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季节的开始 |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第一段描写了村庄美好迷人的暮春景色以及村庄里的人们为迎接游客的到来而做的热情周密的准备(2分),与后文木牌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突出了种族歧视思想的丑陋、邪恶。(2分)
小题3:①“季节的开始”既表明一个自然季节的开始(1分),又暗示出希特勒上台后一个迫害犹太人的季节即将开始(1分)。
②基督头像上方钉着的牌子表明了基督的身份:犹太人之王。而木牌上所写的内容却是对犹太人的歧视,并且暗示着残害。(1分)基督是“很受爱戴的”,但却正是这些爱戴基督的人把木牌竖立在基督像的旁边。(1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1分),表露出作者鲜明的感情:对德国法西斯的种族歧视的强烈憎恶。(1分)
小题4:这篇小说行文结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设置悬念,步步强化,最后从工人的眼里挑明牌子的内容,使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豁然开朗。(2分)开头描绘阿尔卑斯山的暮春美景及人们的周到准备,于是小说设下悬念:既然一切就绪,工人们为什么又扛来木牌?(1分)随即,小说描述工人们寻找合适地点,悬念加强:木牌上写着什么?(1分)接着写各样的人对木牌内容的反应,进一步强化悬念:木牌的内容到底是什么。(1分)接着作者又写“连垂死的基督也好像正在用最后的气力尽量想要弄清楚牌子的内容”把悬念推至顶峰。(1分)最后从准备离开的工人的眼里挑明牌子的内容,使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豁然开朗:法西斯分子对犹太人的公然蔑视,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对犹太人的迫害。(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木牌也有标示作用;本篇小说的讽刺方式属于矛盾式。如:木牌所立地点正在基督像的右侧,而基督却是“犹太人之王”,“他一向是被村里人看作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
点评:解答此题时,要将题中的选肢的表述的意思,在原文中的相关地方找到,并透彻理解原文中的具体文意。对此,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并留心在原文中这些文意的表达方式和一些关键的词语,以便与选择肢相比对,从而选出答案。
小题2:试题分析:从内容和结构这两个维度来考虑和回答问题。内容上,第一段描写了村庄美好迷人的暮春景色以及村庄里的人们为迎接游客的到来而做的热情周密的准备,在结构上,与后文木牌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点评:对于作用类这类题目的解答,主要是从内容和结构上这两个维度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但是,学生往往最易犯的毛病是简单生硬地硬套一些术语。要克服这样的毛病,就要学会对所考的这一段内容的分析,明白该文字主要写了哪几层意思,分析它与上下文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这样的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完美的答案。
小题3:试题分析: 首先去解读这两个句子的表层意思:“季节的开始”就是表明一个自然季节的开始;“人们发觉,这一行字与他同样有关系,而他一向是被村里的人看作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 :基督头像上方钉着的牌子表明了基督的身份:犹太人之王。而木牌上所写的内容却是对犹太人的歧视,并且暗示着残害。基督是“很受爱戴的”。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解读句子的深层意义:标题又暗示出希特勒上台后一个迫害犹太人的季节即将开始。而画线句子,又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表露出作者鲜明的感情:对德国法西斯的种族歧视的强烈憎恶。
点评:不论是文章标题的含义的理解,还是文章中某一句子的理解,都应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上,那就是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表层意思把握比较容易理解,深层把握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探究这篇小说行文结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首先应明确的是行文结构指哪些内容。对于小说来讲就是情节的安排,从本小说来看,开头描绘阿尔卑斯山的暮春美景及人们的周到准备。既然一切就绪,工人们为什么又扛来木牌?随即,小说描述工人们寻找合适地点,木牌上写着什么?接着写各样的人对木牌内容的反应,木牌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接着作者又写“连垂死的基督也好像正在用最后的气力尽量想要弄清楚牌子的内容”把悬念推至顶峰。可见作者行文的结构就是层层设置悬念。
点评:小说是情节因素较强的文学体裁,作者常常借助悬念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以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悬念是外来名词,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即在情节进行过程中打一个“结”,系一个“扣”,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在叙事作品中,往往通过动作细节和情态细节来展现故事情节,层层设置悬念,为高潮的到来做铺垫,这种铺垫,可以透视人物隐微心理变化,能层层深入地递进情节内涵。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大阅读
冬? 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也没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窘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驴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在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那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出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睢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了啊!”
