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小题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 小题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 小题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选项A把偏离的表现当成了原因,这和原文内容不符。
小题2:原文是说“主要精神特征”,选项C忽略了“主要”一词。
小题3:根据原文第二段可以得出答案,注意原文中几个“要”字,新文化运动所要构建的一系列东西并没有完全实现。选项B用了“了”字,说明已经完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陈平原
幸灾乐祸也好,呼天抢地也好,无动于衷也好,人们都不能不正视这一命题:学术正在贬值。
就看你怎么理解这“贬值”两个字。如果这指的是应用学科被推到前景,而学术性更强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受重视,跟经济建设没直接联系的文史哲等古老学科甚至受到冷淡,这的确很可忧虑;如果这指的是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知识分子待遇的低下,以致学者不能安心治学,而必须盘算如何“生产自救”,这起码也不是什么好兆头;但如果指的是学术研究不再受到公众的关注,不再有“雄文一出举国欢腾”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我倒觉得很正常,既不可喜,亦不可悲。
学术研究本来就是“寂寞的事业”,没多少油水好捞的。前些年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出书容易,惊世骇俗容易,滥得虚名也容易。一时间学术界似乎也成了“名利场”。如今则又回到了“冷板凳”。
梁启超有篇名文《过渡时代论》,其中谈到过渡时代容易出英雄。出政治上的英雄,当然也出学术上的英雄。“五四”年代能出英雄,前几年也能出英雄,如今则连“各领风骚三五天”都不容易,英雄似乎消失了。没有英雄的时代,未必学术成就不高,只不过缺乏戏剧性罢了。
激动人心的呐喊着呼啸着前进的学术变革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该是没有多少诗意而又更加艰辛的常规建设了。对于青年学者来说,适当调整一下心理状态,乃至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还是必要的。就好像新学期开始,小学生们必须把假期里跑野了的心收回来一样。
当然,也有人“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从来没“跑野”过。可这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对于那些没有一点功利心、没有一点虚荣心、没有一点狂态、没有一点醉意的“纯学者”,我历来敬而远之;有时甚至不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或者缺乏才气故作镇定、或者出于矫情大骂葡萄酸也未可知。我佩服的是能“跑野”也能“操正步”;该“跑野”时“跑野”,该“操正步”时“操正步”。当年“跑野”时甩了一拨人,如今“操正步”还会甩下一拨人。读书做学问也真不容易。
一代诗僧苏曼殊的小说中,常常出现这么一种尴尬的局面:男主人公在热情、执著、聪慧、果敢的西化女性和娴静、高雅、温柔、含蓄的东方女性面前丧失选择的能力,只好悬崖撒手皈依我佛。这种主题模式在现代作家笔下不断重现,只不过“五四”时候西化女性占上风,40年代东方女性占上风而已。尽管作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时代逼出来的;内心深处很可能都像苏曼殊那样,在两种女性、两种生活理想、两种处世态度——借用茅盾的术语:诗歌与散文——之间徘徊。
“没有英雄”、“缺乏戏剧性”、“操正步”、“常规建设”,这无疑都是散文时代的标志。也许,只好做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但愿,就在不久的将来,我能把这题目倒过来再做一遍:告别“散文”,走向“诗歌”。即使那篇好文章一时难产,也不妨为这散文时代保留一点诗意,或者创造一点诗意。以免“寂寞的事业”过分寂寞,散文的时代过分“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对于无法回避的学术贬值现象,众人有不同反应,有人悲有人喜,也有人无所触动。
B.作者认为学术性更强的基础理论研究、跟经济建设没直接联系的文史哲等古老学科不应该受到冷淡对待。
C.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术研究成了捞油水的手段,惊世骇俗的作品学术成就未必高,著名学者未必名副其实。
D.诗僧苏曼殊的小说中,男主人公对女性的选择在不同时代倾向不同,“五四时期”西化女性占上风,40年代东方女性占上风。
小题2:对于学术贬值,作者为什么觉得“很正常,既不可喜,亦不可悲”?(6分)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划线句?(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作者认为学术研究是“寂寞的事业”,不能把它当做谋取名利的手段;学术变革时代已经过去,当下是没有学术英雄的过渡时代;没有学术英雄的时代,学术也可能有高成就。(6分,每点2分)
小题3:作者希望将来学术研究能告别平淡的常规建设阶段,进入英雄辈出的学术变革时代,并希望过渡阶段不要太长。(6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画虎
朱湘
(1)“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自从这两句话一出口,中国人便一天比一天没出息了。
(2)谁想得到这两句话是南征交趾的马援说的。听他说这话的侄儿,如若明白道理,一定会反问:“伯伯,你老人家当初征交趾的时候,可曾这样想过,征交趾如若不成功,那就要送命,不如作一篇《南下赋》罢。因为《南征赋》作不成,终究留得有一条性命。”
(3)这两句话为后人奉作至宝。单就文学方面来讲,一班胆小如鼠的老前辈便是这样警劝后生:学老杜罢,千万不要学李太白。因为老杜学不成,你至少还有个架子;学不成李的时候,你简直一无所有了。这学的风气一盛,李杜便从此不再出现于中国诗坛之上了。所有的只是一些杜的架子或一些李的架子。试问这些行尸走肉的架子,这些骷髅,它们有什么用?光天化日之下,(a)让这些怪物来显形,(b)一无所有反而好些。因为人真知道了无。才能创造有;拥着伪有的时候,决无创作真有之望。
(4)画不成的老虎,真像狗;刻不成的鸿鹄,真像鹜吗?不然,不然。成功了便是虎同鹄,不成功时便都是怪物。
