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20分)
“吾先生”
杨绛
一九四九年我到清华后不久,发现燕京东门外有个果园,有苹果树和桃树等,果园里有个出售鲜果的摊儿,我和女儿常去买,因此和园里的工人很熟。
园主姓虞,果园因此称为虞园。虞先生是早年留学美国的园林学家,五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我们常看见他爬在梯子上修剪果树,和工人一起劳动,工人都称他“吾先生”——就是“我们先生”。我不知道他们当面怎么称呼,对我们用第三人称,总是“吾先生”。这称呼的口气里带着拥护爱戴的意思。
虞先生和蔼可亲。小孩子进园买果子,拿出一分两分钱,虞先生总把稍带伤残的果子大捧大捧塞给孩子。有一次我和女儿进园,看见虞先生坐在树荫里看一本线装书。我好奇,想知道他看的什么书,就近前去和他攀话。我忘了他那本书的书名,只记得是一本诸子百家的书。从此我到了虞园常和他闲聊。
我和女儿去买果子,有时是工人掌秤,有时虞先生亲自掌秤。黄桃熟了,虞先生给个篮子让我们自己挑好的从树上摘。他还带我们下窖看里面储藏的大筐大筐苹果。我们在虞园买的果子,五斤至少有六斤重。?
三反运动刚开始,我发现虞园气氛反常。一小部分工人——大约一两个——不称“吾先生”了,好像他们的气势比虞先生高出一头。过些时再去,称“吾先生”的只两三人了。再过些时,他们的“吾先生”不挂在嘴上,好像只闷在肚里。
有一天我到果园去,开门的工人对我说:
“这园子归公了。”
“虞先生呢?”
“和我们一样了。”
这个工人不是最初就不称“吾先生”的那派,也不是到后来仍坚持称“吾先生”的那派,大约是中间顺大流的。
我想虞先生不会变成“工人阶级”,大约和其他工人那样,也算是园子里的雇员罢了,可能也拿同等的工资。
一次我看见虞先生仍在果园里晒太阳,但是离果子摊儿远远的。他说:得离得远远的,免得怀疑他偷果子。他说,他吃园里的果子得到市上去买,不能在这里买,人家会说他多拿了果子。我几次劝他把事情看开些,得随着时世变通,反正他照样为自己培植的果树服务,不就完了吗?果园毕竟是身外之物呀。但虞先生说:“想不通”,我想他也受不了日常难免的腌臜气。听说他闷了一程,病了一程,终于自己触电去世。
没几年果园夷为平地,建造起一片房屋。如今虞园旧址已无从寻觅。
小题1:文中说“我忘了他那本书的书名,只记得是一本诸子百家的书。”交待这一细节,有何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请举例分析“吾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小题3: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却用一句平淡、平实的客观事实交待作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4分)
小题4:试探究本文用“吾先生”这个称呼作标题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1.表明“吾先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2分);交待了下文“我”对“吾先生”产生亲近感和同情的原因(或交代了“我”和“吾先生”进一步交往的原因)(2分)。
小题1:12.和蔼可亲:卖果子优待小孩(或对小孩很好);知书达理:看诸子;诚恳迂讷(鲠直也对):离果子摊远避嫌,自杀结束生命。(一个性格特点1分,举例1分)
小题1:13.结尾交待果园旧址已经无从寻觅这样一个事实,含有时光流逝、物去人亡之感慨(1分);平实的语言,使得内在悲情的抒发含蓄蕴藉(或有余味)(2分);更显深沉(1分)
