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7:19:2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颜衎(kàn),字祖德,兖州曲阜人。自言兖国公四十五世孙。少苦学,治《左氏春秋》。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再调临济令。临济多淫祠,有针姑庙者,里人奉之尤笃。衎至,即焚其庙。
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符习初镇天平,习,武臣之廉慎者,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习力奏留之。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知温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晋祖嘉之,归功于衎。知温子彦儒授沂州刺史,衎拜殿中侍御史。
俄迁都官员外郎,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检校左庶子,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痺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未尝少倦。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请。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丁父忧,哀毁甚。俄召为驾部郎中、盐铁判官。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
未几,复出为天平军节度副使。开运末,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尝上言:“才除御史者,旋授外藩宾佐,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渐恐四方得以轻易,百辟无所准绳。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诏惟辟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复抗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衎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即与其母东归。
汉乾祐末,丁忧。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1)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周广顺初,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太祖征兖州,驻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城平,以衎权知州事。归朝,权知开封。
时王峻持权,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会峻败,观左迁,衎罢职,守兵部侍郎。显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书,致仕还乡里,台阁缙绅祖饯(2)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之。建隆三年春,卒于家,年七十四。
  衎守章句,无文藻,然谅直孝悌,为时所推。(《宋史·列传二十九》)
[注](1)津遣:资助遣送。(2)祖饯:祭祀路神,引申为送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衎亲自掬矢,未尝少倦      少:稍微
B.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  祠:祭祀
C.冠盖相望,时人荣之 荣:以……为荣耀
D.然谅直孝悌,为时所推推:推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
B.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诏惟辟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     
D.符习初镇天平,习,武臣之廉慎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佩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颜衎忠直的一组是
①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②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  ③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④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⑤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⑥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⑤④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衎在符习手下为官时,由于曾因进献贺礼的事受到鞭刑,但符习也是一个清廉的人,事后对自己的做法非常后悔。
