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①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②自谓才能不后之,不愿外出 ③琰于江陵病卒,湛求自送丧还都?④长子曰黯字长孺,第二子曰琰字季圭 ⑤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⑥今世宰相何难,此政可当我南阳郡汉世功曹耳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②④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刘湛)就凭借着旧情倾心与刘义康交往,想借助宰相的力量挽回皇上的心意,倾轧罢免殷景仁,自己好独掌政务。(以、回、当各1分;语意2分。)(2)刘湛善于讲述治国之道,并且熟悉前朝典故,说起来有条有理,听的人忘了疲劳。(治道、谙、故事各1分;语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稍:渐渐。“上稍不能平”中“平”的意思是痛快,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揣摩出稍是渐渐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③是刘湛请求回京;⑤是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⑤可排除AC,再揣摩③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早晚接见,并非拉着他。“引接”是“接见”之意。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以”解释为凭借;“回”为使动用法,使……回心转意;“当”解释为掌管、主持;第二句时注意“治道”解释为治国之道,“谙”解释为熟悉,“故事”解释为典故。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刘湛字弘仁,南阳涅阳人。祖父刘耽,父亲刘柳,都曾在晋朝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刘湛过继给他的伯父刘淡,袭封安众县五等男。刘湛年轻时就很有器量和才干,不喜欢浮华的习气。他博览史传等典籍,熟悉前朝的典章制度,少年时期便有治理天下的抱负,常常自比管仲和诸葛亮。他不写文章,也不空谈清议。高祖领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时,任命他为功曹,仍补治中别驾从事史,后又任他为太尉参军,世子征虏西中郎主簿之职。刘湛的父亲刘柳在江州去世时,州府官员送来的丧仪很丰厚,但他一概谢绝,当时颇受人们的称赞。刘湛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秘书丞,后又外任相国参军。谢晦、王弘都称赞他有器识才干。
抚军将军江夏王刘义恭镇守江陵,朝廷任命刘湛为使持节、南蛮校尉、任抚军长史一职,管理所辖州府的事务。当时王弘在朝廷辅佐朝政,而王华、王云首都在朝中主管政事。刘湛认为自己的才能并不在他们之下,因此不愿外调任职,认为这次调离朝廷,是王弘等人的有意排斥,心里很不痛快。刘湛自命抱负很大,平时很倾慕汲黯和崔琰的为人,所以将自己的长子取名为黯字长孺,次子命名为琰字季珪。崔琰在江陵病故,刘湛请求亲自送葬回京,义恭也为他请求。
元嘉八年,召刘湛任太子詹事,加给事中、本州大中正职衔,与殷景仁一道被任用。刘湛常说:“当今的宰相有什么难当,这个职位只不过相当汉朝南阳郡的一个功曹罢了。”当时彭城王刘义康独揽朝政,而刘湛过去是他的高级幕僚,就凭借着旧情倾心与刘义康交往,想凭借宰相的力量挽回皇上的心意,倾轧罢免殷景仁,自己好独掌政务。刘义康专权,独揽朝政,威势压倒朝廷内外,而刘湛更加推崇他,对皇上也就不再有为臣子的礼节了,皇上心中渐渐不快。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早晚接见,恩赏礼遇十分优厚。刘湛善于讲述治国之道,并且熟悉前朝典故,说起来有条有理,听的人十分入神,忘了疲劳。他每次从云龙门入宫,驾车的人就解开马匹,随从和仪仗人等都可以随意走动,因为刘湛不到晚上是不会出宫的,这已习以为常。可是到了后期,他煽动刘义康,欺凌朝廷,皇上心中早已与他决裂,但表面上的礼遇仍然不改。
元嘉十七年,刘湛生母去世。当时皇上与刘义康的矛盾已经很明显,大祸将起,刘湛也知道已经没有保全的余地了。等到母丧离职,他对亲近的人说:“今年是必定要完结了。过去是凭着口舌辩解来争取,所以能拖延时日罢了。现在已经到穷途末路了,再也没有指望了,不久大祸就要来临了。”这年十月,刘湛在狱中被处死,时年四十九岁。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读本④,个别字词从其他版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十岁通五经 通:_______
(2)白益傲放 益: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以命之 衡因上疏陈事
B.以所业投贺知章 何面目以归汉
C.遂荐于玄宗 而君幸于赵王
D.白长笑而去 天苍苍而高也
3.从文中找出体现李白“傲放”个性的一个事例。(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通晓
(2)更加
2.A
3.示例:(1)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2)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3)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答案不唯一)
4.D
5.译文:(1)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
(2)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
苏代兄弟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 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题目为命题者加的)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齐闻之,乃望燕望:怨恨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诚:的确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执:拘捕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宗:尊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B.观王之群臣下吏代之宋,宋善待之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与“骄君唯利是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臣,东周之鄙人也
B.奚以谓吾明王也
C.诚有之乎
D.名显诸侯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D.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小题5: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为文中下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太 史 公 曰 苏 秦 兄 弟 三 人 皆 游 说 诸 侯 以 显 名 其 术 长 于 权 变 而 苏 秦 以 反 间 死 天 下 共 笑 之 然 世 言 苏 秦 多 异 时 事 有 类 之 者 皆 附 之 苏 秦 夫 苏 秦 起 闾 阎 连 六 国 从 亲 此 其 智 有 过 人 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3分)
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共11处,“有类之者”后可断可不断。错三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 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3分。则、闻,句意各1分】
②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3分。罢敝、恶,句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略
【参考译文】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