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辨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的与地方的不再是作为文化的两极而存在,而是作为并联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原则而存在。这些过程不仅仅包括跨边界的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将内在于民族国家社会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加以转化。这就是我所界定的“世界化”。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辨证的过程
B.世界化意味着内在的全球化,意味着发自民族国家社会内部的全球化
C.“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的和地方的文化是相互关联的
D.世界化包括跨边界的联系和民族国家内部的联系
2、阅读题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老井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摩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选自《散文》2010年第4期)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中心。作者以实的篱笆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用虚的篱笆向自己和读者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B.第①段至第⑦段,分三个层次,写了三种篱笆,每一种篱笆各有侧重,体现了作者精心的构思和清晰的思路。
C.文章由实到虚,讴歌了乡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品德和无浊、假、恶的纷扰的人生的向往。
D.这篇散文,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田园诗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但清寂的篱笆,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
2.第⑩段写三种“墙”运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仔细体会文章第⑩段结尾画横线的一句话,回答下面问题。
(1)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形式上写的是乡村优美的景色,实际上是一首乡民优秀品质的赞美诗。你的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宴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 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她们,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很难答。? (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有删改)
文中画线的语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青涩的苹果
①我的亲爹在逃荒东北的路上饿死了,娘改嫁给一个姓王的“跑腿儿”,我也跟着到了王家。当别人说三道四,尤其是后奶唠叨白养活个外姓人时,后爹的脸会变得铁青,我和娘大气不敢喘。
②我10岁那年,有一天,在县城钢铁厂上班的三叔回村,我在村口看到他拎个提包直奔后奶家。我猜想,提包里一定有不少好吃的。如果他手里没有那个提包,我也许会上前喊他一声叔叔,但我担心落个馋嘴坏孩子的名声,没有那么做,远远地躲在了一棵大杨树后面,等他身影远了,我爬上树撅了一些枯树枝跑回家。
③刚进家门,瞧见后奶手里拿着两个小苹果在和娘嘀咕着啥,见我进屋,后奶迅速地把苹果塞进娘的围裙兜里。我假装没看见,走到水缸边“咕咚咕咚”喝了半瓢凉水。后奶看了我一眼,若无其事地往外支我:“大小伙子了,就捡那么点柴,还不再去多捡点。”娘也随着说:“还不听奶的话快去。”我抹了一下嘴边的水珠,转身走了。其实我没走远,而是藏在门后偷听。
④“他三叔回来,拿了几个小苹果,二叔那边还有一帮孩子呢,给你们两个。”这是后奶的声音。我心里想:“真偏心眼儿。我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们都是后爹亲生的,显然两个苹果没有我的份儿。”
⑤“大的不用给,两个小的也不能一次给他们。”这是娘的声音。
⑥我从门缝看到娘把一个苹果用菜刀切成两半,和后奶进屋哄弟弟妹妹去了。苹果的丝丝香甜气息钻进我的鼻孔,我的心太寒冷。
⑦天黑下来,全家人关灯上炕睡觉,我在隔壁的小北屋听着南炕的动静。弟弟妹妹吵闹着还要吃苹果。“好东西一下子吃了会死。”娘生气地下炕走到外屋,切苹果的声音使我咽了一大口口水。我好奇怪,娘的脚步声怎么离我越来越近,很快就来到我的炕沿边,我仰脸一看,没等看清娘的脸,一长条苹果塞进我的嘴里。这条苹果是苹果的中间部分,因为苹果的小尾巴还在上面。我眼睛一热,喉咙发紧。我不忍心马上嚼碎嘴里的苹果,含在嘴里吮吸着它的汁液,好让幸福的母爱久留一会儿。
⑧苹果堵住了弟弟妹妹的小嘴,他们也不闹了,后爹叹了一声:“没给老大留一块?”娘回应:“他睡了。”后爹咳嗽着下地,这是他到外屋马桶撒尿的前奏。我把头缩进被窝,赶紧把嘴里的苹果嚼碎吞下,以防止后爹看到我,拆穿娘的谎话。果然,后爹的脚步声离我越来越近,我紧闭双眼,还发出睡熟的呼噜声。
⑨突然,一只粗糙的大手往我怀里塞进一个圆圆的苹果。后爹离开后,我把苹果贴在胸口怎么也睡不着。
⑩第二天,我凑到娘跟前,炫耀着拿出那个苹果:“这是爹昨晚给我的,娘,你咬一大口!”娘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娘的嘴角颤抖着,眼泪像雨滴一样滴落在我的脸上。(摘自《天池小小说》)
1.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苹果的丝丝香甜气息钻进我的鼻孔,我的心太寒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娘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娘的嘴角颤抖着,眼泪像雨滴一样滴落在我的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第①段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后爹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涩的苹果”的寓意是什么?它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列对整首词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奇特的想象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2.词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