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节选)
宗白华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先谈空灵。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李方叔词《虞美人》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入著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
于是谈“充实”。
尼采说,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如音乐)。这豪情使我们体验到生命里最深的矛盾、广大的复杂的纠纷,“悲剧”是这壮阔而深邃的生活的具体表现。所以西洋文艺顶推重悲剧。
悲剧是生命充实的艺术。西洋文艺爱气象宏大、内容丰满的作品。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直到近代的雨果、巴尔扎克、斯丹达尔、托尔斯泰等,莫不启示一个悲壮而丰实的宇宙。
歌德的生活经历着人生各种境界,充实无比。杜甫的诗歌最为沉着深厚而有力,也是由于生活经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
黄子久(元代大画家)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他这样沉酣于自然中的生活,所以他的画能“沉郁变化,与造化争神奇”。六朝时宗炳曾论作画云:“万趣融其神思”,不是画家这丰富心灵的写照吗?
叶燮在《原诗》里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这是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
总上所述,可见中国文艺在空灵与充实两方都曾尽力,达到极高的成就。所以中国诗人尤爱把森然万象映射在太空的背景上,境界丰实空灵,像一座灿烂的星天!(选自《美学散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B.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这些美景都是艺术空灵化的表现。
C.尼采认为,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因为梦,我们体验到生命里最深的矛盾、广大的复杂的纠纷。
D.悲剧是生命充实的艺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直到近代的雨果、巴尔扎克、斯丹达尔、托尔斯泰等,他们的传世作品都是悲剧的。
E.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他这样沉酣于自然中的生活,所以他的画境达到了“实”。
2.下列有关“艺术的空灵与充实”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方叔词《虞美人》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这里,达到艺术空灵依靠的是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达到艺术空灵的关键是精神的淡泊。
C.陶渊明的《饮酒》诗说明,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D.司空图《诗品》中的“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与六朝宗炳论画诗句“万趣融其神思”,二者都是对艺术空灵所作的精辟而形象的解释。
3.请简述艺术空灵化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D
3.(1)外界物质条件方面: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
(2)心灵内部方面:做到精神的淡泊。
4.首先是艺术心灵能空、能舍,然后是艺术心灵能深、能实,最后是通过艺术心灵的观照,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都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地呈露于读者眼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然而,据我所知,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虽然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的冰,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日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1.下面不表示瓦尔登湖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的冰。
B.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
C.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
D.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
2.对“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瓦尔登湖,就是要把它当作衡量人的优劣高下的一个尺度。
B.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之又少。
C.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D.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
3.节选的这一段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对瓦尔登湖的歌颂,对生活态度和对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柏林墙的碎片①
刘小枫
(1)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如今这种文化变成了碎片。
(2)自从民主德国的一些公民在柏林墙东侧掘开了几个大口,让东西柏林人自由往来,柏林墙开始变成历史的废墟。在柏林墙的西侧上面,有用油料涂满的图画和语言,一些地方甚至层层重叠,不断更新创作。如今,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涌向柏林墙,用铁锤和铁砧在墙上敲下几块碎片,作为历史遗留的纪念品珍藏起来。谁知道这些带有各色油彩的碎片在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会值多少钱呢?如今,巴掌大的一块碎片售价已高达十个西德马克。此外,用小小的碎片做成的精致耳环和胸针,已在柏林墙前出售。对柏林人来说,这似乎是今年最佳的圣诞礼品。不难想见,用柏林墙的碎片做成的艺术品种类会日益繁多。
(3)然而,我在著名的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西侧,见到一篇写在大木板上的优美散文。上面的文字告诫人们:“柏林墙被掘开了,但是,这并没有伴随着胜利的欢歌,只有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难道人们一定要用种种政治意识把人类敲击成碎片?难道只是在政治领域才会有一座座柏林墙?难道这个世界上筑起的高墙要永远存在下去?
(4)令人深思的是,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却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构筑起来的。柏林墙文化是人类之耻辱的符号,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它已经变成了碎片。柏林墙的碎片亦是人类之耻辱的记忆符号,它不知与多少活生生的人的肉体和精神碎片掺合在一起。作为一种艺术品,柏林墙的碎片也许是非常独特的;而作为一种文化,这一现象绝不只具有讽刺意味,它意指的或蕴藏着的绝不是人类的欢悦,而是人类永远洗刷不净的污秽和永远消退不去的悲哀。
(5)柏林墙绝不是一种仅在德国才有的现象,它不过是在世界上处处存在着的各种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有形和无形的凝聚。柏林墙是用钢筋和水泥铸成的,这意味着现代技术可以生成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墙的原材料。墙在这个现代世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管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都是碎片——涂有各色油料的碎片。柏林墙作为一个普通的象征绝不只具有政治意味。
(6)惟一能穿透那隔绝、诋毁人身的墙的是爱。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如今爱本身也成了碎片,甚至也经常成为一种墙。人的爱不是神的爱。一旦人的爱与那自我牺牲的上帝之爱相分离,就必然变成碎片。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现实?
