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7:57:03 【

1、阅读题  慧眼识英才
陈世豪
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
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易事。陈景润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的一个教室中举行。站在讲台上,陈景润发现,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系在他的身上。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鹿,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勉强说了几句,结结巴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一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么?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当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实太让人感到遗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冷汗如洗,台上的陈景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
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但人们仍感到不甚满足。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颇有风度地向大家笑了笑,接着,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
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1956年8月24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
貌不惊人的陈景润在宣读论文时出了“洋相”,但他那锐利的进取精神,却使华罗庚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有上过大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的。当初,只在金坛初中任会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杨武之、郑洞荪、叶企荪等人对他的奖掖和帮助,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以己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此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健忘’、‘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
华罗庚极力推荐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数学所主动和厦大协商,得到了厦大党委、王亚南校长和数学系的全力支持。1957年9月,陈景润正式调到北京,进入全国最高研究机构,揭开了他生命史上坎坷而最辉煌的一页。进京以后,陈景润仍然保持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他身为研究所所长,给了陈景润充分的自由天地。对于这一切,陈景润感激不尽。
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罗庚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中关村数学研究所门前的院子里竖起了一尊华罗庚铜像。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已是病重住院的陈景润,眼睛睁不开,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感激之情。他终于来了,他把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永远留在了这里。?(摘编自沈世豪《陈景润》)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参加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
B.陈景润虽然思维缜密,勇于探索,但却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
C.虽然陈景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华罗庚胸怀宽广,看重的是陈景润的数学才华和进取精神,极力推荐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
D.陈景润在科研方式上习惯于独往独来,孤雁独翔,单枪匹马,华罗庚很赞赏他的这种科研方式,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天地和大力的支持。

E.陈景润知恩图报,即使自己重病住院,坐着轮椅,也坚持参加华罗庚铜像揭幕仪式,以表达他对华罗庚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
小题2:文中介绍华罗庚的出身、简历及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
小题3:陈景润身上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
?
?
小题4: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的数学天才,并且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大力支持陈景润的研究,使陈景润后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请你就对“发现”、“推荐”、“支持”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①使读者对华罗庚的身世和经历有了基本了解;②说明了他极力推举陈景润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根源;③赞扬了两代数学大师帮助和提携新人的无私精神。
小题3:①热爱数学,锐利进取,思维缜密;②知恩善报,对恩师非常尊敬和感激;③习惯于单枪匹马地进行自我研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小题4:观点一:善于发现、慧眼识才,是人才成功的前提。
①华罗庚能够慧眼识英才,发现陈景润的非凡之处;②华罗庚的及早发现,为陈景润的钻研提供了动力;③遇上华罗庚,是陈景润成功的重要因素。
观点二:及时不完美也敢于推荐,是人才成功的起点。
①在陈景润出了“洋相”时,充分评价他取得的成果;②能够看清陈景润的主流精神,不为小的缺点所遮蔽;③极力推荐,主动协调关系,使陈景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观点三:大力无私地帮助,是人才成功的根本。
①尊重陈景润的独特个性和研究方式;②尽力为陈景润的科研提供自由和方便;③华罗庚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是陈景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错误。应该是《人民日报》的评论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B项:“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错误。D项:“华罗庚很赞赏他的这种科研方式”错误。
小题2:本文是一篇传记,所以交代这些是为了让读者对华罗庚有一个了解;写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是为了赞扬两代数学大师帮助和提携新人的无私精神;他极力推举陈景润是和他本人的经历和思想有关,所以明了他极力推举陈景润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根源。
小题3:本题应从陈景润的人物描写入手:首先把握住作者的评价:“思维缜密”“锐利的进取精神”;“ 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已是病重住院的陈景润,眼睛睁不开,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感激之情” 知恩善报,对恩师非常尊敬和感激;“陈景润仍然保持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习惯于单枪匹马地进行自我研究,同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小题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对于这种题型,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经历展开论述,这种题实际上相当于一片小的论文。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点评: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短篇小说,完成下面问题。
最后一课
郑振铎
?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讲下去。学生们照常记着笔记,默默无声的。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点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②。
?没有一个学生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个个都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定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的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注】①1938年12月8日,日军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军事侵略,作者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了当日的情形。②事变前,爱国教授与学生商定,只要看见日军进校,就结束上课,以示抗议。
1.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表明了师生沉着、郑重、临危不惧的气度。
B.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全文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
C.全文以叙为主,兼有抒、议,没有描写的语言。
D.文章语言平实,感情深沉,详略得当。
E.这篇文章和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样都属于小说,但其结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引起人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文中作者赞扬了什么?揭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准确记录日军出现的时间——“上午10时30分”,作者把这句话独立成段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个时间是可信的,请结合文中的一处伏笔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当见到日军进校宣布下课时“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是否说明学生们胆小害怕,特别是几个女生“啜泣”,结合上下文看该怎样理解学生们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这种亵渎历史的行为必将遭到正义的世界人民的唾弃。请你结合对本文的阅读体会和生活实际就“作为一名中学生怎样爱国”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作者赞扬了爱国师生的正义行动讴歌了他们的对祖国的热爱,揭露了妥协分子的可耻行为,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
3.答: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作用,说明这一时刻在师生心中留下强烈印象,突出了这一时刻到来的严重性。表示要牢记这一时刻,永远不会忘记。文中有一伏笔:“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在日军出现的严重时刻,“我”一定会看表。
4.(1)学生们的表现“默默的不说一句话”特别是几个女生“啜泣”并非胆小害怕,“默默的不说一句话”“啜泣”是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母校的不舍,对祖国家乡的热爱,这些反而更加体现了学生们赤诚的爱国之心。
(2)从后文“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个个都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可以看出。①作为一个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是最起码最基本情感。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②我们要像文中的同学们一样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要有抵御外辱的心态。对那种扭曲亵渎的历史的丑恶言行要有清新的认识。 ③立足现实从身边做起学好文化知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在践行对祖国的热爱。(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9.“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伺“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19.(1)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 (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20.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21.“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22.CE