“是的,是在作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1.(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2分)
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
(2)根据上下文,在划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2分)
“哪里!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为“冬景”,那么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4分)
3.“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奶奶,电线肿了。”试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并结合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6分)
4.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1)“超尘”本指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响。这里则指雪中观景,再无他人,自觉有些孤独与高洁。(2分)
(2)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2分)
2.总体上作者描写了(一)郊外闲冬图 (二)农村喜雪图(三)雪中对话图(4分)
3.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句运用了似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4分)
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2分)
4.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2分)
②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2分)
本题解析:1.(1)“超尘”本指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响。这里则指雪中观景,再无他人,自觉有些孤独与高洁。(2分)
(2)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2分)
2.总体上作者描写了(一)郊外闲冬图 (二)农村喜雪图(三)雪中对话图(4分)
3.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句运用了似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4分)
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2分)
4.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2分)
②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2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厝①边小记
唐捐
①夜晚坐在桌前看书,一只蜜蜂从门缝里钻进来,绕着台灯盘旋三匝之后,终于撞向灯
泡,弹落在摊开的书本上。它并不气馁,又反复冲撞,直到丧尽气力。当它一进室内,我的
阅读就被打断了,生怕它把怒气发泄到我身上,现在它昏昏沉沉地陷入书页,在文字的草丛
中微微晃动仰起的脚,显得十分温驯。我捧起书本,拉开纱门,用力把它倒出去,只见它轻
轻扬起,沉沉跌落,看来连挥翅的力气都没有了。也许稍作休息,它就能从暗黑的地上爬起,
回到蜂巢。
②它的巢穴就悬在对面人家的檐下,是用一截树干制成,脱去树皮,挖空树心,并用木
板将两头密封起来,再从侧面开洞,就可以横悬为巢。养蜂者把抓到的蜂王,关入这全新的
公寓,像磁石吸铁那样,把蜂兵蜂将吸引过来。养在檐下的蜜蜂不比野地,有采不完的花
粉。不过细数我们居家附近,倒也有不少花:金匙一样的丝瓜花,舀起淡淡的晨光;流浪的
牵牛花,吹奏淡紫色的声响;天堂鸟投向山脚的云;圣诞红摊开没有掌纹的手心……这些花
生长在厝边头尾,日夜浸润于人烟之中,蜜蜂从她们身上取材,犬概会酿出比较充满“人情
味”的蜜汁来吧。
③才在桌前恢复阅读,一只蜜蜂又飞进来,重复它的同伴刚刚做过的那些傻事。不过它
显然更斯文一些,慢慢靠近、降落,因此竞能短暂歇在灯泡上,像果蝇吮着水果一样。当然,
手脚烫得不能忍受时,照样跌下来。
④仲夏之夜,许多不速之客慕光而来,若是短命的蝼蚁,或是扑火的蛾类,都算是正常。
只有迷路的蜜蜂最令我困惑,它们像采花一样,飞向灯泡,拼命想沾点光。也许灯的粉屑在
它们神秘的工厂里也能化作奇特的蜜汁吧。
⑤蜂窝筑于檐下,出于人的设计;燕巢筑于檐下,却是不招自来的。
⑥每年一到秋天,巷子里的燕子就像夏日的蚊蚋那样繁多。它们衔泥,沾水,飞到每户
人家的门楣上筑巢,在筑好的巢穴里交配、生卵、孵化,然后忙着觅食抚育幼雏,直到来年
春天。它们一旦选定位置,就会年年来访,若是旧穴完好,就稍加修葺;若已崩毁,就在原
地重起炉灶。期间非但未付房租,还把泥沙、粪便、枯草根散落到巢下,因此并非人人都欢
迎它们。
