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段文字中的表述可以看出“质”和“文”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在的道德,而文应时是文化知识等外在的东西。B项中的“‘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个意义不合原文的意思。
小题2:A项中“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质”和“文”的含义理解,“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所以A项说“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这里表意不准确了。
小题3:C项中,“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片面的把“质”和“文”的含义理解为语言的风格,缩小了作者所表述的“质”和“文”的概念内涵;再有“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这与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之间不存在途径与结果式的关系,也就是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在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中,可以查出错误的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泰山很大
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叉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动)
【注】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其博大的内涵。
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
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
D.本文多处引用古诗、典故,提及不少名人轶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提升了文章品位,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
E.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有分析,有感悟,语言幽默活泼,笔力遒劲老到,与他的《胡同文化》一样,于嬉笑怒骂之中展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
参考答案:1.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意对即可)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意对即可)
3.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意对即可)
4.A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打鱼的
汪曾祺
女人很少打鱼。
打鱼的有几种。
一种用两只三桅大船,乘着大西北风,张了满帆,在大湖的激浪中并排前进,船行如飞,两船之间挂了极大的拖网,一网上来,能打上千斤鱼。而且都是大鱼。一条大铜头鱼(这种鱼头部尖锐,颜色如新擦的黄铜,肉细味美,有的地方叫做黄段),一条大青鱼,往往长达七八尺。较小的,也都在五斤以上。起网的时候,如果觉得分量太沉,会把鱼放掉一些,否则有把船拽翻了的危险。这种豪迈壮观的打鱼,只能在严寒的冬天进行,一年只能打几次。鱼船的船主都是些小财主,虽然他们也随船下湖,驾船拉网,勇敢麻利处不比雇来的水性极好的伙计差到哪里去。
一种是放鱼鹰的。鱼鹰分清水、浑水两种。浑水鹰比清水鹰值钱得多。浑水鹰能在浑水里睁眼,清水鹰不能。湍急的浑水里才有大鱼,名贵的鱼。清水里只有普通的鱼,不肥大,味道也差。站在高高的运河堤上,看人放鹰捉鱼,真是一件快事。一般是两个人,一个撑船,一个管鹰。一船鱼鹰,多的可到二十只。这些鱼鹰歇在木架上,一个一个都好像很兴奋,不停地鼓嗉子,扇翅膀,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管鹰的把篙子一摆,二十只鱼鹰扑通扑通一齐钻进水里,不大一会,接二连三的上来了。嘴里都叼着一条一尺多长的鳜鱼,鱼尾不停地搏动。没有一只落空。有时两只鱼鹰合抬着一条大鱼。喝!这条大鳜鱼!烧出来以后,哪里去找这样大的鱼盘来盛它呢?
一种是扳罾的。
一种是撒网的。……
还有一种打鱼的:两个人,都穿了牛皮缝制的连鞋子。裤子带上衣的罩衣,颜色白黄白黄的,站在齐腰的水里。一个张着一面八尺来宽的兜网;另一个按着一个下宽上窄的梯形的竹架,从一个距离之外,对面走来,一边一步一步地走,一边把竹架在水底一戳一戳地戳着,把鱼赶进网里。这样的打鱼的,只有在静止的浅水里,或者在虽然流动但水不深,流不急的河里,如护城河这样的地方,才能见到。这种打鱼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没有很大的,很好的鱼。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鲤鱼拐子、鲫瓜子、鲶鱼。连不到二寸的“罗汉狗子”,薄得无肉的“猫杀子”,他们也都要。他们时常会打到乌龟。
在小学校后面的苇塘里,臭水河,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这样的打鱼的。一男一女。他们是两口子。男的张网,女的赶鱼。奇怪的是,他们打了一天的鱼,却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他们的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木然。除了举网时听到(欸)的一声,和梯形的竹架间或搅动出一点水声,听不到一点声音。就是举网和搅水的声音,也很轻。
有几天不看见这两个穿着黄白黄白的牛皮罩衣的打鱼的了。又过了几天,他们又来了。按着梯形竹架赶鱼的换了一个人,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辫根缠了白头绳。一看就知道,是打鱼人的女儿,她妈死了,得的是伤寒。她来顶替妈的职务了。她穿着妈穿过的皮罩衣,太大了,腰里窝着一块,更加显得臃肿。她也像妈一样,按着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一定觉得:这身湿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
(汪曾祺散文《故乡人》之一)
小题1:开头一句话“女人很少打鱼”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2:“喝!这条大鳜鱼!烧出来以后,哪里去找这样大的鱼盘来盛它呢?”一句意蕴丰厚,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小题3:打鱼的种类在顺序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讲究?(4分)