B.由于颜衎敢于以忠言相劝,做事端直,才使阴险固执、恃强自傲的青州主帅房知温和他的儿子最后能有个好的结局。
C.颜衎是个孝子,在得知父亲病重后,毅然辞官不做,回家侍候老人,晋祖多次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极力推辞。
D.起初颜衎曾因当权的王峻引荐而被重用,后来又受到王峻的牵连被罢官回家,临行时朝内官员争相为他送行。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4分)
(2)知温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晋祖嘉之,归功于衎(3分)
(3)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3分)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小题:D
小题:(1) (颜衎)在梁朝龙德年间科举考试及第,走上仕途(或脱去布衣),担任北海主簿,靠政绩而闻名。(4分,注意“擢第、授、以、治行”等词) (2) 房知温的儿子不聪明,颜衎劝说他们让他们拿出十多万的家财献给晋祖。晋祖很赞赏他们,这也是颜衎的功劳。(3分,注意“慧、之的省略、定语后置”等关键点) (3) 我没有其他才能,不知道什么人误传让您听说。希望能让我回家,遂了我奉养双亲的愿望。(3分,注意“误有、闻达省略与使动、遂、私养”等关键点)


本题解析:
小题:(推重,推崇)
小题:(A两个“以”均为介词,作“因为”讲;B两个“为”均为介词,作“被”讲;C两个“其”都是代词,前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后一个是第一人称代词“我”;D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表定语后置)
小题:(①表现的符习弥补过失,④表现颜衎的孝,⑤表现颜衎的政治才能)
小题:(颜衎还乡并非是受王峻的牵连,而是“致仕还乡里”)
参考译文:
颜衎,字是祖德,兖州府曲阜人。自称是兖国公(颜回)第四十五代孙。小时候学习刻苦,研读《左氏春秋》。五代时梁朝龙德年间科举考试及第,脱去布衣,担任北海主簿,靠政绩而闻名。后又调任临济令。临济有很多私建的神庙,其中有个针姑庙,乡人非常迷信。
颜衎到后,立即将其焚毁。五代时后唐天成年间,颜衎做邹平县令。符习当初镇守天平,符习是武将中清廉谨慎的人,用书信告诉所辖城邑的官员不要聚敛财物作为贺礼。颜衎没有接到书信,按照过去的规定来做,不久被属吏诉讼。符习立刻召来颜衎用鞭子打了他,幕僚和下属都认为是羞辱了正直的人,符习很后悔,立即上书推荐颜衎做了观察推官,暂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长兴初年,皇上下令任命颜衎做太常博士,符习极力上奏挽留颜衎。符习退休,颜衎也回家奉养双亲。
不多久,房知温镇守青州,又征召颜衎做了幕僚。明知到房知温阴险固执,聚敛的财物多是违法的,颜衎常常极力劝谏,不考虑后果。晋祖进入洛阳,房知温依仗兵力强而非常傲慢,颜衎劝说他向晋祖进贡。房知温能有好的结局,全是颜衎的功劳。房知温的儿子不聪明,颜衎劝说他们用十多万的家财献给晋祖。晋祖很赞赏他们,这也是颜衎的功劳。房知温的儿子房彦儒被任命为沂州刺史,颜衎任命为殿中侍御史。不久颜衎被提拔为都官员外郎,充任东都留守判,后改任河阳三城节度副使、检校左庶子,管理州中事务。
过了半年,收到家中的书信,得知父亲在青州身患重病,颜衎没有奏报就辞去官职回家侍候父亲,不再有当官的想法。过了一年多,父亲病得不能起床,颜衎亲自捧屎捧尿,从没有一点倦怠。晋祖听说后,召他为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接连派使者催促他到朝廷,颜衎推辞说“我没有其他才能,不知道什么人误传让您听说。希望能让我回家,遂了我奉养双养的愿望。”晋祖说:“我本来就了解你,不是其他人推荐的。”不久废除了枢密院,凭着原来的官职参加朝会。过了一年,又上书请求回家侍奉双亲,被授予青州司马。后父亲去世,非常哀痛。不久又被召做了驾部郎中、盐铁判官。以母亲年老为由恳请辞官,晋祖下诏让他保有现在的官职。不多久,又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副使。
开运末年,授予左谏议大夫,暂且代管河南府,又拜为御史中丞。经过战乱之后,朝廷中纲纪混乱,颜衎执政却很有神采。曾经进言说:“刚出任御史的人,又接着兼任边远州郡的幕宾佐吏,再有因为个人的原由和小事请求到外地任职,州郡中缺少参拜的礼节,进出没有风纪法度,担心会渐渐地让州郡轻视,各地官吏失去了遵循。请求从今以后各藩镇的幕僚不能担任御史以上的官职;即使是亲王和宰相出镇,也不能奏请出任幕宾。不是接受皇帝命令下去巡查,不得擅自出京,从此不能管理杂务。”下诏只有征召做幕宾的还和以往一样,其余的都按颜衎的提议。又上表请求回家奉养老母,被改任户部侍郎。颜衎坚决请求辞官,皇帝下诏赞扬了他,然后颜衎与母亲回到老家。
五代汉朝乾祐末年,颜衎母亲去世。皇帝下诏让郓州的高行周资助遣送颜衎入朝,颜衎以腿脚有病为由推辞不去。周朝广顺初年,起用他做尚书右丞,不久做了端明殿学士。周太祖征讨兖州时,驻军城下,派颜衎前去曲阜到孔庙祭祀。攻克兖州后,让颜衎暂且管理兖州。太祖回朝后,又让颜衎暂时管理开封。当时王峻把持朝政,颜衎和陈观都是由王峻推荐的。等到王峻倒台,陈观贬官,颜衎被免去其他职务,只任兵部侍郎一职。显德初年,上书请求辞官,又任命他为工部尚书,退休后回到家乡,朝廷官员都到京城门外给他送行,达官贵人很多,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很荣耀。建隆三年春天,死在家中,享年七十四岁。颜衎的文章缺少文采,然而他诚信正直,又非常孝敬老人尊敬兄长。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