⑦斜对面一户,多年招租未果,人迹罕至,燕巢最多。屋主嫌打扫燕粪麻烦,乃用一面
大约五尺见方的细孔铁丝网,围住二楼以上的屋檐、窗户、阳台,以求杜绝后患。黄昏时,
觅食的燕子纷纷归来,想要靠近自己巢,却被那坚韧的网隔绝在外面。这时巢中还有许多
幼雏及尚未孵化的卵,燕子们急切地冲撞,终归徒然。只能在巷子内外盘旋、嚎叫,整个巷
子变得嘈杂不安。
⑧我站在阳台上,看数十只失巢的燕子在逐渐乌暗的空中仓皇起落。它们尖锐刺耳的啼
声,一声一声散布下来,像风沙那样,淹没周遭的虫鸣与人声。但尘埃终于会落定,那啼声
由密到疏,由浓而淡。它们似乎深深疲惫、绝望了,终于渐次停歇在电线、树枝,或屋顶、
鸽楼上。这时天色是更暗更暗了,燕子的形迹如同一滴滴墨汁,洒入黑色的画布中,越来越
难分辨。它们的愤懑与哀伤,好像也这样暂时被夜空吸收了。
【注】厝(cuò):住宅,房屋。
小题1:这篇散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4分)
小题2:结合文中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概括散文中蜜蜂、燕子与它们传统形象之间的不同。
(2)作者对蜜蜂、燕子的描写角度主要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也许稍作休息,它就能从暗黑的地上爬起,回到蜂巢。
(2)它们的愤懑与哀伤,好像也这样暂时被夜空吸收了。
小题4: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7分)
(1)这篇散文是作者在深夜孤灯前与生命进行的一次对话,请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3分)
(2)这篇散文描写了几种人看待自然界生命的不同态度?你又如何看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由夜晚迷路撞灯的蜜蜂,很自然地联想起傍 晚失巢撞网的燕子,从而描绘出他们各自的生命状态。
小题2:(1)蜜蜂传统的形象是辛勤劳作、任劳任怨,文章的形象则是迷失道路、困惑而又坚定;燕子传统的形象是敏捷可爱,文中的形象则是失去巢穴、愤懑而又哀伤。
(2)描写蜜蜂,主要借助动作(视觉)描写,如“钻”、“绕”、“盘旋”、“撞向”、“弹落”等;描写燕子,在动作描写之外主要借助声音(听觉)描写,如“嚎叫”、“尖锐刺耳的啼声”、“那啼声由密道疏,由浓到淡”等。
小题3:(1)“也许”表达了作者对蜜蜂迷路撞灯的怜惜,以及对它们归回巢穴的祝愿和期待,其中也含有一丝无力救助的无奈之情。
(2)“好像”表达了对燕子悲剧命运的悲悯和无奈,以及对燕子不会放弃斗争的坚信和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燕子悲愤之情的理解和同情。
小题4:(1)这篇散文描述了蜜蜂、燕子有家难回乃至无家可归的生命状态,表现了它们对生命与家园执着追寻的精神,表达了对生命的沉默和礼赞。
(2)这篇散文描写了三种对于自然界生命的态度:蜂巢的建造者因为蜜蜂可以酿蜜而加以利用;房屋的主人因为燕子弄脏房屋而加以驱逐;文章作者因为蜜蜂、燕子与人类一样是自然中的生命而予以尊重,从它们的角度感悟到生命、生活的真谛。后一问是开放性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第一题要在分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思路,需要逐段细读,标示段意。可以通过寻找中心句、根据关键词语归纳。本文的思路就要紧扣第五小节这个过渡段来分析,前一分句承上,说的是夜晚迷路撞灯的蜜蜂的生命状态;后一分句启下,主要描写燕子在傍晚失去巢穴后的生命状态。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第二题第一问要分析“文中蜜蜂、燕子与它们传统形象之间的不同”,就先要概括出蜜蜂、燕子的传统形象:一个勤劳、奉献,一个是敏捷、可爱。然后从文中(第一、八小节)找出对它们描写的相关语句,归纳出它们的形象特征即可。
第二问要分析对两者的描写角度的不同,就需要先在文中找出集中描写的段落、句子,然后加以分析即可。蜜蜂的描写明显集中在第一小节,抓住几个动词,就知道是动作描写;燕子的描写集中在第八小节,抓住“尖锐刺耳的啼声”、“ 停歇”等关键词,可分析出有听觉、动作(视觉)描写,是视听结合。注意答题时要有理有据、点面结合。
第三题要由句中的两个词揣摩作者的情感,这不能光就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分析,而应结合文本内容,特别是第一小节中对蜜蜂“温驯”、“ 捧起书本,拉开纱门,用力把它倒出去”、“ 轻轻扬起,沉沉跌落,连挥翅的力气都没有”; 第七、八小节对燕子“巢中还有许多幼雏及尚未孵化的卵,燕子们急切地冲撞,终归徒然。”等描写的相关段落、句子去体会,就不难体会到作者对它们的情感了。
第四题是探究题,第一问要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比较容易,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作者是在深夜孤灯前与生命进行的一次对话,再结合文本内容,不难看出作者是把蜜蜂、燕子当成平等的生命来对待的。作者通过对慕光而来手脚却被烫得不能忍受,跌下来不能挥翅,迷路、有家难回的蜜蜂和被那坚韧的网隔绝在外,盘旋、嚎叫、疲惫、绝望,无家可归的燕子的描写,赞扬了它们那种执着追寻光明与家园的精神,也是对这样一种生命状态的赞美。这该就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要回答第二问的第一个问题,必须扣住题干中“几种人看待自然界生命的不同态度”的提示,从文中找出是哪几种人对蜜蜂和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生命有不同态度:养蜂者用一截树干制成蜂巢其目的是养蜂王吸引蜂兵蜂将为他酿蜜,是利用它们;屋主嫌打扫燕粪麻烦,而用细孔铁丝网来杜绝后患;而作者是将蜜蜂、燕子当成了平等的生命来看待的,同情、尊重甚至赞美它们对光明、家园的不懈追求。然后提炼归纳分点作答即可。
