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8 19:42:35 【

1、单选题  下列对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鸡豚狗彘之——畜:饲养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现
C.关市之征——去:除去
D.其如是,孰能之——御:抵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首难:发难,起义
B.自功伐矜:夸耀
C.奋其私智而不古师:学习
D.天亡我,非用兵之也罪:罪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位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燕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欲力征经营天下则思正身黜恶
C.五年卒亡为惑也,终不解矣
D.岂不谬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
小题3: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然羽非有尺寸
B.放逐义帝而自立
C.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D.尚不觉寐而不自责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项王自度不能脱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罪,过错的意思
小题1:A.均为连词,译为“虽然”。B.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介词,译为“凭借”;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动词,译为“行”。C.五年卒亡其国:代词,作定语,译为“他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译为“那些”。D.岂不谬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小题1:A.尺寸,在文中是数量极少的意思,现在是长度或分寸的意思。B.放逐义帝而自立,在文中是自立为王的意思;现在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生活。C.经营,在文中是管理的意思,现在是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小题1:C为宾语前置。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背:背离。指放弃),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矜:自负,自夸。伐: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谓:以为),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营:谋划,治理),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亡:使……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乃:副词,竟然。引: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董丞相于汴州
是年,吾戎徐州?
B.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
莫如西归,将成家而汝?
C.以地事秦,抱薪救火
其势弱于秦,而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不省所怙,惟兄嫂
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重建屯溪桥记
朱彝尊
  浙江之源,是名率水,由武溪东北,流合渔亭、榔木二水,经齐云之麓,夹溪入焉;东过珠里,越隆阜至屯溪。其西南五城之水,注月潭,度闵口,纳高枧之流达黎阳。黎阳者,南朝之废县治也。东北之屯溪,汇于率口。或日孙吴时毛甘屯兵万户于是,故溪以屯名。或日程忠壮王灵洗之所保也,故其子姓多率口居
  盖自率水东至于浙,为濑四十有七,滩三百有六十,浚流惊急,至屯溪而平。土人乃筑石为桥,以通行道。创始于明嘉靖十五年,历百有余岁,民安其利。康熙丙辰桥圮,率口程翁子谦出私钱独任之,先后费钱六百七十万。阅二年,桥成。又十七年,再圮。翁曰:“桥之不固,是吾过也。”遂以丁丑之秋,复事兴建,仍独任之,桥未成而翁殁。其子户部广西清吏司员外郎岳,继翁志,匠石之费几倍。工既竣,乃介珠里陈君昶青,乞予为志。
  若新安江水,其清见底,可洄可游。然溪流既广,梁非石不久。兰舟竹筏,齐出其下,陆则车徒之声互,茶纲纸户交于五达之衢。易之以木则易坏。易坏,则行者病。岁事更作,则居者劳。城郭、沟池、树渠之固,将失其险。然后知翁济人之功,经画之计为远且周也。今朝野之士,往往守杨氏为我之学,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事辄相诿,其于处世之术则工矣。任重之谓何?使居其乡者,皆克如翁之用心,不私其财,恒以济人为念,推而邦国天下,何利之不可兴。而害之不可去?昔之人所以贵,夫任天下之重者,盖由是矣。翁以子岳贵,封朝议大夫、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尝捐金,置府县儒学田,葺明伦堂,筑率口上流沿溪石堤,建宗祠,修族谱,乐善不倦,其为德邻里,匪止两建石桥而已。(节选自《屯溪市志》,略有删节)
  【注释】①屯溪桥:又名“镇海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率水、横江交汇处,跨立在横江口上,东西贯穿老街与黎阳,旧时为进出屯溪的门户。②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濑四十七——有:通假字,通“又”
B.二年,桥成——阅:经过,经历
C.桥之不固,是吾也——过:过失,过错
D.皆如翁之用心——克:克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西南五城水——巫医乐师百工
B.土人筑石为桥——今其智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C.易之木则易坏——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其于处世之术工矣——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一段是关于新安江源头考辨的论述及记录“屯溪”由来的几种可能。
B.选文第二段记述了程子谦父子两代人修葺屯溪桥——镇海桥的艰难经历。
C.选文煞尾一段不但记录了程氏的善举,还由此引发了一通关于经世为人的宏论。
