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之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因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过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少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的《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等,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究,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们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您的字写得这样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众人顿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竞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处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政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针,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的压力。蔡长时间沉默着,听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身,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出“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括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
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人们或许会注意到,蔡一生中辞职的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起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他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在于他所信守的价值观,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的身份向欧洲的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在蔡元培看来,学人参政,应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本此观念,他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以致引来他的学生和朋友“赠屋祝寿”的那段佳话。为了他自己认定的人生价值,蔡几十年如一日,毫不苟且。蔡元培的人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化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突破了传统传记的写法,从表情、举止、语调、事迹、精神诸多方面生动地刻画出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形象。
B.中国传统修身养性的思想与法兰西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蔡元培,造就了他的学者风度、君子雅量和恬淡平易的性格特点。
C.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借酒劲发问,当众使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难堪,蔡元培巧用心思,机智作答,化解了尴尬场面。
D.既临事时常常无可无不可,又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既兼有东西方文化之长,又在书法方面只学黄体,这些体现出蔡元培复杂的文化品性。
E.本文通过对蔡元培相关事迹的叙述,表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平易恬淡、心胸豁达、不畏强权、廉洁自律、坚持操守的崇高品格。
(2)传记是怎样表现蔡元培“仁人君子的雅量”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蔡元培“书生本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有人认为蔡元培“守正不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运用对比的手法。
与林纾论战,将林的刻毒攻击和蔡的平情论理进行对比;与胡适争论,将胡的“放言贬损”与蔡的“未尝作气”对比;在宴会上,将钱玄同的率直质疑与蔡的“舒言缓语”对比。(意思对即可)
(3)坚守个人价值观,对高官厚禄毫不在意;本性更愿研究学术,不愿为官行政;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蔡元培是“好好先生”。①思想上兼容并包,聘任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②处世恬淡,待人平易,胸襟豁达。
示例二:蔡元培“守正不阿”。遇大事,刚强有主见,抵制外界压力,敢于担当,发表文章,痛斥军阀。
示例三:蔡元培既是“好好先生”,又“守正不阿”。兼容并包,胸襟豁达;遇大事坚持立场,刚强有主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窗前明月枕边书
一支笔一卷书,一杯茶一盏灯。今年来,夜读《鲁迅全集》成为我的习惯。
当漏尽人息,万籁俱寂之时,挣脱一天的束缚,抖落一身的尘埃,跳出烦琐的事务圈子,翻开喜爱的《鲁迅全集》,马上就会沉浸到另一个世界中。
读到酣畅淋漓处,若披惠风,若遇甘霖,若饮琼浆,齿颊留馨,宠辱皆忘。羁于尘嚣的心似乎便与鲁迅先生于冥冥中构成一种感应。于是心胸为之澄澈,耳目为之清明。躁狂的血液赢得了理性的关注,沉郁的脉管汲纳着激情的奔涌,生命的苦涩化为情感的升华。此刻,我感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飘飘然进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大境界。
当我断断续续把一套厚厚的《鲁迅全集》读完一遍时,我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我到底读出了些什么,留在记忆中最鲜活的又是哪些东西。然而,“伟大”一词渐渐清晰起来。是的,伟大!
