份出现,而在社会上又经常扮演着参与者、宣传者、组织者、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 他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不用说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有关。但是,他在每一个角色活动的舞台上都演得有声有色,在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不是浅薄地涉猎。这一切固然与他的教育的宽泛性,以及他自己的深厚功底和敏捷思维有关,然而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它也有其合理的根据和普遍的意义。 奥斯特瓦尔德在谈到他放弃纯粹科学研究以及向大学辞职的理由时说,当人们研究任何一种专业而到达其顶峰时,只有两种选择摆在他的面前:或者,他力求呆在顶峰,这就要冒跌落的危险和被较年轻的、有活力的后继者的急速脚步踩坏的危险;或者,当他还在顶峰时,他主动迅速地离开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方,如果有人因为放弃他在一生最好的时光所获得的东西而感到悲哀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利用他的思想、精力和时间另起炉灶。在这里不需要担心找不到新的观念,只要他的智力源泉有足够的储备,他的思想便永远不会停顿和枯竭。 奥斯特瓦尔德正是由于善于变换角色或转移阵地,才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他一旦看准了目标,就要设法把它拿到手;对于他认为不能取得胜利的事情,他也不轻易发起进攻。像奥斯特瓦尔德这样的做法,在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身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彭加勒,他在科学的征服中一旦达到绝顶,便转移目标,而把进一步发掘细节、肯定容易取得效果的任务留给他人。薛定谔等一批量子物理学家抓住有利时机,进入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开辟了大道。 奥斯特瓦尔德认为,要在研究工作中有所发现,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疑问从何而来了疑问既来自他的实验工作,也来自理论分析;既来自科学的历史研究,也来自他早年的记忆库。奥斯特瓦尔德的这种做法与当代科学哲学的“科学始于问题”的命题有某种相似之处。科学家能否捕捉问题,能否积极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这是能否作出科学发现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开始进行系统的探索。在科学史上常有这样的事例,由于科学家不善于捕捉问题,不主动提出疑问,以致真理碰到鼻子尖上却失之交臂。 要能够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就要有一种科学的怀疑精神,这是有开拓性的科学家不可或缺的素质。这一点在奥斯特瓦尔德身上也有所体现。因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问题则由怀疑产生,因此“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并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正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顺理成章的途径。(节选自李醒民《奥斯特瓦尔德——伟大的凡人,平凡的伟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奥斯特瓦尔德之所以能够获得1909年的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在物理化学、颜色学、测量体制以及哲学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B.奥斯特瓦尔德善于通过改变研究手段和课题进行研究,在化学亲和力这一课题上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是他研究中成功的例证。 C.奥斯特瓦尔德认为,当人们研究任何一种专业而到达其顶峰时,便会出现两种选择:要么保住自己在顶峰的位置,要么迅速离开顶峰。 D.作者认为奥斯特瓦尔德善于选择和变换角色,而且他在每一个角色活动的舞台上都演得有声有色,这决定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 E.作者以彭加勒、薛定谔来说明,善于变换角色或转移阵地从而在众多领域取得瞩目业绩,在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身上都有所体现。 (2)奥斯特瓦尔德“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具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奥斯特瓦尔德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并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正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顺理成章的途径。”请你就对“怀疑精神”“积极探索”两个方面的理解,任意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E (2)①善于跨领域选择较好的角色,例如当他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转而涉足哲学和一般文化问题;②敢于在前人失败了的地方进行研究,例如他晚年闯人颜色学领域,建立了定量的颜色学理论体系和测量体制;③善于不断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职业或活动的角色,例如他时而是教师,时而又是编辑和作家,在社会上经常扮演着参与者、宣传者、组织者、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 (3)①奥斯特瓦尔德所受的教育具有宽泛性的特点,他有深厚的功底和敏捷的思维;②善于选择和变换研究的角色,一旦看准目标,就积极投人;③善于捕捉问题,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具有开拓性。 (4)怀疑精神是有开拓性的科学家不可或缺的素质。①问题由怀疑产生。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是科学发现的规律;②敢于大胆怀疑,从自己的实验工作、理论分析、科学的历史研究中去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必由之路。①在探索中不断改变研究手段,变换角色,追求在更多的领域获得成功;②在探索中注重科学精神,不违背自然规律。(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6分) 礼俗文化 刘志琴 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展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和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礼治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喜在注解《论语·为政》中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 而植根民众的生活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具有习惯性、自发性。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历代统治者宣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所谓礼俗,即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从这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礼和俗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 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藉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的旋风;戊戌维新是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颁布新服制,推行移风易俗。……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领域。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 (节选自《礼俗文化再研究》)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主体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 B.在权利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的古代中国,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 C.“大传统文化”表现为“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部分;而“小传统文化”则可表白为“俗”,它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 D.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施行“以礼节俗”的措施,如: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等等。
|
E.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对“礼俗”文意的表述的一项是(?)
