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2019-06-28 19:45:4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途经秦始皇墓     (唐)许浑
龙蟠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帝。
【小题1】这首诗中“势入浮云亦是崩”熔铸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请结合诗歌一、二句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秦始皇墓龙盘虎踞,直入云霄,仿佛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1分),但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1分),极富讽刺性(1分)。
【小题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1分)。同样的青山秋草,路人只向汉文帝墓前参拜(1分)。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读懂诗句意思。“龙蟠虎踞树层层”讲的是秦始皇的坟墓龙盘虎踞,树木层层,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意思是说,尽管秦始皇生前的声势直入云霄,但到头来“亦是崩”, 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强烈的反差对比极富讽刺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须结合第一联分析。第一联写的是秦始皇墓,第二联“一种”(意为“同样”)一转,写出同是埋葬在“青山秋草”中的汉文帝墓,却赢得了了路人的参拜。这显然是用了对比的方法,以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秦始皇的讽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小题1:这首词上下两阕所写内容有什么明显不同?(5分)
小题2:有人说“做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阙侧重叙事和描写,写采药、饮酒以及眼前所见暮山千叠之景,听得渔舟唱晚,声声在耳,下阙萌生醉弄扁舟的兴致,无所顾忌更不怕连天波浪,最后两句以心理活动为主,侧重抒情。
小题2:前文以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要明白词的一般特点,上阕一般写景,下却一般抒情,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雨霖铃》等,但是回答是要结合原词去作答,写了哪些景(概括)抒发的什么情(结合作者的特点)。
点评: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诗词曲等文学常识有一定的了解。
小题2:做好此题应该知道前文之境是什么样的(自由,无拘无束),然后在分析“做个闲人样”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反语,含愤恨之情),结合注释和作者的诗作风格(《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思想内容)作答
点评:做好此类题应该学会知人论世,要结合诗词注释来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浪 淘 沙 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题:词中三处运用对比,联系作者经历,分别说明对比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梦境与现实对比:表现对昔日“贪欢”的怀念和今天囚居的愁怨;
(2)“别”易见“难”的对比:表现破国被囚转眼之间,而故土故人消逝的无限悲哀;
(3)天上与人间的对比:表现由帝王沦为囚徒的厄运不可逆转的惨痛。


本题解析:题目非常具体,有如下信息:三处对比,内容,情感。围绕此答题即可。结合中学课本中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可知,李煜的这首词将眼前实景与联想到的往事(虚境)对比起来,体现国破被囚的悲哀。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5分)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小题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是近体诗中的       ? 诗中主要意象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这首诗突出了意象的哪些特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绝句    梅花
【小题2】特征:耐寒、清高、报春  感情: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本题解析:
【小题1】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本诗根据内容中的“身”、“尘”、“春”可以判断是绝句;根据“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及“散作乾坤万里春。”可以判断是梅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诗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意对即可);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与桃李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9分)
白帝1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2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1. 此诗歌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其时,安史之乱结束已三年,唐王朝盛世难再。诗人此间流寓夔州,还作过《秋兴》等诗。
2. 诛求:勒索,敲诈。
小题1: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民歌的复沓句法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见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
B.颔联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上下相对,形象凝炼而集中。
C.颈联写归马在原野里悠闲吃草,人们在家中悠闲度日的恬静场景,传达出诗人的无穷感喟,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D.尾联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现实。“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小题2: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描述了“安史之乱”后底层百姓怎样的生活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归来的战马悠闲地出现在原野上,然而征人未归,村庄十室九空,战乱后田野乡村荒芜凋敝。或者说秋收时节,那些可怜的寡妇被横征暴敛压榨得一无所有,村村户户到处都是哀痛的哭声。(3分)诗人怀着极大的忧思和同情描写了战乱结束后百姓的凄惨生活,悲愤之情溢满字里行间。(3分)


本题解析:(颈联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了鲜明对照。)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