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六)
2019-06-28 19:08:32 【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
B.《兵车行》《三吏》《三别》等,是杜甫著名的叙事诗,也是最具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作品。
C.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的作者,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是他的另一篇佳作。
D.目睹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里,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像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
B.书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
乃出。”
C.“哀莫大于心死”,所谓“心死”就是对于人生世相失去解悟和留恋,就是对
于诗无兴趣。
D.我们一行十七、八个同学,骑着自行车来到了这个曾经令人神往的地方。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A项第一个句号改逗号;B项句号放到引号外;D项顿号去掉)


本题难度:一般



3、改错题  下面的文字在标点符号、语法等方面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语文学习导报》自创刊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莘莘学子的喜爱。许多读者来信赞扬说:“你们的报纸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明年,我报社将不负众望,继续以狠抓内部管理和刊物质量为中心,进一步提升报纸品位,向读者奉献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最近,有些读者来信或打电话反应没收到近期的报纸,为了避免这类事情不再发生,今后我们将用挂号邮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删除“广大莘莘学子”中的“广大”。
(2)“激发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后的句号应移到引号内。
(3)“有些读者来信或打电话反应……”中的“反应”改为“反映”。
(4)“为了避免这类事情不再发生”改为“为了避免这类事情再次发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下面是艾青《归来的歌》诗中的整句,试用散句表述,意思不能改变。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一燃到底,“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从而点起熊熊大火。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一闪一闪的磷火,在荒野中,显示我们的存在,显示我们曾经奋斗过。


本题解析:整句改为散句则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为细小成分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点字与“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 
B其闻也亦先乎吾
C 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也
D吾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例句中的“道”为名词,道理,ABD三句中的“道”,都为名词,都是道理之意。C句,道,名词,道德学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