A.礼俗,就是以礼化俗,它采自风俗反过来又对民间生活进行调适。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目的是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
B.“礼从俗”,“ 礼失求诸野”之说,无不说明“俗先于礼,礼本于俗”。
C.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
D.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使二者难分难解。
小题3: 结合语境,解释画线部分“晴雨表”的含义。(4分)
?小题4: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国家还把“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请从礼俗文化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E
小题2:D
小题3:(4分)①“晴雨表”,这是比喻的说法,它形象地表明:社会风云的变幻,一定会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反映出来。②社会的变革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小题4:①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说明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②国家把“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缩小礼与俗的价值差异,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③国家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辨析。A“中国传统文化”与原文不符,属于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 “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错在将“大传统文化”偷换成了“中国文化”,扩大了概念的外延;E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与文意不符,属于张冠李戴,原文第五段说的前提背景是“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而选项E却跑到第七段的“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中去。所以选AE。
小题2: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礼俗”相关的语段,带着选项回到此段进行辨析。D“使二者难分难解”表述与文意不符,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漏掉“几乎”,就变得太绝对了。所以选D。
小题3: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如“晴雨表”是对活方式意识形态的比喻说法,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就在这个句子的前几句,也就是文中的“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答题时,可以用“运用比喻,形象的说明了…的影响。”
小题4:答题时,首先要从礼俗文化的角度分析,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等风俗的存在说明了什么现象,国家把“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有什么意义,可以结合着文章中对礼俗文化的解释,直接引用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文章结尾一句,“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文章第四段“所谓礼俗,即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文章第五段,“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可以通过概括这些内容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选自《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有删节)
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参考答案:1.A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张大千的晚年岁月
杨继仁
清晨,张大千准备开始泼彩,这幅画就是他开笔月余的《庐山图》。
产生画这幅画的想法,或者说答应画这幅画,是在他刚度过八十三岁寿辰后。
夏初,一位旅居日本的华侨巨商李海天专程飞到台北,登门拜望张大干,道出了自己的来意:“大师,我想请您作幅画,以庐山为题材的大画。”
“唼!”老人认真了,看来客人真心诚意,他说,“我从未去过庐山呀!”
“没去过?”客人听了大吃一惊,难以相信,天下名山都看遍的张大千,怎么会没有去过大名鼎鼎的庐山呢?
“真的没去过。”老人再次肯定,顺便说起自己为什么会没有去的原因,“这与先仲兄善孖有关。以前在上海和苏州,我和先仲兄同游华山、黄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但就怕一点,哪一点?只要有他的朋友在,我就完全成了鼻涕横揩的小兄弟,谈诗论画,饮酒品茗,我只能站在一旁伺候,不是味儿呀!先仲兄两次游匡庐,都是他的朋友相邀,我当然不愿去,不如躲在家里称王称霸。”
客人听了这段有趣的往事,脸上在笑,心中暗暗叫苦,这幅画没谱哪!想不到,忽地柳暗花明。老人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幅画我画。”
“真的?!”客人喜出望外,老人一听不高兴了:“我张大千说话无戏言。”“哦,大师,真对不起,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不是说没有去过庐山吗?”“画我心中的庐山!”老人口气分外干脆坚决。
“形成于未画之先。”没有去过庐山的人,怎么画庐山?张大干历来认为:“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但要真正画出“心中的庐山”,绝非易事。更何况,这是一幅罕见的巨幅,三十六尺长,六尺高!它要由一个从未去过庐山、疾病缠身的老人完成,难!不少人为大千老人捏了把汗。
老人自己也不敢掉以轻心。他特地请来朋友沈苇窗,让其为自己搜集有关庐山的文字、照片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做成详细的笔记。
老人还翻阅了一些古籍和有关书籍,有意识地和一些去过庐山的人摆谈。渐渐地,庐山在他心中活了:它独有的自下而上的雨,有声的云,汹涌的云海,时聚时散的佛灯,直下三千尺的飞瀑……
1981年7月7日,是张大千巨构《庐山图》的开笔吉日。
老人装束一新,团花长袍东坡帽,白绸长裤青缎鞋。面带喜色,银髯飘拂,哈哈的笑声响彻画室内外。被特邀参加开笔礼的观礼嘉宾有大名鼎鼎的张学良、张群、王新衡等。
老人终于笑呵呵地起身了,他手指轻捻银髯,目光来回扫视着画料。片刻,他回过头来,双手抱拳,向观礼嘉宾一一致意:“大千献丑了。”
他首先端起一个青花大水盘,里面盛着满满的墨汁,身体前倾,手肘自左至右,将墨汁缓缓向画料上泼去。嗬,开笔不用笔!乌黑的墨汁在绢料上慢慢浸润。它将变成高山,长出峰峦,吞吐万象。客人们都起身站在四周,看他如何创造一个新天地。
大千执定大帚笔,依然谈笑风生。他以淡墨破出层次,勾定大框廓,然后,又以笔蘸水濡墨,以通气韵。他不像在作画,像在打一趟极富内养功的太极拳。他运动大帚笔,头、眼、颈,乃至四肢都在动,连嘴巴也在动,有板有眼地说:“浓墨不破,便无层次;淡墨不破,便乏韵味。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
在画《庐山图》前先画几幅小画,是大千给自己订的规矩,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加以坚持。他说:“画我心中的庐山,整体在胸,局部却要边想边画,不可妄下一笔。”这幅画,犹如在阿里山上修一条盘山公路,工程浩大,不能偷工减料,整整一个多月,老人才着手在画上泼洒石青、石绿等色彩。(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大千说“我从未去过庐山”,既表现了他的诚实,也说明了他起初不愿意画庐山。
B.《庐山图》的开笔之日,张大千装束一新,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表明他对作这幅画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他已成竹在胸。
C.本传记通过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手段,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形象。
D.文章对张大千在开笔之日的绘画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突出了张大千高超的绘画技艺和专注投入的精神态度。
E.本文详细地再现了张大千先生的晚年生活,通过其绘制《庐山图》这一事件,表现了一代大师晚年的高风亮节。
(2)文中详述了张大千没有去过庐山的原因,这段谈话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写出了张大千先生晚年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大千作画的态度,对我们治学方面有怎样的启示?试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证明张大千从未去过庐山的话是真实的;②表现晚年的张大千依然诙谐幽默;③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波澜,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幽默爽朗,从容淡定,运筹帷幄,一丝不苟,严谨勤奋。(答全得满分)
(4)善于广泛地收集资料并精心地整理;成竹在胸方能运筹帷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勇于坚持。(就其中一点进行分析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