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9:42:5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3—15题。(8分)
山?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本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13.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一首五言律诗是《?》。(1分)
1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B.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
C.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结构严谨,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D.作者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本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

15.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请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以景结情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13.(1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写“州”也可)
14.(3分)C(“语言清新明快”不准确)
15.(4分)结句以景结情,诗人用眼前漫山的黄叶飘飞这一深秋萧瑟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自己飘零旅况、久客思归的悲寂心情,确实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内容1分,情感2分,语言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①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②马鸣。
[注]①蓬:一种遇风便脱离根部拔地起飞的草。②班:分离。
⑴(任选一题作答,2分;两小题都答,不得分)
①“转蓬”、“孤蓬”皆为古诗中用来象征游子的语汇,本诗选用了后者,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②“萧萧马鸣”本是《诗经?车攻》中的诗句,“萧萧”指马的长鸣声。李白在化用此句时添一“班”字则翻出了新意,请结合作品谈谈新意所在。
⑵“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联,是传诵既久的佳句,请结合全诗谈谈此二句在抒发情感方面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⑴①“转蓬”、“孤蓬”均表现了游子的飘泊无依,而“孤蓬”重在强调分离后的孤独,这便寓有对友人远走他乡的关切之情。诗人用“孤蓬”一词,将分离时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得更加真切、深挚。②“班马”即行将分离的马,“萧萧班马鸣”意为一对即将分别的马儿发出眷恋的嘶鸣。诗人添一“班”字,寄情于物,巧妙地点出与友人的离别之意,颇有推陈出新的效果。⑵ (示例一)此二句用眼前的实景营造了一幅送别图:浮云飘舞,红日斜照,山水分外秀丽,在这样美好的景致中,友人却将远行,令人顿生眷恋之情。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离别的情意表达得颇为浓郁、深沉。
(示例二)此二句将行踪不定的游子比作飘乎不定的浮云,将友人之间的别离比作日薄西山,化实景为抽象的感情,生动形象地表达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


本题解析:⑴本题2分,第一小题重在分析“孤蓬”的表意侧重和对全诗意境产生的作用两个方面,一点1分,若只答“用语精练传神”等标签语,不得分;第二小题重在分析“班”字所造成的“物我交融”,由此才与诗意产生勾连,若只答“‘班’字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深情”等简略语,不得分;答案表述意思对即可。]
⑵本题4分,可从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两条途径中任选其一作答,在结合全诗基调的前提下,以对诗句的分析为赋分重点,若只答“此二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别之情”只能得1分;答案表述意思对即可;若考生选择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能结合全诗且言之成理便可赋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品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
D.姚鼐是明末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桐城派散文的内容大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风格“清真雅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李白的这两首怀古之作,从体裁上看,都是_________诗,都抒发了_________的感慨。
(2)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相近,但在今昔的对比上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七绝;人事多变、盛衰无常。
(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遗址的荒凉,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苏台览古》则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暗示昔日的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比照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惜 花
(唐 ) 于鹄
夜来花欲尽,始惜两三枝。
早起寻稀处,闲眠记落时。
蕊焦蜂自散,蒂折蝶还移。
攀著殷勤别,明年更有期。
小题1:全诗的诗眼是“惜”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本诗的三四联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诗人看到花儿快凋零了,起了怜惜之心,(1分)早起闲眠(时时刻刻)都记挂着花儿,(1分)花儿凋零了,还约定明年再见。(1分)
小题2:
最主要的手法是对比(反衬、衬托)(1分);以看到花儿快要凋谢就离开的蜂蝶(1分)对比(反衬、衬托)跟花儿依依不舍相约再见的诗人(1分),表达诗人对花儿的爱惜(怜惜)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为炼字题,该题型的答题一般思路如下:①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②结合该字所在诗句分析所表现的人(物、景)的特点;③意境、氛围、作者情感。诗眼,往往能统领全诗,体现作品主题,所以要结合全诗的主题作答。“惜”表现心理和情感的词语,所以此题更侧重分析作者情感。
小题2:此题考查表达技巧(常见的有比喻、比拟、衬托、对比、动静、情景交融),注意题意“最主要的手法”,不是局限于一字的手法(比喻、拟人、借代),更重要的是涉及这两联的手法(景与情、对比衬托)。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