(5)成功又分两种:一种是画匠的成功,一种是画家的成功。画匠只能模拟虎与鹄的形色,求到一个像罢了。画家他深知创形的秘密,发现这形后面有一个什么神,发号施令,在陆地则赋形为劲悍的肢体、巨丽的皮革,在天空则赋形为剽疾的翮翼、润泽的羽毛;他然后以形与色为血肉毛骨,纳入那神,抟成他自己的虎鹄。
(6)拿物质文明来说,研究人类科学的人如若只能亦步亦趋,最多也不过贩进一些西洋的政治学、经济学,既不合时宜,又常多短缺。实用物质科学的人如若只知萧规曹随,最多也不过摹成一些欧式的工厂商店,重演出惨剧,肥寡不肥众。日本便是这样:它古代模拟到一点中国的文化,有了它的文字、美术;近代模拟到一点西方的文化,有了它的社会实业:它只是国家中的画匠。我们这有几千年特质文化的国家不该如此。我们应该走进物质文化的内心,搜出各根底原理,观察它们是怎样配合的,怎样变化的,再追求这些原理之中有哪些应当铲除,此外还有些什么原理应当加入,然后淘汰扩张,重新交配,重新演化,以造成东方的物质文化。
(7)东方的画师呀!麒麟死了,狮子睡了,你还不应该拿起那支当时伏羲画八卦的笔来,在朝阳的丹凤声中,点了睛,让困在壁间的龙腾越上苍天吗?(略有删节)
[注]朱湘(1904—1933),中国现代诗人。
小题1:“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这两句话的比喻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文章开首引用“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这两句话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提出文章中心,表明作者的观点。
B.交代写作背景,说明与《南征赋》的关系。
C.激发读者兴趣,增添文章的文采。
D.引出本文话题,确定议论的线索。
小题3:“这学的风气一盛,李杜便从此不再出现于中国诗坛之上了。”对这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学的风气一盛,李白、杜甫的诗从此不再被中国诗坛所重视了。
B.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不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这样杰出的诗人了。
C.这学的风气一盛,人们从此不再学习李白与杜甫的诗了。
D.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从此不再有李白、杜甫的地位了。
小题4:填入第3自在段(a)(b)处恰当的虚词是(a)_________ (b)_________。
小题5:第5自然段中“画匠的成功”与“画家的成功”有什么区别?
答:画匠的成功在于________________;画家的成功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第6自然段画线部分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常说的对待外国文化应有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小题:D
小题:B
小题:与其……不如……
小题: 画匠的成功在于只求形似;画家的成功在于形神兼备。
小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本题解析:
小题:根据修辞特点理解句意,找出这个比喻句的喻义。“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的本义是文中的话——“画不成的老虎,真像狗;刻不成的鸿鹄,真像鹜”,比喻义可从文中推断。
小题:通过题目提供的选项,可以用排除法寻找答案。文章开头引用的俗语,只是引出本文的话题,确定议论的范围、角度、线索,D正确。而没有揭示文章中心、观点,也没有交代写作背景,所以A、B两项不正确。C项表面看来是可以的,但这引文仅仅是“激发读者兴趣,增添文章的文采”吗?这又显得单纯些,与主题关系若有若无,仅仅是“添点文采”,由此推断引文作用不大,由此看来,这种说法不恰当。
小题:该句中的关键词是“学”字,这里的“学”即“模仿”,是亦步亦趋,这样去学杜甫、李白,按文中的说法,就只学了个“架子”,还怎么谈得上创造?A项与C项都谈了李杜的诗是不符合这个题目要求的,李杜本身的诗不在这之列。D项说“不再有李白、杜甫的地位”也不正确。
小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句中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这个句子的关键词语有“淘汰扩张”“重新交配”“重新演化”“造成”“东方的物质文化”等,再将这些关键词语概括就可得出答案。
小题:解答此题可以从理解文中词语的角度来看“画匠的成功”与“画家的成功”的含义。这可以从相对相反的上下文线索来理解。
小题:这个复句是选择关系,选择关系是几个分句都说出来,要求选出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者……或者……”“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根据该句的上下文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想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2.第⑾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作赏析。
3.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
从前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水的主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试就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3.(1)小镇的经济繁荣(2)小镇的文脉深厚(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答对一点给1分)作用:(1)首尾照应(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1点得1分)
4.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本题解析:2.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3.(1)小镇的经济繁荣(2)小镇的文脉深厚(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答对一点给1分)作用:(1)首尾照应(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1点得1分)
4.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