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9 17:49:2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愤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喜小悲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见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唯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那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唯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元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1.“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指的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为什么要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请根据文意,说出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然愤怒对人有着诸多不利,作者为什么要呼吁“珍惜愤怒,保持愤怒”?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先抑后扬”法,先写愤怒对人不利,后写人应当珍惜愤怒。
B.“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一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一句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愤怒才能使生命充满活力。
D.文中写“喜”、写“愁”、写“快乐”、写“孤独忧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愤怒的“真实”,“赤裸而新鲜”。
E.结尾段“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一句是作者向人们发出呼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当珍惜和保持愤怒的权利。


参考答案:1.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见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作者对此持否定(或不满)的态度。
2.愤怒容易暴露“赤裸裸的内心”,容易暴露真实的自己,不利于在复杂环境下的对敌斗争,故需要“制怒”。
3.作者认为,人类生活不能没有愤怒,愤怒可使生命充满活力,是生命的一种壮美之举;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这体现了作者对高品质生命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完美情感生活的呼唤。因而,即使愤怒有对人不利的一面,人也应当珍惜愤怒的权利。
4.C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徐百柯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清华早期著名的体育教员马约翰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他有他的人格……真君子RealGentleman的精神。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Gentlemanoffewwords)。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
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
梅贻琦嗜酒,并且在这一点上也堪称“君子”,以至于被酒友们尊为“酒圣”。考古学大师李济回忆:“我看见他喝醉过,但我没看见他闹过酒。这一点在我所见的当代人中,只有梅月涵先生与蔡孑民(蔡元培)先生才有这种‘不及乱’的记录。”
曾经有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标题就叫作《清华和酒》。“在清华全校师生员工中,梅先生的酒量可称第一……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最使人敬爱的时候,是吃酒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敬酒人的好意,他干杯时那种似苦又喜的面上表情,看到过的人,终身不会忘记。”
1947年,抗战胜利之后清华第一次校庆,在体育馆摆了酒席,由教职员开始,然后1909级,逐级向校长敬酒。梅贻琦总是老老实实地干杯,足足喝了40多杯。
“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1955年梅先生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逝世。
小题1:举例说明这篇文章在材料安排处理上的特点。(4分)
小题2:划浪线句子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在此形成了一个怎样的行文思路?
小题3:文题称梅贻琦为“永远的校长”,“永远”应该包括哪些含义? 试根据文意归纳你对“永远”的理解。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小见大。文中选取的都是些轶事趣闻,如给大学“定性”的故事,喝
酒的故事,妻病献花的故事等等,但点点滴滴却见一个人的精神面貌。②引叙结合。既有校
友、教员、亲人各方面对人物的回忆评价,又有对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事件的 处理的细
致描述。③点面结合。既有诸如“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的总体评价,
又有具体的言行展现。(学生只需答出其中两点就可给4分)
小题1:第一问: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梅先生灌输清华校训,引出
下文先生以此为铭具体践行“厚德载物”的种种表现。②这句话在全篇中又有统摄全篇的作
用。(答出两点给4分)第二问:行文思路上由“言”过渡到“行”。(1分)
小题1:留下经典名言、延揽并造就大师、默默的君子气度。“永远”包含先生开一
代风气,包含对清华人文、精神、理念奠基性地位的肯定。“永远”是说他的人格风范对清
华影响深远,让人感念不已,给后世以启迪。“永远”也是指他树立了清华办学的价值观念,
是清华“厚德载物”思想追求的代表和象征。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为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以便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事迹。答题时要注意筛选
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鉴赏。