第二问是开放题,只要表明自己对自然界生命的看法即可,但结合文本对我们的启示,我们该认为世间万物是平等的,生命都是该尊敬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曼德拉:死后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
1990年2月11日,因为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被监禁长达27年的曼德拉与妻子温妮手挽手走出监狱大门。
后来,曼德拉曾回忆起关押自己的牢房:“它的窗子面对着院子,高度与眼睛齐平。我三步就能从牢房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当我躺下的时候.我的脚和头都能触及水泥墙。牢房的宽度大约有6英尺(1英尺约合0.3米),而墙的厚度却至少有2英尺。”狱中的生活更让他难忘: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打扫监狱、清洗马桶;早餐是“简直不是人吃的”玉米粥;隆冬时节还要在冰冷的院子里列队而坐,在看守的监视下将石头敲碎,一直干到中午,不能挪窝也不能和旁边的人说话;午餐吃完煮玉米后,还得劳动到下午4点,然后快速用冰冷的海水冲个澡;晚饭是玉米片粥,有时会有少量的胡萝卜、卷心菜,每隔一天会有一小块软骨肉;晚上,不能进行任何读书、学习活动,只能在一盏40瓦的灯下,躺在没有被褥的床上睡觉……
然而,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不仅没有打倒曼德拉,反而成就了他。狱中没有书籍,他就锻炼记忆力;他热衷于与人辩论,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不仅如此,他还认识到,监狱是南非的一个缩影,自己若要在其中生存下去,就得和各种群体和谐共处。于是,他努力寻找与其他党派囚犯的共识,他设法跟看守建立友好关系……长时间的狱中岁月,在曼德拉的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他的思想逐渐有了深度。
1994年2月12日,南非历史上首次不分种族的总统大选拉开帷幕,75岁的曼德拉参与大选。这次选举,他所属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获得新议会400个席位中的252个,曼德拉毫无悬念地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长达半个世纪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式宣告终结。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曼德拉做出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他请来当年罗本岛监狱的3名看守,向他们致敬,感谢监狱生活对自己的磨砺。他说:“尊重过去的敌人,就是尊重今天的同胞。”
曼德拉就任总统后,没有增设任何打击报复白人的法令。要知道,自1652年欧洲人入侵算起,南非的土著居民被白人奴役长远350年。从1948年开始,南非白人统治当局开始推行种族隔离制度,他们禁止不同种旅的男女结婚,禁止黑人与白人使用相同的盥洗室、候车室等设施,为黑人划出禁止居住区域,将1000余万黑人限制在12,5%的国土上……他的宽恕,让南非白人对他的恐惧一担而空。在他执政满100天时,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找不出一个愿意说他坏话的白人。
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在南非举行。白人统治时期,橄榄球是训练白人军队和警察的项目,被视为种族隔离的符号。每当南非橄榄球队“羚羊队”在国际比赛上输球,黑人就会欢庆。但这一次,曼德拉呼吁南非全国为“羚羊队”加油。决赛那天,曼德拉穿上“羚羊队”队长的6号球衣,亲赴比赛现场。南非终于第一次出现了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本国球队呐喊助威的景象,球队士气大振,最终一举夺魁。亲历了那一幕的人回忆说,正是经历了那次世界杯,曼德拉才真正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无论黑人还是白人。