(7)我也来到柏林墙前,用铁锤敲下了几块碎片,把它们收藏起来。对我来说,我收藏的不仅是柏林墙本身,更是这个世界本身,这个时代本身,还有我们自己。
(选自《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有改动)
【注】①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各自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首都柏林也同样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随着冷战的加剧,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长近一百七十千米,由水泥墙、铁丝网和瞭望塔组成的封锁线,用以阻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标志。
小题1:文章开篇说“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就全文来看,这里的“文化”指什么?(2分)
小题2:①文章第(2)段用了不少笔墨写“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珍藏柏林墙的碎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②文章第(3)段末尾作者用了3个由“难道”引导的句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说“墙在这个现代世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试就这里所说的“墙”,另举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谈谈你个人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却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构筑起来的。
小题2:①第(2)段中写人们的“欢庆珍藏”,目的有二:a由“欢庆的心情”导出下文“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为表现主题引线;b由人们因碎片的经济价值而珍藏,引出下文作者因碎片的人文价值(或历史价值)而收藏,为表现主题引线。②第(3)段末尾的3个“难道”,作用有两个。第一,修辞作用:a作者运用反问,把对柏林墙、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怨恨表达得更加鲜明,激起读者的共鸣,令人深思与回味;b作者运用排比,把对柏林墙、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怨恨表现得很有气势,富于感染力,并且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富于说服力。第二,结构作用:承上启下,由大木板上的散文中的告诫语引出对“政治意识的墙”“其他领域的墙”“如何消除种种高墙”等问题的思考,并以这三个问题总括下文。
小题3:本题虽属开放性试题,但内容也有所限定:这里所说的“墙”,当指“现代世界”的“墙”,当指起阻隔作用的“墙”,当指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消除的“墙”。符合上述三点要求才算符合文意与题意,如巴以争端、南北朝鲜、两岸关系、民族团结、邻里和睦、人际交往等问题均符合选材的要求。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C
2.①高大、威武且勇敢的船长形象;②疯子船长是一个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的悲剧形象;③他久经考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热爱自己的事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④他遇险不慌,沉着指挥,船沉了又劝同事们逃走;⑤具有忘我、献身的精神。
3.①“我”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②以“我”这样一个山村孩子的视角写疯子船长发疯的过程,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在塑造疯子船长这一人物上,我起到辅助作用。④通过写“我”学着他的样子,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要去见识大海,使小说的意蕴更为丰富。
4.观点一:应该从主人公悲剧意义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①船触礁,船员逃走,船长发疯,这是现实中的悲剧;②他内心深处的船长情结,他在晒谷场演绎风暴中救船的情景,表现了一个船长的精神风貌,他的执著与坚持以及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但他却再也无法出海;③小说的故事给人心灵的震撼又让人扼腕叹息,我们在疯子船长这一人物身上感受到一种崇高美和悲壮美。 ?
观点二: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①船长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的精神,以及对船员的批评和要求:勇敢、不放弃,都深深打动着我。②疯子二叔虽然是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但他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热爱事业的精神感召我,并引发了我想出去见世面的想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筱敏
①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②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③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再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④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⑤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⑥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⑦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哪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个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⑧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1.文章第①段说:“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作者为什么对这类鸟“怀有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所写三类鸟分别象征了哪三类人?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说:“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是两项是(? )
A.作者对三种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第一种鸟,作者是带着讽刺口吻来描述它们的表现的。对第二种鸟,作者不同意它们的抗争方式。对第三种鸟,作者则“一直怀有敬意”。
B.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只怀有“理想主义”的鸟的形象,写另外两种鸟为它作铺垫,这样,在对比映衬中表现出这种怀有“理想主义”的鸟令人敬佩。
C.第④段先说“这种鸟儿太少”,接着又说“这鸟儿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言外之意是这种鸟儿其实是很多的,只是“我”没有机会见到。
D.“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一排比,紧承上文,进一步渲染了鸟的生存困境,告诫人们不要“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人类更应为它们造就辽阔的天空。
E.全文过渡巧妙,衔接自然。作者在第③段开头和第④段开头,分别用“但”和“而”两个转连词,将对三种鸟的描述连接起来,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答案:1.“怀有敬意”是因为它身处困境却不失生活的理想,坚持飞翔。
2.第一种鸟象征了那些屈服于厄运,在困难而前放弃理想的人;第二种鸟象征了面对灾难厄运只会悲观绝望的人;第三种鸟象征了现实生活中面对厄运敢于抗争,而且依然怀有美好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3.含义:天空是靠自己寻找、创造的。你的理想有多高远,天空就有多辽阔;只要不放弃理想,在困境中同样也可以飞翔。
作用:点明主题,启示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应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应寻找自己的天空,继续奋斗。(意对即可)
4.C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