小题1:14.“吾先生”是“我”最早接触虞先生时的称呼,含有爱戴之意,给“我”深刻印象;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吾先生”不再被人喊起,这预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作者作文仍以“吾先生”为题,是对那段岁月和那个人难以忘怀,含纪念之意。(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南?边?的?岸?陈俊年
广东,风生水起,不特气候潮湿雨绵绵,地图上就泛现出潋滟与浩瀚,且浏览地名,也读得出她的丰盈与润泽。一连串地级市,如湛江、阳江、珠海、云浮、江门、清远、河源、汕尾、汕头、潮州,无不在水一方,带水成名。广州、惠州、梅州,名字里貌似缺水,事实上,珠江、东江、梅江,恰恰浓缩如“州”字中间的三江成“川”,一一穿城而过了。肇庆有西江,韶关有北江,揭阳有榕江,中山有岐江,佛山有汾江,东莞有小运河,茂名有小东江……至于“深圳”,客家话的原意便是“水深的小河”,那是祖国流向香港的一脉血管。何况深圳湾连着太平洋,踮脚的浪花正从天边朝她簇拥而至。
有水就有岸,有岸就有史。史作基石,构筑成这一条条南边的岸,漫长而悠久。赵佗建陀城为都,韩江因韩愈姓韩,苏东坡流放天涯,包宰相端州倡廉,文天祥伶仃绝叹,宋帝呙崖门投海,林则徐虎门销烟,丘逢甲誓保台湾,康梁维新变法……及至彭湃的农民运动,朱德三河坝激战,周恩来东征北伐,毛泽东雄文开篇,利、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甚至包括蒋介石黄埔建校接着闹出中山舰事件……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与南边水岸相关相连,莫不是史海钩沉的裂岸惊涛,飞溅着弥漫南天的荣辱悲欢。
可见,很久很久以来,南边的岸,就一直承受着历史之重。随着长河涌动新潮,岸也变成新诗行了。广东的巨变,令流水多彩岸多姿,亦教我多长见识多感悟,多有艳遇多惊喜。那一回,沿着深圳新辟的滨海大道追风逐浪。猛一抬头,正前方万顷蔚蓝托着彤红旭日,俨然硕大火球似的在蓝绸上滚动燃烧,映得满海荡金,关得慑人心魂。记得月夜经过珠海情侣路,端的似一脚闯进了青春前线,只见树荫花丛,倩影绰约,情人依偎,奔放的海风撩动一岸的浪漫,惹得你不便久留。转入番禺万顷沙,闻说有许多河涌,堤基却不易寻觅,但见蔗林临风摇曳,蕉树傍水舞蹈,密匝匝演化成一望无际的甜海蜜浪了。在虎门东岸,我曾登临沙角炮台,眺望海天苍茫处。虎门大桥直如一架耸入云际的铮铮竖琴,那特大跨度的桥拱,就像巨大的连音符,一气呵成地连贯着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屈辱与骄傲,伴和珠江入海的澎澎涛声,呜奏着虎啸龙吟般的新世纪交响乐,令人壮怀激越,血沸千度。
人们常说,天空给人以哲学的联想,其实,江水也予人以思想的启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人开放包容的情怀,也委实与珠江的形态大有干系。你看珠江,够奇特了,它没有统一的发源地,也没有共同的出海口。珠江水系是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它流经滇、黔、桂、湘、赣、粤六省(区),从而形成支流众多、水道纷纭的特征,并在珠江三角腹地漫流成网,最后更自由奔放,分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而且,一路来个不讲究名分的—一以贯之,直至流经美丽的广州,它才亮出珍珠镶成的美名。这就是珠江的务实与睿智。沿江漫步,你还会发现,珠江水亲近人,垂手可掬,不像别的大江之水,不是拒人于外,就是深不可及。珠江满腹力量,却悄然涌动,从不大肆张扬,亦不大抛浪头。因为潮汐的作用,向往大海的珠江,从不歇脚,永不自满,每天都无私地奉献出拥有的一切,又欣欣然接纳着新来的一切。凭栏临风望珠江,几多感慨,几多感激。珠江滋养了千古羊城,美化了锦绣花城,丰润了金色穗城,激活了广东人的思维与情性。珠江,我们的母亲河呵!