小题1:通过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来把握文章结构,首先要理解该句子的内容,然
后再联系全文,分析其具体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上下文的内在联系。
小题1:此题为探究题。要在整体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发掘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并根
据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写出独到的见解。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声和春深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⑹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⑺这是春声。
  ⑻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⑼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⑽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⑾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映山红,满山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作者简介】
林斤澜,1923年生,浙江温州市人。1937年参加工作。1950年发表他的第一个剧本,从此走上写作的道路。1961年开始以写作为专业,在北京作家协会工作至离休。先写剧本,后学写散文和小说。散文是短文,小说爱写短篇。近年也写些文谈。几种文体都出版过集子多种。世纪之交,出版文集六卷,收小说、散文、文谈,未收剧本与报告文学。新世纪出版过散文、小说集子。离休多年,写作依旧。
小题1: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
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D.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

E.“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F.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
小题4: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3分)。
小题5: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6: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答对一点即得2分)
小题: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一点1分)
小题:CF(一项3分)
小题: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小题: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一点两2分,两点3分)
小题: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一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文中划线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参照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小题: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这一句告诉我们故乡对于那些游子来说早已根深蒂固的扎根于我们的脑海,即使我们有意回避它都不可能,表面上似乎我们并不思乡,而在心头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意象。
小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对于文章修辞手法语句的理解和把握在复习文学类文本时已经都有交待。
小题: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明确提示考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回答的角度非常明确。
小题: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读浏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春声”写到“春深”,作者的情感尽在行文中。
小题: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本道题考察考生学会概括的能力,并且在熟悉《故都的秋》的意象基础上去比较分析,加以评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很少人有吃腻了豆腐的经验。作家梁容若回忆生长在沙土绵延的地方的情形,从小见惯了田里种的大豆,豆子出产多,豆子的加工品自然也多。豆腐是天天见、满街卖的东西,见惯看腻,无色无香,再加上家乡豆腐常有的卤水苦涩味儿,所以他从小就不喜欢豆腐
  到抗日时期,一个兵荒马乱的残冬深夜,平汉路的火车把他甩在一个荒凉小站上。又饥又渴,寒风刺骨,突然听到卖豆腐脑的声音。梁容若挤在人堆里,一连吃了三碗。韭菜花的鲜味儿,麻油的芳香,烧汤的清醇,吃下去直像猪八戒吞了人参果,遍体通泰,有说不出的熨帖,心想:“行年二十,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
  他回忆说:“北平的砂锅,奶汤豆腐,臭豆腐,杭州的鱼头豆腐和酱豆腐干,镇江的乳豆腐,我都领教过,留有深刻的印象。有一次还在北平的功德林吃过一次豆腐全席,那是一个佛教馆子,因为要居士们戒荤,又怕他们馋嘴,就用豆腐作成大肉大鱼的种种形式,虽然矫揉造作,从豆腐的贡献想,真是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了。”
  作家子敏说:“我对豆腐有一股温情,它甚至影响到我的处世态度。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的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朋友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
  “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对我,它不只是这样,它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1.作家梁容若为什么“从小就不喜欢吃豆腐”,后来却“知道了豆腐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家子敏从吃豆腐中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要写两位作家吃豆腐的生活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不喜欢的原因:见惯看腻,无色无香;家乡豆腐常有的卤水苦涩味儿。