我知道,伟大,用于评价一个人是十分庄严、厚重,甚至奢华的词汇,但鲁迅先生当之无愧。鲁迅先生的伟大,不在于他有多少传世典章,也不在于他能否收揽遗续,开一代之风气;而在于他的真实,在于他时时生活在危险中,却挣扎着为世人找寻通向希望的道路,在于“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伟大,集中体现为他的思想、情操和风骨。
百年以来,中国人文思想领域零落凋敝,渐趋喑颓,民国时期虽略有学者振聩,但终究属遗缕,不复起沉疴,不足开新局。历数百年来堪称宗师者,唯鲁迅先生一人而已。
风雨如晦的岁月,鲁迅先生的身边是狰狞的魑魅魍魉;他的眼前是血腥的刀光剑影;他的身后是如磐的黑暗势力。虽然先生的心境是悲凉的,情感是沉郁的,但是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不仅穿透了数千年的历史迷障,而且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跨越了时空,在无边的寒夜燃起了一片灯火。鲁迅先生用如椽的巨笔,洞穿了人类文明史的薄薄外壳,将社会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将人性的弱点剖析得入骨三分。在先生去世7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闪电仍将辉映人类文明的星空。
从肖像上看起来相当冷峻的鲁迅先生,内心里却燃着一团火。对国家和民族有着火一般的理想和热情。他没有埋首故纸堆中考据辨赏,春呻清寒秋吟薄凉,也没有选择独善其身故作从容,而是“折骨为笔,刺血为墨”,流着泪挥起刀,于责骂、血污中一寸一寸地向前拼杀。他悲天悯人,为民鼓与呼。他由学医转而从文,始终怀着拯救中国、拯救百姓的赤子之心。
在他的作品中,对国民劣根性的无情揭露和批判,震撼并唤醒了一个古老的民族。用回春妙笔医治祖国母亲的伤痛,激活国人麻木的神经,净化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的高贵血统。用毕生的精力践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神圣使命。
鲁迅先生总是于刀山剑林中挺身而出,总是冒着生命危险高举反封建的大旗,旗上挂满了一篇篇极其深刻的小说。他的杂文似匕首、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他傲骨铮铮,从不阿谀奉承,奴颜婢膝,更不趋炎附势。“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正是鲁迅先生作为战士的自画像。
英国人以莎士比亚为荣,印度人以泰戈尔为荣,俄国人以托尔斯泰为荣,我们更应该以拥有伟大的鲁迅为荣。有了鲁迅这样的文化巨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便多了一份厚重与阳刚;有了鲁迅这样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便在世界民族之林多了一份自信和奋起。
在这个呼唤信仰的年代,鲁迅先生这位“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语)的文化巨人,仍将引领我们走好前行的道路。
《鲁迅全集》不仅影响了我已走过的那段人生历程,而且还将继续影响我未来的路程。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诗人戴望舒的一句话:“问我欢乐何处在?——窗前明月枕边书。”
1.综观全文,谈谈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第8自然段中“不仅穿透了数千年的历史迷障,而且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跨越了时空,在无边的寒夜燃起了一片灯火”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有了鲁迅这样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便在世界民族之林多了一份自信和奋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阅读《鲁迅全集》,是一种惬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聩。
2.文章开头通过几个名词,描绘了一个读书的场景。表明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为全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3.一方面以文学形式,揭示了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规律,让人们认清了历史;另外也是更主要的,说明鲁迅的思想有着历史意义,有着现实意义,对未来也有着指导意义,带给人们温暖和光明。
4.能有鲁迅先生那样的思想审查过去,剖析今天,透视未来,中华民族将永立世界潮头;能有鲁迅先生那样用“火一般的理想和热情”“拯救中国、拯救百姓的赤子之心”,中华民族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能有鲁迅先生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傲骨,中华民族将敢于面对任何恶势力,有着压倒一切的气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蒲公英情人
【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所谓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第一丝春天的气息的时候。”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萨拉靠给一家餐厅提供菜单维持生计。她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萨拉每天忍受着相思之苦,还得坚持工作。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表现一对热恋情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对他们寄寓深深的同情。
C.本文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匠心独具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D.本文中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正是这种爱让沃尔特终于和他的蒲公英姑娘重逢。
E.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2)小说中的萨拉有着怎样的美好品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有人译为“菜单上的春天”你认为哪个题目好?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萨拉的美好品质:①聪慧、真诚、有爱心,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还能替人着想,顺手打菜单;②珍视爱情、执着地追求爱情,对恋人的思念,对爱的渴望,竟然能让她打错了菜名;③坚韧、勇敢地面对艰苦的生活,在寒冷的冬日里,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依然努力工作、生活。
(3)①渲染早春时节春寒料峭,点明萨拉生活处境的艰难。
②引出下文、暗示结尾,为爱人的重逢做铺垫。
③刻画人物、展现主题,艰难的环境更加展现出真诚与爱的可贵,以及萨拉的坚韧。恋人的重逢才显得那样的热烈。
(4)示例1:以“蒲公英情人”为题好。①蒲公英具有推动情节的作用,“蒲公英”见证了主人公的爱恋,他们又因蒲公英而重逢。②刻画人物形象,“蒲公英”,那金灿灿的花朵,能映衬出女主人公的美丽。③展现主题,“蒲公英”,那金灿灿的花朵不仅是爱情的象征,而且凸显了主题,“蒲公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战胜困难。
示例2:以“菜单上的春天”为题好。①菜单为线索串联情节,文章因打菜单而起,恋人又因菜单而重逢。②“菜单上的春天”,能够展现女主人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坚韧、执着、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精神。③“春天”暗示了主题,春天能给人以美好的憧憬,特别是经受了严冬摧残之后的生灵,能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假如地球上没有人类
毫无疑问,人类是地球有史以来最有支配地位的生物。仅数千年的时间,我们的城市、农田和牧场就侵占了地球陆地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据估计,人类现在霸占了地球百分之四十的生产力,且把地球搞得一团糟:草原化为耕地,森林夷为平地,地下含水层干枯,核废料和化学污染出现,物种入侵,生物大量灭绝,现在又加上了气候突变的重重阴云。如果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能力的话,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开除人类的球籍。假如这一愿望能够实现,人类明天就从地球上消失。但是,地球上人类留下的痕迹会彻底消失吗?