秀水丽岸。此岸是起点,长岸当强弓。愿广东之舟疾飞如箭直射向理想的彼岸……
(选白2003年3月20日《羊城晚报》,有删节)
小题1:文章说:“很久很久以来,南边的岸,就一直承受着历史之重。”“承受着历史之重”有何深刻含义? (4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怎样描绘多彩的“南边的岸”?请举例加以赏析。(5分)
小题3:作者说:“江水也予人以思想的启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珠江同它哺育的广东人有没有一些相关的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6分)
参考答案:
小题:(4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广东历史悠久,先人筚路蓝缕,辛勤开拓建设,打下了厚广东又领风气之先,中国许多变革均自此开始,革命斗争在此进行,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小题:(5分)(1)材料安排颇具匠心。同是写路,深圳滨海大道写的是晨景,大海旭日,非常壮丽;珠海情侣路写的是夜景,树荫花丛,十分浪漫。番禺万顷沙,写的是田园风光;虎门沙角,写的是现代化大桥。内容交相映衬,互为补充,多方面地描绘了多彩的“南边的岸”。
(2)修辞生动,形象鲜明。如大量运用比喻手法:“岸也变成新诗行了。”“万顷蔚蓝托着彤红旭日,俨然硕大火球似的在蓝绸上滚动燃烧,映得满海荡金,美得慑人心魂。”“虎门大桥直如一架耸入云际的铮铮竖琴,那特大跨度的桥拱,就像巨大的连音符,……鸣奏着虎啸龙吟般的新世纪交响乐”。以及运用拟人手法:“奔放的海风撩动一岸的浪漫”,“蔗林临风摇曳,蕉树傍水舞蹈”。这些比喻拟人十分贴切,想象丰富,意象鲜明,描绘动人。
(3)整散结合,句式灵活。全段语言以短句为主,整句和散句交错,如“倩影绰约,情人依偎,奔放的海风撩动一岸的浪漫”“一气呵成地连贯着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屈辱与骄傲”等等,语言或急或缓,节奏变化合适,读起来琅琅上口。
小题:(6分)赞同作者的观点,认为珠江同它哺育的广东人有一些相关的特点,如:
(1)珠江“没有统—·的发源地,也没有共同的出海口”,“支流众多、水道纷纭”——广东人开放包容,善于多方面吸纳,也善于多方面拓展;
(2)珠江“不讲究名分的一以贯之”——广东人不图虚名,始终如一,务实睿智;
(3)珠江“亲近人,垂手可掬”——广东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热情坦诚,不孤高自傲、故作深高;
(4)珠江“满腹力量,却悄然涌动”——广东人重实力,不自满,不事张扬,永远追求,无私奉献。也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要举例说明珠江同广东人的哪些特点不相关,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考查“领悟内涵”“重要语句含意”
小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从某方面举例赏析即可。)
小题:
本题是分析综合和探究结合的题目,考查“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一)文学类阅读
异数
那天,她和我安静地躺在床上聊天。
她说,我是一个异数。
我说,我也是。
不是吗?在小时候,她总是和别人玩不到一块,一个人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她学习不好,她沉默寡言,她没有漂亮的新裙子,她因为长得难看,大合唱时独自坐在班级凳子上,她孤单地看同学们上台,那时,她说,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看三毛写文章,看到她写到孤单时让人心惊。
没有玩伴,自己把自己关起来,被老师画过黑眼圈之后就成为了异数,自闭症,很多年不出门……现在读起来,内心悲哀,遍野幽咽。所有孤单的人,都曾经是异数,与主流、与大多数,格格不入。
但这造就深度与光芒。
总是会想起卡夫卡。
一个人,孤单的与社会隔绝,与世人隔绝。我们感觉到他的异数之美,整个人仿佛被时间架着,往前奔,留下一路刀削斧刻的印迹——卡夫卡的文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孤单与寂寞。
偏偏是那种不敢深看的光一层层降临了。
我记得上大学时,我一个人穿过正午的阳光,穿过安静的走廊,一直走到楼顶。
楼顶上有许多晾晒的被子,我站在被子中间,突然会泪流满面。
那些眼泪,不是为了爱情,不是为所失,是为什么呢?为时间的流逝吗?时间,它真是个坏东西,它主宰我的内心成为了异数,让我拿起一支笔,在陈年绣线的时间被面上,绣着这无法说出的孤寂。
哦,请原谅我喜欢这孤寂。
就让我当一个异数吧——不是均码状态,我不曲意逢迎,我不媚颜取悦,“没理由跟过来的水莲,只为我一个人,发出暗香。”读到这样的句子,我的泪水总是会在内心里涌动。
哥白尼被杀死的时候,还在坚持着自己。他妖言惑众吗?认定太阳是核心,地球围着它转——这几百年之后连小孩子都知道的真理,却以最恐怖的异数被灭亡,哥白尼一定嘲笑过人类的无知,可是,无知却是主流,是大多数,是盲从!
