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例句: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A.是故圣愈圣,愚愈愚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天下云集响应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劝:勉励。
小题2:C 意动用法;A形容词作名词; B使动用法,使……朝拜 D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小题3:“直到退休后办事都毫无私心”说法错误,正确的是“退朝后不私下议论朝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国渊字予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任以司空—属下的官职。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论。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以活命的有一千多人。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太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要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的信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他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行,最后死于任上。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9分,每小题3分)
戴胄传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明习律令,尤晓文簿。隋大业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甚礼之。
贞观元年,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上从之。胄驳曰:“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剂、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
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泻,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帝曰:“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胄前犯颜执法多此类
。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
七年,卒,太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诏虞世南为撰碑文。又以胄宅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房玄龄、魏徵并美胄才用,俱与之亲善,及胄卒后,尝见其游处之地,数为之流涕。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
(节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当:判处
B.臣不敢亏法亏:损毁
C.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阿:迎合
D.卿欲卖狱乎狱:案件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戴胄能“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①?性坚正,明习律令?②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③不首者罪至于死?④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
⑤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⑥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正直坚定,通晓法律,隋朝时就担任了门下录事的官职,并且很受苏威、裴矩等人的赏识与礼遇。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目的是为了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因为地位有高低、关系有亲疏的原因而同罪异罚。
C.对“诈伪者”太宗下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坚持“以法当流”,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才干突出,又能秉公执法,他去世后,太宗对其追封赠谥都很显贵尊荣,一些贤能正直的大臣也很怀念他。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阿:偏袒
小题2:①是介绍戴胄通晓法律,与“执法”无关。③是太宗说的话,与戴胄无关。⑥是太宗对其评价,不是直接表明。
小题3:从此事最终处理结果看,戴胄引述法典劝谏的目的不是要重判长孙无忌死罪,而是要设法减轻对校尉的处罚
文言文译文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品性坚贞正直,熟悉法令,尤其通晓各类文书簿册。隋朝大业末年,担任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都以礼对待他。
贞观元年,升任大理寺少卿的官职。当时,担任吏部尚书的长孙无忌有一次曾被太宗召见,没有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阁门。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定罪认为负责守卫宫门的校尉没有发觉,要判处死罪;长孙无忌是失误带刀进入,罚铜二十斤赎罪。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处理意见。戴胄反驳说:“校尉没有发觉和长孙无忌带刀入宫,都是失误罢了。臣子对于最尊贵的帝王,都不能强调什么失误。法典规定:‘供皇上用的汤药、饮食、舟船,(即使是)失误而触犯了法律,也都得处死。’陛下如果考虑到长孙无忌的功劳,就不要由有关部门判决;如果要依据法律,长孙无忌只是罚铜就不能算是处理得当。”唐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我怎么能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便想偏袒他呢!”于是下令重新议定二人之罪。封德彝坚持自己当初的意见,唐太宗打算许可。戴胄又争辩说:“监门校尉是因为长孙无忌才获罪的,按法律规定应从轻处罚。如果只从失误这一点讲,那么两人的情形是一样的,可是(在判罚上)却有生和死的巨大差距,所以我冒昧坚持请求改判。”太宗很赞许他,最终免除了校尉的死刑。
当时,朝廷大规模举行科举选拔人才,有的读书人假报资历出身家世舞弊,唐太宗命令这种人自首,不自首的人一经查实就得处死。不久,有个作伪者行为败露了,戴胄按照法律规定判处流放并报告唐太宗。唐太宗说:“我下了命令,作伪者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可你现在却只判流放,你这是向天下人宣示我讲话不讲信用,你想在案件审理中故意宽大以收买人心吗?”戴胄说:“陛下如果立即杀掉他,那就不是我的职权所管得了的。可是,已经移交给我处理,我不敢毁坏法律。”唐太宗说:“你自然是恪守法律了,却要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最大的信用的,您的话只是发泄了一时的喜怒情绪。陛下出乎一时情绪激动同意杀掉他,(冷静考虑后)觉得不能这样做而把他押送大理寺依法惩处,这正是克制个人情绪而留存大的信用啊。如果曲从个人情绪背离法律所应有的信用,我私下就要替陛下惋惜了。”唐太宗说:“法律有缺漏的地方,你能改正它,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戴胄先前冒犯龙颜秉公执法的事,大多是这一类。他所判处的刑事案件,都没有冤屈和滥杀无辜的。
贞观七年,戴胄去世,唐太宗为他举办葬礼,停止上朝三天,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追封为道国公,谥号为“忠”,并下诏让虞世南为他撰写碑文。又因为戴胄宅第破旧,没有地方供奉祭祀,下令让有关部门特地为他建造庙堂。房玄龄、魏徵都认为戴胄很有才干,都和他亲近友好,等戴胄死后,再见到以前一起游玩过的地方,都多次因此而悲痛流泪。戴胄没有儿子,把哥哥的儿子戴至德作为后人。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翔,字子振。太祖(后梁朱温)补以军职,非其所好,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太祖春昭宗自岐还长安,昭宗召翔与李振升延喜楼劳之,拜翔太府卿。
太祖已破越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和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归而忿躁,杀唐大臣几尽,然益以翔为何信任。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太祖即位,以唐枢密院故用宦者,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迁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拜翔中书侍郎、同中学门下平章事。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曰:“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岩等以翔为怨言,遂不用。
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事,今急矣,勿以为怼,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今虽为相,实朱氏老奴尔,事陛下如郎君,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近,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宗召翔与李振升延喜楼劳之升:登
B.多称疾,未尝省事省:懂得
C.有诏洗涤,将朝新君洗涤:赦免、免除
D.翔夜止高头车坊止:住宿、栖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宜持重以养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卿其教我当安归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不忍见宗庙之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敬翔为梁尽忠的一组是?(?)