由于缺乏维护,大楼、公路、桥梁和其他建筑物会较早地瓦解倒塌。每一场暴风雨,每一次洪水泛滥和每一个霜夜都会“啃咬”这些被遗弃的建筑物。仅仅数十年的光阴,屋顶就会塌陷,房子也会倒掉。但是,即便是建筑物倒塌了,它们的废墟,尤其是那些由石头或混凝土建成的废墟仍能够保存数千年。
一旦人类消失,其他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都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尽管恢复速度各不相同。一些极端情况下,有些生态系统可能永远也无法恢复到人类介入之前的状态,因为它们受困于一种新的“稳定状态”,这让它们无法回到从前。
人类的消失,也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都可以逃脱厄运。据生物学家估计,在美国,约85%的物种灭绝,最主要的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所以大部分这样的物种会由于栖息地的恢复而情况好转。但是,生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的物种,可能已经被逼到了某条临界线以下,并由于缺乏基因多样性和必要的生态规模而无法恢复到从前。
人类从地球上消失的瞬间,汽车的排气管、工厂的大烟囱和排污口将停止排放污染物。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就取决于具体污染物的化学成分了。例如氮氧化物、硫磺和臭氧(指地面的污染物,而非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层),将在数周内就从大气中消失殆尽。另外一些,如氯氟烃、“戴奥辛”和杀虫剂DDT,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分解。还有一些污染物则会存留几十年。
过剩的硝酸盐和磷酸盐会导致湖泊与河流被藻类覆盖,变成“藻汤”,这两种化学物质也会在几十年中被清除,至少在表层水域是这样的。少量过剩的硝酸盐则会在地下水中存留很久,因为地下水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将硝酸盐转化为大气中的氮气。
绝大部分由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最终会被海洋吸收。这在表层水域发生得较快——只需几十年——但到深层海域就需要约一千年才能将其充分吸收。
即便人们从明天开始就停止排放二氧化碳,全球变暖还将持续一个世纪,平均气温将进一步上升零点几度。这是海洋吸热导致温度上升的速度比大气慢的缘故。
至多几万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统治地球的每一处痕迹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10万年后,外星访客不会发现先进文明在地球存在过的迹象。但若外星人有足够精确的科学工具,他们也能找到我们存在过的若干线索。如果他们恰巧挖到了今天填埋的垃圾,他们或许会翻到玻璃和塑料的碎片——甚至是纸片——而它们都是人类存在的见证。
在几百万年内,风化侵蚀,也可能是一个或两个冰河世纪将抹去大部分甚至已十分模糊的痕迹。地球上即便再出现一个高级物种,除了一些奇怪的化石和骨化了的残骸,它将对我们的存在毫不知晓。一个可悲但又似乎令人庆幸的事实是,地球将很快将我们遗忘。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属于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的变化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修筑的建筑物将因为缺乏维护而较早倒塌并成为废墟,而废墟保存的时间也不过几千年。
B.人类排放的污染物有的将在数周内就从大气中消失殆尽,有的则需更长时间分解。
C.过剩的硝酸盐和磷酸盐会导致湖泊与河流被藻类覆盖,变成“藻汤”。
D.全球变暖还将持续一个世纪,平均气温将进一步上升零点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