  (2)喜欢的原因:可以在饥饿难耐之时充饥;能令人得到精神享受。
2.(1)与人相处,要有“豆腐修养”,要有宽厚之心,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
  (2)豆腐是平民的,含有深远的哲学意味。
3.(1)强调豆腐的诸多特点;
  (2)层层深入,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主旨。(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悟馒头柳
杜卫东
  ①我不明白,每天拜访敦煌的游客成千上万,为什么没有为它留下一行赞美的诗文呢?
  ②比起“沙不平铺,堆积而起伏,低者十米八米不等,高则二百三百米直指蓝天,垄条纵横,游峰回旋”的鸣沙山,它确无惊人之貌;比起“其水澄澈,深不可测,弯环形如半月,千百年来不溢,不涸”的月牙泉更无神奇之处。可是,就是这样一株盈盈碧绿的柳树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竞倏地一颤,仿佛在满耳关西大汉的铜琶铁板之后,又聆听到了皓齿吴娃的一曲牙板清歌。
  ③那是我们观赏了月牙泉、鸣沙山,踏上归途的时候。汽车驶离山脚,行不多远,二棵枝繁叶茂的馒头柳突兀地挺立在茫茫沙海之中。此刻,夕阳正衔着无限的依恋,把无数条金丝线抛向喧嚣的尘世。在落日的余晖中,漫漫黄沙披金戴玉,反射出耀眼的光晕。就在这金黄的世界里,一棵生意盎然的绿柳迎风摇曳着它那一头碧绿的枝条;傲然、淡定,从容而又执著。
  ④我惊呆了!不由想起千佛洞的缘起;公元366年,手持锡杖,云游四野的乐僔和尚来到三危山,正在峰头茫然四顾,准备找个地方栖宿,忽然眼前金光万道,云蒸霞蔚,似有千佛跃动。他双膝一弯,长跪不起,发出宏愿在此筑窟造像,再现眼前圣景。我想,这黄风大漠中的绿柳突然映入我的眼帘,莫非也如那一山佛光,是在向我昭示着什么?于是,忙叫司机停车。我不敢近前打搅,就悄悄摇下车窗,默默地向它注目致意。当地的朋友见我对它痴迷,才有些惋惜地告诉我,除了拍摄它的照片获得过全国摄影大奖以外,还没有一个文人为它留下只言片语。
  ⑤我惶惑。是因为它的孤独吗?或许,它的震撼正在于它的孤独啊!倘若这茫茫沙海里齐匝匝一排垂柳,虽也壮观,却只会令人欢愉,而不会让我驻足沉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作为一种生命形态,呈现给我们一种别样的意韵。“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与沉思”,说这话的挪威人南森一定是有感而发,他所以在北极探险和动物学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孤独或许正是他成就的催生婆呢!仰望璀璨的星空,哪一个事业有成的饱学之士,终日于酒席宴上虚与委蛇,在名利场上博弈争锋?所以赫胥黎才如此断言: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⑥孤独,有时和雄浑同义。比如,面对这棵大漠中的馒头柳,谁能说只有泰山绝顶、黄山云海、八月十八的钱江潮、蜿蜒万里的古长城,才配称雄浑?这株生意盎然的馒头柳难道不也是对雄浑的最好解读吗?雄,强有力;浑,奋不顾身也。它传递给人们的不是一般的美感,而是当生命力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面对险恶的生存环境,奋起抗争而涌动于胸的勇气和自豪。在干旱的沙漠,这棵馒头柳靠深植于沙漠间的根须一点一点地汲取着水分,然后把它输送给碧绿的枝条,绽放出一团生命的璀璨,令人叹为观止,浮想联翩。面对着它,身处顺境的人应该更加奋发;身处逆境的人也会触景生情,感悟顿生,重新焕发出抗争的勇气。
  ⑦孤独,不同于寂寞。寂寞是一条狭窄的甬道,两边枯草离离、残花落败;而孤独则是一条五彩云虹,蓝天为衬,气象万千。
  ⑧孤独,更不同于空虚。空虚,是一件落魄的衣衫,它使你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中内心战栗,在自我否定的心境里精神萎靡;而孤独则是一袭豪华的裘皮大衣,在朔朔寒风中,你因为它而温暖;在明枪暗箭前,你因为它而坚强。
  ⑨如果说,聚会是众人的孤独;那么孤独就是一个人的盛宴。这棵馒头柳够有造化了,它在滚滚黄沙之中,生长得如此健硕,一定是尽得大地之灵性,日月之精华。它与沙鸣山为邻,月牙泉为伴,日观黄沙漫漫,夜听泉水潺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绽放着生命的绚丽。它多像一位襟怀博大、品德高洁的智者,默默地向希望读懂它的人诉说着人生际遇、世事无常….(选自2010年10月9日《人民日报》,略有删节)
(1)下列有关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 )
A.第二段中作者把馒头柳与鸣沙山、月牙泉作比较,目的是突出馒头柳既不惊人也不神奇。
B.作者在第四段中说他看到馒头柳时“晾呆了”,是因为他将“黄风大漠中的绿柳”跟“千佛洞”的神奇由来联系起来,觉得馒头柳似乎也在“昭示着什么”。
C.第五段中作者说“我惶惑”,是由于如此令人惊奇的馒头柳竟然如此“孤独”,这让作者感到惊讶而且困惑。
D.第九段作者把馒头柳想象成“一位襟怀博大、品德高洁的智者”,这样就更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深度,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E.本文语言如同本文的画面一样绚丽多彩,有诗词、有名言、有故事、有想象;且意蕴丰富,把馒头柳的孤独上升到与雄浑等价的地位,让读者如临其地、如会其面。
(2)第②段表现了作者对那棵“馒头柳”怎样的感受?简要赏析第③段描写“馒头柳”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有不少篇幅在描写“孤独”,这与“馒头柳”有哪些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以“感悟馒头柳”为题,但正面描写“馒头柳”的文字不多,重心落在“感悟”之上。你认为作者为何要这样构思?请结合文本作合理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①既“无惊人之貌”,也“无神奇之处”;②“盈盈碧绿”,充满生机;③心中惊喜,别样感觉。从表现手法方面看,主要使用了烘托手法,以“茫茫沙海”“落日的余晖”构成的“金黄的世界”来衬托一棵“枝繁叶茂”“生意盎然”的馒头柳,显示了它的“傲然、淡定”;从语言特色方面看,运用了不少色彩鲜明、富有力度的词语,如“黄沙”“金丝线”“金黄”“碧绿”和“挺立”“摇曳”“执著”等,不但构成了黄、绿相间的巨大色差,而且突出了馒头柳的生机勃勃,从容自如。
(3)①只有一棵馒头柳挺立在沙漠之中,不免给人孤独之感;②馒头柳没有被人赞美,也许是因为它的孤独;③孤独“有时和雄浑同义”,馒头柳的孤独表现出了“强有力”“奋不顾身”等“勇气和自豪”,给人以鼓舞;④馒头柳孤独而不“寂寞”,不“空虚”,它“如此健硕”“气象万千”,“绽放着生命的绚丽”,给人以“温暖”和“坚强”。
(4)因为馒头柳仅此一棵,尽管它“盈盈碧绿”“枝繁叶茂”“生意盎然”“雄浑有力”、生长“健硕”,“绽放”着“生命的璀璨”,“传递给人们的不是一般的美感”,而是多种人生境遇和人生哲理。然而,假如文章仅仅描写一棵馒头柳,不但主题单一,内容贫乏,而且思想和艺术价值也会逊色不少。而构思成现在这样的文本,由于展开了联想,引述了材料,联系了生活,抒发了感悟,使得文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情感浓郁,意蕴深邃,更好地体现了文章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考..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