D.程子谦父子都是“乐善不倦”“为德邻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日程忠壮王灵洗之所保也,故其子姓多率口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以丁丑之秋,复事兴建,仍独任之,桥未成而翁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恒以济人为念,推而邦国天下,何利之不可兴,而害之不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A
4.(1)有人说这里是“忠壮王”程灵洗所保护的,所以他的子孙大多在率口居住。
  (2)于是在丁丑年秋天,再次做兴建屯溪桥的事情,仍然独自承担修桥的重任,桥没有修建完工而程公因患病去世了。
  (3)常常把救助别人作为自己的思想,推而广之,拯救天下,安定国家,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兴办的,有什么祸害不能够去除?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徐有功传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令。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迄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①,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以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选自欧阳修《新唐书·徐有功传》)
注:①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光宅元年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后为武后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被部下杀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迄代不辱一人迄:到……(时候)
B.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置:设置
C.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籍:查抄
D.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按:按照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律,谋反者斩?②析言破律者杀
③不可以私害公?④后以此重之
A.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时,株连钩捕,朝廷上下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职之前就已经死去,他家还是受到牵连。圣旨已下,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办事。有类似情况的“数十百姓”也因他这次说情而得以赦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辩冤不成,反遭周兴弹劾致最终被免官。待重新起用后,又遭同僚皇甫文备诬陷。但在皇甫文备被捕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救出了他。
D.徐有功断案,总是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因而深受武后器重。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按,应释为“查究”)
小题2:D(①②句中的“律”应分别理解为按照法律、法律;③④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意为“因为”)
小题3:B(韩纪孝应在顾仲琰欲抄其家之前死去)
参考译文:
徐有功名叫弘敏,因为避孝敬皇帝李弘的名讳,用字代替名,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他被举荐为“明经”,累次候缺才补上了蒲州司法参军的官缺,袭封为东莞县令。他治理政务有仁爱之心,不忍用杖责来处罚人,民众敬服他的恩德,都互相约定说:“如果有谁犯了法,受到徐有功杖责,我们一定痛斥这个人。”徐有功一直到任期结束也没有处罚过一个人,累官升迁至司刑丞。当时武则天僭位称帝,担心唐朝的大臣谋害自己,于是设置了总监牧院等许多监狱,捉来将相,让他们互相攀咬,牵连抓捕。朝廷和地方都震惊恐慌,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惟独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则天的尊严,与其争论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却争辩得更加厉害。
有一个叫韩纪孝的人,接受了徐敬业的官职,在追究他的罪责之前已经死去了,推事官派遣顾仲琰去抄他的家,诏书已经下达,认为可行。徐有功进谏说:“按照刑律,谋反的人应该斩首。他自己已经死了,就没有什么斩首之法可以对待他了;没有了斩首之法,就不能按照斩首之法来实行与此相联系的法令。有牵连的人死了,那么,因此而产生的罪行也就可以免去了。”诏令采纳了徐有功的意见,凡属这类情况也都被赦免,因此获得宽恕的有几十、上百个家族。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人诬陷,徐有功为他们力争也没有成功。刑部侍郎周兴弹劾徐有功说:“按照汉代的法律,依附下属蒙蔽主上要斩首,当面欺君的也要斩首。在古代,陈述言辞触犯刑法的要杀头。徐有功有意为反囚开脱,他的罪行应该杀头,请查究治他的罪。”武后没有答应,但徐有功还是因此被免去了职务。
他被起用任命为司法郎中,又转任司刑少卿。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放纵逆党。过了许久,皇甫文备因犯事被下到监狱里,徐有功救出了他。有人说:“皇甫文备曾陷您于死地,现在您却救活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回答说:“你们所说的是私人恩怨,我所遵守的是国家法律,不可因私人恩怨而损害公家法律。”
徐有功曾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理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附圣旨诡辩言辞,来求得暂时的解脱。”所以在他审理案件时,总是坚持平等公正,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件。他先后三次被判杀头,将要处死时,泰然自若毫不畏惧;被赦免时也不惊喜,武后因此很器重他。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