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A.乃疆画荒地,招流亡,给牛种初至,滞狱以百数,断讫皆当 B.岁劳民力浚之求之期年,不与 C.三月河复,田以常稔请耕之以食孤贫废疾而无告者 D.上官多贤者,每倚信瑾士民图其像藏之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B?(殆:大概,恐怕)
小题2:A(B①不是张瑾的行为? C①②均为爱民的表现? D①②都可以既表现爱民又表现公正)
小题3:A(上司没有减免赋税)
附参考译文:
张瑾,字去瑕,江南江都人。康熙二年考中举人。十九年,被任命为云南昆明县知县。当时吴三桂刚被平定,从前隶属吴三桂藩府的军卫田地,征收租税时衡量着丰收还是歉收来收取,吴三桂叛乱被平定后,其规定的数目被沿袭下来,老百姓无法完成。而且,战争以后,官衙府署里的各种用具都是当地供应,从县里索取,所以昆明的劳役,比赋税更重。张瑾向高官请示,请求减少该县的赋税,不被允许。于是就分块划定荒地,招募流亡的人,供给他们耕牛和种子,少量地征收一部分来补充军卫田不足的税收。一年时间开垦田地一千三百多亩,三年开垦了一万多亩。又均分了该县的劳役,乡里的贪官无法盘剥百姓,村里的刁民无法从中渔利,各种侵吞、掠夺之类的事都绝迹了。从前百姓每天要供给县里官员十两公费银子,张瑾说:“我吃君主的俸禄,不喝老百姓的血汗。”就革除了这一规定。总督说:“您像陈仲子那样廉洁,能治理如此混乱的地方吗?”又问:“你家里现在几口人?”回答说:“一个儿子,客人和仆人各两个。”一打探,果真如此,人们都非常惊异。自从公费被免除以后,上司从该县索取的东西,数量也减了下来。
昆明湖接纳四面山中泄下的水,夏秋季节暴涨,汹涌的水进入闸河。闸河沙石堵塞,水就流出堤岸,淹没农田,每年都要耗费民力来疏浚它。晋宁州境与昆明县相邻,它汇聚着东南大山谷里的水,从前,它有河道导入大江。上司商议开凿沟渠把晋宁州的水通到闸河。张瑾考察了地理形势,画了图,报告说:“闸河单单接受昆明的水,就已经不能容纳,沙石壅塞,水冲出堤岸造成危害,怎么还能接受晋宁州的水呢?何况这里地势太高,沙石又大又多,大概不能开凿。”上司坚持自己的意见,张瑾就指着地图争辩说:“地势高低一眼就能看出,怎么忍心置老百姓于死地?”总督范承勋说:“您说的话很对。”争议才停止。
县里有止善、春登、利城各乡的田地,洼地高地错落不平,不旱就涝。张瑾查访发现附近有白沙、马袅、清水三条小河,可以用来蓄水和泄洪,但是年深月久,已经湮塞,就率领百生疏浚、治理。过了三个月河流治好了,田地因此经常丰收。县城大小东门之外从前都是市场,战乱后成了废墟,盗贼藏身其中。张瑾就建造房舍,来安顿流亡的人,又把城中的骡马羊市场移置到那里。货场牧场相邻,盗贼就绝迹了。安阜园,是从前吴府的苑囿,张瑾请求耕种它来养活孤寡贫穷有残疾而无处诉说的人。
这时,上司大多贤明,总是倚重并信任张瑾。兵备道想用流民所垦的田地来放马,向张瑾请求了整一年,张瑾不答应,时间长了,兵备道也称赞他正直。将军的仆人犯了杀人罪,按察使摆下酒宴为其求情,张瑾假装答应,回来后照样绳之以法。巡抚仆人的儿子阴谋夺去某士人已经聘定的女子,他就让他们在县衙里当堂行婚礼,并下判词说:“按法律,人们不能娶已经有丈夫的妇人,让作媳妇的乘我的车,作女婿的骑我的马,差役送他们回家,有敢夺人的,就治他的罪。”当时人作歌作诗来歌颂他。刚到这里的时候,积压的案子有几百件,他判决之后都很恰当。后来全省的疑难案件也总是交给他来处理,很多被平反昭雪。过了三年,张瑾得病去世。百姓画下他的像珍藏起来,请求在名宦祠祭奠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写出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乃中《经首》之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技经肯綮之未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刀而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虛词的意义与用法。(4分)
(1)技盖至此乎?
(2)官知止而神欲行
(3)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4)手之所触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8分)
(1)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而止,行为迟。(4分)
(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4分)
小题4: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会:节奏。(2)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3)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4)恢恢:很宽绰的样子。(4分,每题1分)
小题1:(1)盖:通“盍(hé)”,何,怎样,疑问代词。(2)而,转折连词,但是。 (3)介词,替,给。(4)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分,每题1分)
小题1:(1)每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4分)
(2)我喜欢(追求)的是天道(自然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4分)
小题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不停留在具体的“技”上,而是在探求解牛的规律上实践。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他由“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又 飞跃到“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力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3分)
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它说明:凡事只有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即便掌握了规律,也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谨慎从事,才能把事情做好。(3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
小题1:(1)“族”“ 为”“ 怵然”“ 迟”(2)“所好”“ 道”“ 进”判断句式
小题1:依据“臣之所好者,道也”“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力甚微”判断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再谈启示,注意“游刃有余”的含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房玄龄传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瞻,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代萧禹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薛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旧唐书·房玄龄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罄:用尽
B.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主祖?谮:说坏话
C.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摄:代理
D.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夙:傍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B.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C.论者称为良相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房玄龄得到太宗信任和重视的一组是( )
①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②此人深积机宜,足堪委任 ③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④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 ⑤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 ⑥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的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房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表现了房玄龄至孝的一面。
B.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为太宗储备人才。
C.太宗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表现了太宗对房玄龄的另眼相看,有偏爱之意。
D.房玄龄有一年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墓地,表现了朝廷对房玄龄的器重。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4分)
(2)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3分)
(3)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3分)
参考答案:
9.D
10.A
11.B
12.C
13.(1)玄龄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重点词语:典、驻、约、赡)(4分)
(2)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重点词语:达、饰、宽)(3分)
(3)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重点词语:以、叙)(3分)
本题解析:9. 早晨。
10. 都是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若”是助词,象;第二个是代词,你的。C项第一个“焉”是助词,无意义,第二个是兼词,于是;D项是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是动词,到。
11. ①是本州中进士,与太宗无关②是高祖对房玄龄赞赏的话。
12. “另眼相看,有偏爱之意”不妥,这是太宗论功行赏。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宝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重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萧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刑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