①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②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③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④若得乏材,愿得自效
⑤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
⑥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
A.①②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非常器重敬翔,既因为他的才能与勤于国事,也因为敬翔有要当的劝谏技巧。
B.敬翔认为自己追随先帝三十余年,而末帝待他只如朱家的老奴,同谋划策,但自觉皇帝不会听从他。
C.敬翔在末帝时实际上已被弃用,他曾上书以求自效,但没有结果。后梁危急时,末帝才想起他,但他已无力匡救。
D.敬翔批评李振枉为丈夫,而不知死节,自觉无面目再入后梁皇朝的国门,而自杀身
亡。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文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
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账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累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苏绰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官岁余,未见知?知:了解。
B.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典:主管。
C.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赞:赞赏。
D.其四擢贤良?擢:选拔。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绰有才能的一组是
1少好学,博览群书?2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 3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
4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 5务弘强国富人之道? 6事无巨细,若指诸掌
A.145? B.136? C.256? D.234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帝与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提出对策,叫来苏绰商议,苏绰为他酌情裁定,后周文帝称赞苏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B.在与苏绰等大臣们前往昆明池观鱼的途中,周文帝通过询问城西故仓池的情况,更加看重苏绰,当夜就向他询问治国之道。
C.苏绰在周文帝力图改革朝政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许多治国方略,周文帝对此很重视。
D.苏绰常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贤能之人。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而且能得到周文帝的信任。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
(2)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参考答案:8. C
9. D
10. A
11.(1)(周文帝)躺着听他(讲),苏绰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阐明治国的主张,周文帝(听着听着)整理衣裳端正地跪坐起来,不知不觉跪着挪到了坐席的前面。
(2)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必须处理安排的事,就随即安排施行。
本题解析:8.赞:辅助。
9.①是表现苏绰学识广博。⑤说的是周文帝。
10. .“ 周文帝称赞苏绰”不当,应是“惠达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11.(1)这是省略句,补上主语1分;危:正、端正,1分;膝:名词作动词,膝行移坐,1分;之:到,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2)或:有时,1分;署:署名、签署名字,1分;处分:处理安排,1分;随:随即,及时,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附:《北史·苏绰传》(节选)译文
苏绰字令绰,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他的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分别时,问他:“你家的子弟里面,谁可以任用?”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为行台郎中。苏绰在职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了解。不过行台的各位官员遇到疑难的问题,都是向苏绰请教后再决定。各部门发布的公文,苏绰又给拟定条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干。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提出对策,请求外出找人商议。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即为他酌情裁定。惠达入朝呈报,周文帝称赞,问:“谁为你出这个主意的?”惠达说是苏绰,顺便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有一次,苏绰跟随周文帝和公卿们去昆明池看鱼,走到城西汉代原来的仓池,周文帝回头问随从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有人说:“苏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请问问他吧。”周文帝就叫来苏绰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周文帝更加赞赏他,于是留住苏绰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躺着听他(讲),苏绰于是阐明治国之道,周文帝(听着听着)整理衣裳端正地跪坐起来,不知不觉跪着挪到了坐席的前面。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第二天一清早,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苏绰受到的宠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时政,致力于拓展强国富民之路,所以苏绰能够全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辅佐周文帝成就大业。他又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施行。第一条先修心,第二条促教化,第三条尽地利,第四条擢贤良,第五条恤狱讼,第六条均赋役。周文帝非常重视这六条诏书,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命令各部门官员熟读它,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统计的官员们,不准担任官职。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认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共同拓展为政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对这些人没有微词。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 可以了。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虑劳累,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于任上,时年49岁。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