小题:见译文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大铁椎传
〔清〕魏禧
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腰多白金。吾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注)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选自《魏叔子文钞》)
注释:觱篥:bìlì,古代一种管乐器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尝与宋将军过:拜访。
B.其乡及姓字扣:通“叩”,问。
C.将军留之强:尽力。
D.宋将军自负故:因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人其雄健,呼宋将军云斧斤时入山林
B.吾将军俱不敢问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C.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腰多白金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久居,祸及汝不出,火
小题3:.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B.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C.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D.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4分)
(2)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4分)
(3)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他很少跟人说话,而说话像湖南、 湖北等地的口音。问他乡里和姓名, 都不肯回答。(与、类、扣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
“起初我听到你的名气,认为你是个豪杰 ,可是却不见有甚麼作为。我要走了!”(以为、然、去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
贼人们包围着进逼上来,客人使劲挥动铁椎,(贼)人马纷纷倒地,共杀死了 三十多人。宋将军看著不敢透气,两腿发抖,像要摔下来。(奋、许、栗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故:本来。
小题2: 以:因为/按照。B.与:和。C.而:表转折,但是。D.且:将要。
小题3:抓住一些关键字,如“吾”“且”。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与”: 介词,跟; “类”:像; “扣”:问。(2) “以为”:认为 ;“然”:然而,可是 ;“去”: 走,离开 (3)“奋”:使劲“许”: 表示约略估计的词;“栗”:战栗,发抖。
【参考译文】
大铁椎,不知是从甚麼地方来的人。北平人陈子灿到河南去探望兄长,在宋将军家裏和他相逢遇。宋氏是怀庆府青华镇上的人,精通武艺,附近七省爱好武术的人都来向他学习。人家因为他雄武壮健,就称他为“宋将军 ”。宋氏的弟子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箭法好,比子灿大七岁,小时候一起学习,故此曾经和他一同拜访宋将军。当时,座席上有一位食量很大的客人,相貌很丑陋,右腋下夹著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即使在喝酒吃饭、打拱作揖的时候也一刻不离身。铁制的椎柄能摺叠环绕,好像锁上的鍊条,拉开来长一丈有多。他很少跟人说话,而说话像湖南、湖北等地的口音。问他乡里和姓名,都不肯回答。后来(他们)同睡一室,到了半夜,那位客人说:“我要走了!”说完就不见了。子灿见门窗都关著,很惊奇地问信之。信之说:“这位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也不穿袜子,用一块蓝手巾裹著头,脚上缠著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一件行李都没带,可是腰裏裹著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到子灿一觉醒 来,客人已鼾声大作地在炕上熟睡了。有一天,他向宋将军告辞说:“起初我听到你的名气,以为你是个豪杰 ,可是却不见有甚麼作为。我要走了!”宋将军极力挽留他,才说:“我曾经夺取响马的财物,不顺从的,就杀他们,这些强盗头子请我做他们的首领,我又不答允,所以他们恨透了我。(我)长住这里,一定会连累了你。今天半夜,他们正约我到某个地方决斗。”宋将军很高兴地说:“我骑著马带著弓箭来助战。”客人说:“不可!贼人本领高强,而且人数又多,我要保护你的话,就不能痛快地打斗了。”宋将军一向自以为了不起 ,而且想看看客人的本事,於是极力请求。客人没有办法,便和他一起去 。将到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 军登上空置的碉堡,说:“只许观看,千万小心不要作声,免得贼人知道你在这儿。”那时鸡声啼起,月亮下山了,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内可以看得见人。客人奔驰下去,吹了几声觱筑。一会儿,二十多个骑著马的贼人从四方集拢过来,后面跟著百多个背著弓箭步行的人。其中一个贼 人提著刀拍马奔向客人,说:“为甚麼杀死我的哥哥!”话还没说完,只听得客人一声呼叫:“椎!”贼人立即跌下马来,马头全被打裂。贼人们 向前包围进逼上来,客人从容地挥动铁椎,四面人马纷纷倒地,共杀死 三十多人。宋将军看著不敢透气,两腿发抖,像要摔下来,忽然听到客人大叫:“我走了!”地上灰尘卷起,一团滚滚黑烟,向东奔驰而去。此后就再不见客人到来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注】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召晖为郎  拜:授官