不,我绝不盲从。绝不!
当异数多好。是自己的,是少数的,看似柔弱,实则决绝!
纯粹,偏执,不会和世界打成一片,不会其乐融融,异数,要的就是一个与众不同,就是一个过分!是的,过分!
不,不妥协,决不妥协!甚至连安宁也放弃了——我要安宁干什么?动荡,从来给文字最新鲜的力量,内心越是动荡,越是呈现出一种异数的光芒。
程乃珊曾提过张爱玲,她的婆婆与张爱玲曾是同学,就读于上海那家贵族学校,提起张爱玲,她婆婆说,“并不起眼,不和人来往,不说话,人缘不好,总是独来独往……”她即使成名了,亦不和人来玩,一生的朋友,只一个叫炎樱的黑胖女孩子,两个人是看一眼就天地洞开的那种,甚至她的婚姻,也只有炎樱在场,看到她写下:愿岁月静好。
其实,最映衬内心的光辉一定是纯粹的。
在她发给我的短信中,有一句让我眼泪泛滥——“经过复杂艰难世事考验的纯真才更珍贵,打铁的人叫淬火。而世间,这叫异数的历经磨难。”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雪域圣王,端坐在布达拉宫受万众敬仰,然而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的却是五彩斑斓、如影随形的缠绵,是情、是爱显现在了这枚通体透明的琉璃珠上。
他是异数,写下如此动人情诗一首首,在我们念着“曾虑多情损梵行,人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时,却并不知,为这情意缠绵的诗他所付出的代价,在25岁那年金睛路途中被害,从此,彻底走到自己孤单的路上。
在爱情上,爱德华八世也是异数——谁肯为爱情放弃王位?李隆基长生殿如此爱杨玉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为了李家江山大业,还是在马嵬坡前,赐了一条白绫给缠绵深爱的女子。但是爱德华八世,却真的收山而去,从此远离大英帝国,在法国终老,与她日日相伴。这个异数,成为爱情中的经典。
坚定地成为一个异数吧——对于一个文字的灵魂而言,没有比成为一个异数更必要的事情了。“宁肯媚晚凉,清风匝地随。”这随时随地的悲戚和惆怅,对于文字而言,就是绸缎上最浓烈的花朵,散发出的幽香呀,是那一朵没理由跟过来的莲吗?
(摘自2010年《散文百家》第9期)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写了哪些类型的异数?请分点简要说明(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叙写了“六世达赖”之事,请分析这些叙写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作者在结尾处表示,自己要“坚定地成为一个异数”,你赞成他的这种选择与人生态度吗?请表明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与社会隔绝、与主流格格不入的孤独异数(如三毛、卡夫卡);坚持自我、绝不盲从的偏执的异数(如哥白尼);愿意享受孤寂,并将其化为情感强烈的文字记录的异数(如作者);为爱情甘愿放弃自我、牺牲自我的异数(如六世达赖、爱德华八世)。(每点1分)
小题1:六世达赖本应是一个端坐圣坛、让人敬仰的“神”,但为了爱情,彻底放弃了这一切。这与李隆基为了天下放弃爱情形成鲜明对比(2分),又与爱德华八世这一爱情异数相映衬(2分),深化了文章的中心(1分)。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的漫画生涯
华君武
我开始学漫画是在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1928年。我画了一群学生在打防疫针。学生很调皮,虽然打针是有点疼,但是却故意装出很疼的样子来。于是我就画学生打针时装出的鬼脸。没想到这幅画居然被我们学校的校刊编辑看中了,于是就刊登在校刊上面了。这是我刊登在刊物上的第一张漫画。
