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9:27:35 【

1、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沛公居山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设宴请客的主人;B项,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D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点评:古今异义的辨别,要根据其所在句子的意义来辨析,同时结合语境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史上能朴素地歌咏人生安稳的作品很少,?,但好的作品常常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许多作品,?。就是失败在不懂得把握好这底子。
①大多数的作品强调人生?②倒是强调人生飞扬的作品很多
③有了这底子,飞扬不会是浮沫?④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
⑤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⑥只予人以启示,不能予人以兴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②与上文“句式”统一,④与⑤ “逻辑”统一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秋日午后,阳光倾泻,退休的王教授在人民公园的菊花前作画,无数的行人被美妙的图画所吸引,驻足其旁,侧目欣赏。
B.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不止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最具有意义的国际盛会,还是成都推进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C.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国情复杂,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的意识。
D.她的作品类型多样、题材丰富,但是现在由于过度追求利益,居然出现了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让人不忍卒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如履薄冰”:如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A项属于望文生义。“侧目”意为斜着眼睛看,表示愤恨;用在此句中不和语境。B项中“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如“大笑不止”;二是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如“不止这三个学校”。这里该用“不只”, 不但,不仅,表示递进关系;D项不合语境。“不忍卒读”意为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吊,抚慰)(《祭十二郎文》)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宁,宁肯)(《滕王阁序》)
③飨德怀恩,词不悉心(飨,同“享”)(《柳毅传》)
B.①灌水之阳有溪焉(阳,水的北面)(《愚溪诗序》)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逍遥游》)
③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每,同“们” ) (《窦娥冤》)
C.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免去)(《陈情表》)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视,视力)(《祭十二郎文》)
③然睹促织,隐中胸怀(中,合乎)(《促织》)
D.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同“智”)(《逍遥游》)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受)?(《赤壁赋》)
③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戚,忧伤)?(《祭十二郎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②宁,哪;B②之,动词,到;C①除,授予官职)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于1938年10月8日?在四川农村,15岁时到成都上中学。
②我向妈妈?了哥哥的意见,妈妈表示赞同。
③他心中暗喜,这是一个?的好机会,一定要抓住。
A.出生传达初出茅庐
B.出生转达初露头角
C.出身转达初出茅庐
D.出身传达初露头角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①“出身”是指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或个人早期的经历,如“他出身于地主家庭”,“他是学生出身”。“出?生”是指胎儿从母体分离出来,本句是指“他”诞生在四川农?村,该用“出生”。②“传达”多用于上对下或正式场合,“转达”不受此限制。本句中的人物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儿子对母亲说话也谈不上什么“正式场合”,故本句该用“转达”。③“初出茅庐”一般修饰人,“初露头角”既可修饰人,也可修饰场合、机会等,据此本句该用“初露头角”。)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