B.自往之,晖避不见  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也  爱:吝惜
D.遽以就  白:告诉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 ]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参考答案:1.B?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白云先生传
清 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④,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椑: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棺为最里层的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毛文龙卒反——将:率领
B.先生则躬汲——樵:木柴
C.平生亲故,夙良材——市:购买
D.顾视从孙某,易棺——趣:催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文本相高
  ②王好战,请战喻
B.①日至兹山,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②顺流东行,至于北海
C.①已市二瓮,下棺,并藏焉
  ②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从孙某以书诣郡
  ②郯子之徒,贤不及孔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以致来到山中的显贵都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时 先 君 子 适 归 皖 桐 反 则 已 渴 葬 矣 或 曰 书 已 入 圹 或 曰 经 说 有 贰 尚 存 其 家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A
4.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5.①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义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将领肆意拷问他,他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
  ②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走进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2分,每小题3分)
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何以言之?夫豫章,天下之名木也,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立则为大山众木之宗,仆则为万世之用。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因斧斤之功得舒其文色,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闭绝以关梁,及隘于山阪之阻,功弃而德亡,腐朽而枯伤,不如道傍之枯杨。德美非不相绝也,才力非不相悬也,彼则槁枯而远弃,此则为宗庙之瑚琏①者,通与不通也。
人亦犹此。夫穷泽之民,据犁接耜之士,或怀不羁之能,有禹、皋陶之美,纲纪②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然身不容于世,无绍介通之者也。公卿之子弟,贵戚之党友,虽无过人之能,然身在尊重之处,辅之者强而饰之众也,靡不达也。
昔扁鹊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谓扁鹊曰:“言子病甚笃,将为迎良医治,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病者卒死,灵巫不能治也。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凡人莫不知善之为善,恶之为恶;莫不知学问之有益于己,怠戏之无益于事也。然而为之者情欲放溢,而人不能胜其志也。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于君;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于君;下不忠于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
(节选自《陆贾新语·资质第七》)
注:①瑚琏,古代祭祀时贵重的器皿,后常用来比喻人有才能,堪当大任。②纲纪,法度,法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斧斤之功因:借助。