后来我更加喜欢漫画了。那时漫画界风行一种用漫画表现古诗词的画法,我学到一首题目叫《江南》的汉乐府诗,里面的第一句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我就把它画了出来。画中有一个人正在采莲,我在圆圆的荷叶当中画了个十字像个“田”字。这幅画被浙江日报刊登出来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我居然还领到了一块钱的稿费。去领稿费的时候,他们还让我贴三分钱的印花税票,这把我给难住了,我当时连三分钱都没有。人家没好气的说了一句:“连三分钱都没有!”这幅画就是我的第一张刊登在正式报纸上的漫画,时间大概是在1930年左右。从此以后我就开始拼命地画漫画。
那时的上海有我们漫画界的老前辈:丰子恺、鲁少飞、张光宇、叶浅予等老师,其实当时他们的年龄也不算太大。丰子恺先生当时也不过40来岁。我20岁左右,当然他是我的前辈。他们画的画比我画的画不知要好多少倍。在画漫画方面,我只是一个刚刚进门的“小伙计”。我那时也不知道有什么 “创造性”不“创造性”的,总觉得赶不上他们。因此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我在我的漫画里面画很多的人。因为他们漫画里面的人都不多,一张画里就几个人。像丰先生的画,就三两个人或一个人。我一幅画里可以画几百人。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创造性”的问题,就是想:我要出名。因为老先生们比我画得好,我比不上他们,只好用这种办法来和他们比。当时我的画虽然画得比较糟糕,但是人家知道,有个画大场面漫画的华君武。
我为什么来强调这个事情呢?就是现在我们画漫画的青年人,不想“创造性”的问题。我认为,别人没有画过的东西,你来画,这叫创作。假如你总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那么就一辈子也没有你自己的东西,原因就在于你没有创造性。比方说齐白石,他是有创造性的大画家。我们进城的时候就听说北京有“东城齐白石”、“南城齐白石”、“西城齐白石”,他们都是齐白石的学生,画来画去都像齐白石,谁也没有超过他。这就因为他们没有创造性的结果。漫画也是这样,你要跟着谁画,永远跟在他后头,那何必称为“创作”呢?叫“跟作”就行了。目前我们的作品里叫“跟作”的漫画太多了。现在有个新的说法叫“撞车”,就是说你的作品跟人家的作品雷同了。我觉得搞漫画创作就要真的进行创作,要有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同的东西。尽管我20几岁在上海时,对于艺术创作方面的东西了解不多,但还是想出画大场面漫画这么一个办法来,好和别人的画区别开。这恐怕算是“瞎猫碰着死耗子”吧。
最后我想讲漫画创作上的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漫画要变形、要夸张,把人画得越夸张、越丑,好像就越好,其实不是这样。过去有人把人画得很丑,所以有些女同志就不喜欢让人家给她画漫画像,我们有个漫画家就画了一位女电影明星的漫画像。这位女明星就不干了,弄得这位漫画家很狼狈。有次我看见郎平的漫画像。郎平也不难看,就是牙齿稍长一点,可是这位漫画作者就把她的牙齿画得更长了一些,就很难看。我画漫画不是夸张一个人的丑,而是夸张他有趣的东西。画漫画并不都是专门把人弄丑的。漫画像不能过于变形和丑化,如果过于丑化,那么被画的人就不容易接受。
(选自华君武《我的漫画生涯》演讲稿。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君武根据汉乐府诗《江南》画了一幅漫画,被他所在学校的校刊编辑看中,这是他的漫画第一次刊登在正式报纸上。
B.华君武年轻时想超越漫画界的老前辈,就想了一个办法,在他的漫画里面画很多的人,这是因为他意识到画漫画要有“创造性”。
C.“东城齐白石”“南城齐白石”“西城齐白石”,都是齐白石的学生,但他们谁也没有超过齐白石,这就因为他们“跟作”齐白石,没有创造性的结果。
D.漫画要变形、要夸张,把人画得越夸张、越丑,就越好,华君武也遵循了漫画创作的这一规律,画漫画时夸张一个人有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