小题4:《打鱼的》中作者主要介绍的是打鱼人一家的艰辛,但却用了不少笔墨介绍其他几种打鱼方式,为什么?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深化主题。女人很少打鱼,而打鱼的那家人,连女人也要打鱼。女人死后,她的女儿尽管年纪很小,也得打鱼,可见家庭的贫困。由此,全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寄寓了作者对贫苦人家生活状况的深深同情。②说女人很少打鱼,为后文写穷人打鱼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展开。③塑造了贫苦人家女性的勤劳、坚忍的形象。
小题1:这句话描述的是见到两只鱼鹰共捉一条大鱼之后的联想。说明鱼之大,也说明鱼鹰捉鱼场面的热烈壮观,以及在那个场景中人人兴奋喜悦的心情。这也照应前文对这类捉鱼方式的评价——“看人放鹰捉鱼,真是一件快事”。口语化的“喝”字极具感染力,尽显人物情感,使人如身临其境。同时与下文打鱼一家人的打鱼形成对比,暗含着打鱼一家人生活的辛酸及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小题1:顺序:按规模、收入、看点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先扬后抑,突出重点讲述的内容。详略:选取描述打鱼种类中独特、有代表性且具有可比性的详写,其他略写。以此突出所要对比的内容,揭示不同打鱼者迥异的生活与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小题1:①对打鱼种类的描述,实际是为表现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打鱼者作铺垫。打鱼的不同方式揭示打鱼人的不同阶层,并使二者的生活及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②对打鱼的一家人,作者用笔极俭省,意在给人思考的空间,去感觉作者于文字间流露的悲凉,以及悲凉中一家人面对苦难默默承受的坚忍。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在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也特别不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从这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作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正因如此,许多“蚂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蚂蚁”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
调查显示,29.27%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在现实世界中,固然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然而,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却是具有现代眼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
1.下列对“蚁族”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蚁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
B.蚁族是居住于城市中心,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
C.蚁族是产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一种现象。
D.蚁族是一个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未来从没有想过放弃。
2.“蚁族”现象的产生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提的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建议的一项是
[? ]
A.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既相对低廉又卫生的居住环境。
B.尽可能多地建造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这个群体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C.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人为限制,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
D.“蚂蚁”不该嫌家乡太小,应登上时代的列车,跨出回乡的艰难一步。
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对“蚁族”讲励 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
B.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但是,现时城市中 存在的严重的就业歧视,已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信心底线。
C.“蚁族”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 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
D.根据商业社会的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 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然而目前虽为“蚁族”,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参考答案:1.B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鞋声
【台湾】洛夫
①扶着冰凉的铝质栏杆,连登三十四级,他慢慢踱到桥端。一切都是疑惑,包括自己在内,但只要低头望望桥底的流水,便知道那唯一的答案是什么。可是他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宣示他的心事:他说他只是来听取过桥的鞋声。
②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几乎是一夜之间便在市中心架起许多桥,像是从河面升起来的一些岛屿。全部铝质的架构,坚实而稳固,在清晨的阳光中闪着耀眼的光辉。卧于两条长街之间,它以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春去和秋来,熙攘和变化。水在流去,时间在消逝,晨曦上升为太阳,太阳下坠为灯火,灯火点亮千万条街,每条街都曾发生过一些美丽以及不美丽的事件。明天仍然如此,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桥底下一群泡沫吞食了另一群泡沫。