B.然身不于世容:容许。
C.言子病甚笃:严重。
D.而不国家之事者预:参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 ∥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B.将迎良医治 ∥ 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
C.人君莫不知求贤自助 ∥ 斧斤时入山林
D.佞臣之党存朝 ∥ 虽臣虏之劳不苦
小题3:下列各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
没有油脂浸润但仍有光泽生发,没有雕刻描摹但仍有色彩花纹出现
B.纲纪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
将法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心保存着经历万世而传承下来的治国方略
C.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
扁鹊请求退出,不再用心,主人于是延请通灵的巫师祈求赐福来保全性命
D.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
如果耳目闭塞的指责回传给人君,那么忠贤之士就会被遗弃在民间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机会与外界联系,天下名木的下场可能还不如倒在路旁的枯杨,显示出“通”在体现事物价值上的重要性。
B.公卿贵戚集团中并无过人才能的人却能凭借尊位重权飞黄腾达,这更加突出了那些缺少人引荐的民间贤士的悲哀。
C.扁鹊精通医术却被患者父亲怀疑,灵巫无知却能大行其道,这实际上表明能否为人所知是能否“显”的重要因素。
D.人君都希望能够得到贤明之士辅助,但是那些贤明之士却只愿意隐居在民间,这才导致最后出现天下倾覆的结果。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可知,容,在这里的意思是“接纳”。所以选B。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项中,“为”都是介词,替。A项中,前“因”是介词,顺着、凭着;后“因”是连词,于是。C项中,前“以”是连词,用来;后“以”是介词,依据。D项中,前“于”表处所;后“于”表比较。所以选B。
小题3: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正确。C项,“扁鹊请求退出”不符合文意,应是主人拒绝了扁鹊,没有延请他为孩子治病。所以选C。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贤明之士却只愿意隐居在民间”与原文意思不符。所以选D。
参考译文:
品德美好的人认为得志是自己的可贵(的体现),资质优秀的人认为扬名是自己的才能(的证明)。凭什么这么说呢?豫章,是天下闻名的木材,生长在深山的溪谷旁边。它生长在那里,它就是大山中众多树木尊奉的领袖;伐倒它做成器具,它就可以成为用以万世传承的祭器。它们凭借江河的这样的水道到达京城,借助斧头等工具的作用而展现自身的花纹与颜色。没有油脂浸润但仍有光泽生发,没有雕刻描摹但仍有色彩花纹出现。假若因为关山重重,又受山坡的阻碍而不能来到尘世,就会前功尽弃美德消亡,树干也会腐烂枯死,可能都比不上倒在路旁的干枯的杨树。德美相通、才力相念的同一样事物,一种情形下变得枯槁而被废弃,一种情形下成为了庙堂里的贵重祭器,这就是得志与不得志的区别呀!
人也是这样。那些处身偏远、手扶犁耜的民众,就有人怀有不可以拘束的才华,具有大禹、皋陶一样的美德,他们将法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心保存着经历万世而传承下来的治国方略;但是他们没有被世俗所接纳,因为没有推荐并使他们得志的人。那些公卿子弟以及贵胄外戚的亲朋党羽,即使没有过人的才能,但是他们处身位尊权重的环境,有能力突出的人辅助他们获得成功,又有众多的人为他们掩饰缺点,因此没有不得志的。
以前扁鹊住在宋国,得罪了宋君,逃亡到卫国。卫国有一个人病得快要死了,扁鹊赶到那人家里,打算为他治病。病人的父亲对扁鹊说:“大家都说我儿子病得很重,所以我要替他延请高明的医生来诊治,这病不是你所能治的。”病人的父亲拒绝了扁鹊,延请通灵的巫师祈求赐福祈祷保全性命,病人最终还是死了,因为所谓的通灵巫师并不能医治这种病。扁鹊是天下高明的医生,却不能在为人治病上胜过巫师而得到任用,这就是能否为人所知的区别呀。
所以事情一味想要最好的就会失去近在眼前的机会,明明想要广为包罗结果却又在一些不显眼的环节上不断失去,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啊!
人就没有不知道善是好的,恶是坏的;没有不知道学习询问对自身有益,而懒惰嬉戏对事情没有补益。但是做事的人欲望放任过度,那么这样的人就无法胜任自己的追求了。人君没有不知道寻求贤才来帮助自己,亲近贤才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圣贤之士有时是隐居在乡野、不参与国家的事务的人。如果那些耳目之臣不能躬身明察民间的实情,那么耳目闭塞的指责就会回传给人君;如果耳目闭塞的指责回传给人君,那么忠贤之士就会被遗弃在民间(得不到任用)。如果忠贤之士没有被任用,那么朝堂之中就会出现奸佞的集团;如果朝堂之中出现了奸佞的集团,那么各位臣下就不会忠于人君;如果各位臣下不去忠于人君, 那么人君就不能明了下面的情况;而人君不能明了下面的情况,这就是天下覆亡的原因所在啊。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