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9 17:18:42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取材于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①丘:坟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两人坐延:邀请
B.道士不能胜:取胜
C.而吹之窍:钻孔
D.而乐无乎此加:超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内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置杯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草木葩烂然臣进退,实为狼狈
C.皆欲取难于言觉今是昨非
D.乐无已乎则负大舟也无力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B.隐溪乐观旷达,怡情山水,喜欢结交朋友,虽然年事已高,对生死却很淡然。
C.原本立恭提议该为这次出游写篇游记,可是因为一些原因,作者一直未能写作这篇游记,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3分)
②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2分)
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1~5题。
  齐宣王时,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问之。兄曰:“我杀之。”弟曰:“非兄也,乃我杀之。”期年,吏不能决,言之于相。相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曰:“今皆舍之,是纵有罪也;皆杀之,是诛无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相受命,召其母问曰:“母之子杀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其母泣而对曰:“杀其少者。”相受其言,因而问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爱,今欲杀之,何也?”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善养视之。’妾曰:‘诺!’今既受人之托,许人以诺,岂可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诺耶?且杀兄活弟,是以私爱废公义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予虽痛子,独谓行何!”泣下沾襟。相入,言之于王。王美其义,高其行,皆赦。不杀其子,而尊其母,号曰“义母”。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期年,吏不能(? )
(2)寡人其母能知善恶(? )
(3)其父疾且死之时于妾日(? )
(4)予虽子,独谓行何(? )
2.下列句中加粗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A.有人斗死于道,吏讯
B.吏不能决,言于相
C.母子杀人
D.夫少子者,人所爱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选择“杀其少者”,她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这位母亲的选择,齐宣王“美其义”。从今天的观点看,你是否赞成她的选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世让,字元钦,雍州澧泉人也。仕隋徽仕郎。高祖入长安,世让以湋川归国,拜通议大夫。时唐弼余党寇扶风,世让自请安辑,许之,俄得数千人。复为安定道行军总管,率兵以拒薛举,战败,世让及弟宝俱为举军所获。举将至城下,令绐说城中曰:“大军五道已趣长安,宜开门早降。”世让伪许之,因告城中曰:?“贼兵多少,极于此矣。宜善自固,以图安全。”举重其执节,竟不之害。太宗时屯兵高庶,世让潜遣宝逃归,言贼中虚实。高祖嘉之,赐其家帛千匹。及贼平,得归,授彭州刺史。
寻领陕东道行军总管,与永安王孝基击吕崇茂于夏县,诸军败绩,世让与唐俭俱为贼所获。狱中闻独孤怀恩有逆谋,逃还以告高祖。时高祖方济河,将幸怀恩之营,闻难惊曰:“刘世让之至,岂非天命哉!”因劳之曰:?“卿往陷薛举,遣弟潜效款诚,今复冒危告难,是皆忧国忘身也。”寻封弘农郡公,赐庄一区,钱百万。
累转并州总管,统兵屯于雁门。突厥处罗可汗与高开道、苑君璋合众攻之,甚急。鸿胪卿郑元寿先使在蕃,可汗令元璹来说之世让厉声曰大丈夫奈何为夷狄作说客耶经月余虏乃退未几召拜广州总管。将之任,高祖问以备边之策,世让答曰:“突厥南寇,徒以马邑为其中路耳。如臣所计,请于崞城置一智勇之将,多储金帛,有来降者厚赏赐之,数出奇兵略其城下,芟践禾稼,败其生业。不出岁余,彼当无食;马邑不足图也。”高祖曰:“非公无所任者。”乃使驰驿往经略之。突厥惧其威名,乃纵反间,言世让与可汗通谋,将为乱。高祖不之察,遂诛世让,籍没其家。贞观初,突厥来降者言世让初无逆谋,始原其妻子。——选自《旧唐书?刘世让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军五道已趣长安趣:趋向,奔赴
B.累转并州总管转:调任
C.非公无所任者任:信任
D.籍没其家籍:登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率兵以拒薛举?②挟飞仙以遨游
B.①因告城中日?②不如因善遇之
c.①高祖不之察?②句读之不知
D.①是皆忧国忘身也?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让有勇有谋,他假装答应薛举,却趁机告诉城中人,敌兵最多不过如此,好好防守,以保证安全。
B.世让听说怀恩有叛逆的阴谋,冒死从狱中逃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高祖。高祖很是感激,封他为弘农郡公,并赏赐了田地和钱财。
C.世让在抗击突厥方面很有谋略,即将去广州赴任时,被高祖委以重任,前往边界抗击突厥。
D.本文侧重表现世让智勇双全、精忠报国的一面,作者对其劳苦功高却被无端杀害的遭遇深表同情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於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於伊、周矣,而犹有羡於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於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於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於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於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於当时,而文采表於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於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於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於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於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於老彭,自同於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於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於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
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
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
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行乎利害之涂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释也释:释手,放弃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形:寄托形骸
D.韩琦所为诚善诚善:诚实善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子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长恭总其众总:统领
B.求福反以速祸速:加速
C.今何不发发:发作
D.为将躬勤细事躬:亲自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邙山之捷不忍杀之,以赐公
B.朝廷若忌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于此犯便当行罚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杖士深二十以安之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 前 既 有 勋 今 复 告 捷 威 声 太 重 宜 属 疾 在 家 勿 预 事。
A.王 前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在 家 / 勿 预 事。
B.王 前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 在 家 勿 预 事。
C.王 前 /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 在 家 勿 预事。
D.王 前 /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在 家 / 勿 预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4分)
译文:?
(2)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4分)
译文:?
(3)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4分)
译文:?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