③他宁愿相信桥下流着的是河水,而不是喧呶的车辆和匆匆的脚步。唯有时时感到自己在激流中承受着一种没顶的压力,他才能肯定生存的真实。他紧紧抓住桥边的栏杆,两只手背的青筋颤动着,他的力量传透了整座桥身。但事实上他并非如此坚强,感觉究竟不是生命的全部,甚至他经常企图逃避一些明知无法逃避的事。只有一件事他最清楚,也最有把握:他决不做使别人不快乐而又于自己无益的事。
④他说他来是为了听取过桥的鞋声,这句话你等下就会懂得。他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中年人,敏感的人多少有些腼腆。每次来到桥上除了俯视桥下汹涌而去的车辆人群外,他从不探视那些擦背而过的行人。他无需抬头即可从鞋声中分辨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个性,甚至身份来。清脆而节奏匀称的定然是一个雅致而有教养的少女,沉重而拖沓的定然是一位满怀心事的中年男子,急起急落有如鼓点的想必是一位鬓发过长、裤脚过短、匆匆赶赴约会的年轻人。他的推测经常是灵验的。这还不算,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能从鞋声中听出某人内心的悲哀或欣喜,听出另一个人正是昨天这个时候从桥上经过的人。据他说,只有一次他是全然失败了。那简直不像是鞋声,而是从墙外经过时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或者台上一位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感到它的力量而抓不住它的存在,悠悠忽忽,他感到非常之熟悉而又说不出它的形质和来历。他隐隐体悟到这双脚步底下的空茫,像是浮尘,或从旷野飘来的一声呼唤。
⑤他完全为这种感觉所震慑,他忍不住抬起头来,竟发现整个桥上除了自己外,再无其他的路人。这一发现对他的打击很大,他瘫软地靠在栏杆上。这时正值午夜,午夜的河水不再流动,他忽然想起了一个老和尚的两句诗来:“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时不但桥在流,他觉得自己也在漂浮起来,而且向四方流去。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从未想到如何了解别人,更不要说自己了。有时在月亮下看到身边瘦长的影子,他竟坚决否认是他自己的,他说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影子的人。他怕一切的音响,所以把身上的钥匙分别摆在各个口袋中。他说惟有在绝对的孤寂中才会感到存在。喏,就在这里,伸手即可抓到自己。可是这次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幽微而空旷,他竟掩面哭泣起来。?(选自《世界散文精华(中国卷)》,有删改)
小题1:文章的题目是“鞋声”,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桥”?(4分)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3:本文写“他”听“鞋声”的经过和感受,其意图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突出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给人带来的孤寂感和压迫感,为下文写“他”在桥上听鞋声作铺垫。(“突出”1分,“孤寂感和压迫感”1分,“在桥上听鞋声”,1分,“铺垫”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比喻。(1分,如答“通感”也可给分)把“他”自己的鞋声比喻成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和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1分)形象生动地(1分)写出鞋声的幽微和空旷(1分),表达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1:本文写“他”听“鞋声”的经过和感受,是为了:①表现人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时感到的孤独、寂寞和压迫感。②批评回避现实,逃脱人生的态度和做法。③表达作者对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的关注和关切。(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为写鞋声却先写桥,目的当然是为了铺垫。那“一夜之间”架起的桥,“冰凉的铝质栏杆”“铅质的架构”,是那么冷酷,那么窒息人的情感和意志。“他”被现代都市文明挤扁了,感到在这个“喧呶的车辆和匆匆的脚步”纷杂的世界,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寂感。这种孤寂感压迫着他,使他“时时感到自己在激流中承受着一种没顶的压力”。他没有别的精神力量来支撑自己,只有通过驻足桥上感受过桥的鞋声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绪。
小题1:解答该题要注意分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并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喻体“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和“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的共同点是轻盈,“偶然”“毫不经心”强调鞋声的幽微,后文又有“感到它的力量而抓不住它的存在”,“悠悠忽忽”,“这双脚步底下的空茫,像是浮尘,或从旷野飘来的一声呼唤”。文章末尾又有“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幽微而空旷”。可知,作者通过比喻突出的是鞋声的幽微和空旷,而这种幽微和空旷又是他心境的折射。
小题1: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他为什么要驻足桥上“听取过桥的鞋声”。因为“桥”是人生脚步的必经之路,凭着他的“极为敏感的神经和人生体验”,不仅可以“无需抬头即可从鞋声中分辨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个性,甚至身份来”,而且“能从鞋声中听出某人内心的悲哀或欣喜”。可见,他驻足桥上为的是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绪,为的是寻找和体悟人生脚步底下的悲哀。但最终他并没有寻到,他还是“完全失败了!”当他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的幽微和空旷,他竟掩面哭泣起来。文中的“他”在现代社会中被挤压而变态,“他”厌倦令人感到冷酷和陌生的现实社会,“他”企图逃避一些明知无法逃避的事。作者着力展示人物内心的隐秘世界,揭露了一个欲逃脱人生现实痛苦挣扎而不得的寂寞灵魂。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