1999年6月14日,年近82岁的曼德拉卸任总统。“爬上一座大山后,你会发现有更多山要攀登。”用曼德拉的这句话采形容他的退休生活再恰当不过。他创办了非营利性的纳尔逊·曼德拉基金会,致力予艾滋病防治。2000年7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防治艾滋病大会上,曼德拉说:“我们需要下定决心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再次有机会保护我们的兄弟姐妹。”2005年,曼德拉亲自组织了一场为与艾滋病斗争的南非妇女募捐的慈善音乐会,并用自己在罗本岛监狱的编号“46664”为之命名,暗示着在和艾滋病的斗争中。他要将当年不屈不挠的精神延续下去。2008年,同样的音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46664张门票的收入全部捐献给慈善组织。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因病逝世,享年95岁。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会在死后被人们记住,曼德拉是其中之一。
(摘编自《环球人物周刊》2013年第33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曼德拉当年的牢狱生活非常艰苦,不但吃住条件极为恶劣,而且还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能读书学习,没有自由。
B.当选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后,曼德拉正式宣告,在南非实行长达半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彻底结束。
C.曼德拉担任南非总统,曾让不少白人心生恐惧,但在他执政满一百天的时候,几乎所有白人对他的政绩都感到满意。
D.在南非,橄榄球曾被黑人视为白人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符号而抵制,曼德拉却将它变成了团结黑人与白人的工具。
E.曼德拉认识到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艰难和繁重,把它看成是一场战争,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用自己的行为暗示要用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艾滋病作斗争。
小题2:为什么说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成就了曼德拉?请简要分析。(6分)
?
?
小题3:曼德拉的哪些做法让他逐步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请简要分析。(6分)
?
?
小题4:曼德拉为什么是死后能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请结合材料,谈淡你的看法。(8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1:
选E得3分,选A得2分,选D得1分,选BC不得分。
小题2:
①狱中生活锻炼了曼德拉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②牢狱生活磨砺了曼德拉的意志,更坚定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③狱中对与各种群体和谐共处的认识(或:思想认识的提高;或:思想逐渐有了深度),使曼德拉当选总统后促成了南非种族和解。(每点2分,意合即可。)?
小题3:
①邀请当年狱中的看守参加自己的总统就职仪式;②就任总统后,没有增设任何打击报复白人的法令;③带领南非的白人和黑人一起为“羚羊队”加油。(每点2分,意合即可。)
小题4:
原因一: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①面对艰苦漫长的牢狱之灾,不屈不挠,坚韧不拔;②对待曾经的敌人,宽恕尊重,胸怀博大;③82岁退休后致力于艾滋病防治,仁爱执着(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原 因二:为国 家做出了巨大贡献:①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正式终结做出贡献;②消弭了南非白人和黑人之间的仇恨,实现民族和解。
(两个方面五个要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B不是“曼德拉正式宣告”的,而是 “曼德拉毫无悬念地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长达半个世纪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式宣告终结”。C原文是说“他的宽恕,让南非白人对他的恐惧一担而空。在他执政满100天时,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找不出一个愿意说他坏话的白人”。
小题2:这是一道分析概括原因类题目,本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通过全文的内容和分值来看,答出三条即可。
小题3:这也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的题目,答案点在文章的第四、五、六段,这三段分别交待了一个做法,用叙述性的语言简要概括出来即可。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