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9:42:57 【

1、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题1:“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1分)
小题2:子路认为荷蓧丈人“洁其身”的行为是“乱大伦”,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小题1:因为儒家思想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来推行道义,荷蓧丈人有才能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扰乱了“君臣之义”这一伦理关系,所以认为他“乱大伦”。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可知“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小题2:从“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可知子路认为荷蓧丈人“洁其身”的行为是“乱大伦”。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7分)
道中寒食
陈与义①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 ①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小题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结合诗意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1分)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心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2分)(其中总述2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小题2:①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②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③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1分。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答题时要先概括出诗人的总体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
小题2: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确诗句的意思;然后再分析有没有技巧,有的话指出表达效果和情感。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小题1: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4分)
答:?
小题2:词的下片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 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1分)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1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2分)
小题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1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1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首词描写是的西湖胜景,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直接点明主题,是全词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了赞美之情。上片景象写到了绿水和芳草长堤,还有动听的笙歌,显示出清新明丽的春景特点。
小题2:
下片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概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使之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1 )从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画眉在花丛和高高低低的紫树中自由飞翔和啼叫歌唱,
而不幸被关进金笼,失去了宝贵的自由,表达了官场生活束缚人性的苦闷和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托物言志;诗人借画眉鸟前后不同命运的形象描写,以画眉自况,使作者表达的感情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