本题解析:19.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20.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21.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22.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突然发亮的星
其实,天空偶然出现一颗亮星并不奇怪。晴朗天空中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亮度在几天内增加几十倍到几百倍的都有,有的甚至白天都能看见。1054年5月(我国宋代时期),我国古人就见到过一次。当时,一颗星突然在金牛座的天关星附近发亮,大白天也能看到它光芒四射,连续亮了23天才开始转暗,但在这以后两年内肉眼仍然能看见。我国史书上称这颗星为天关容星,现代天文学上叫它超新星。据记载,像天关容星这样超凡出众的超新星是不多的,更常见的是新星,它们的亮度在几天内增加几百倍到几十万倍,几个星期后变暗。除了新星和超新星之外,还有一种耀星,它们仅在短时间内闪耀,昙花一现地在几秒到几十秒内突然增亮,有的也可能增亮到百倍以上,但10多分钟后亮度恢复如初。
一位叫樱井的日本天文爱好者看到的天体被命名为樱井天体。起初,樱井以为自己发现了一颗新星。按照惯例,他向国际天文联合会作了报告。很快,他的发现通过新闻媒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天文学家是宇宙狩猎者,得知樱井天体后,他们纷纷把大望远镜指向人马座天空。有人在大西洋东北部群岛上用牛顿望远镜看到了这个天体,还有人在美国得克萨斯的天文台拍到了它的光谱照片,一名专门研究“死亡之星”的专家在智利也观测到了樱井天体。
随着研究的深入,天文学家发现,樱井天体不是新星。新星虽然也突然发亮,但它的亮度在几天内迅速增大,然后在几个星期内减弱。而樱井天体在几个星期后仍然比较亮,并有一个地球大小的余烬突然膨胀开来,在两年时间里像气球一样膨胀成有100多个太阳那么大的庞然大物,成为迄今目击到的恒星演化的最快情况。
可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这个奇怪的天体逐渐消失在星际尘埃中以后,又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戏剧:以每秒数百千米的速度向空间吹出气体。这出戏吸引了许多天文学家,他们一面竞相用大望远镜观测,一面试图了解它死而复生的原因。作为天文学家,他们知道,樱井天体绝不是什么怪胎。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有20%的轻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可以死而复生,它们在走向墓地之前,都要膨胀成为体积很大的巨星。樱井天体或许正是这类恒星的代表。
(选自《大自然探索》2003年第7期)
小题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晴朗天空中,夜晚甚至白天会看见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亮度在几天内增加几十倍到几百倍。
B.一颗星突然出现,其亮度在几天内增加几百倍到几十万倍,几个星期后变暗,就是新星。
C.一颗星仅在短时间内闪耀,昙花一现地在几秒到几十秒内突然增亮,但10多分钟后亮度恢复如初,就是耀星。
D.一颗星突然在金牛座的天关星附近发亮,连续亮了23天才开始转暗。这就是史书上称作超新星的天关容星。
小题2:
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的轻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走向墓地之前,都要膨胀成为体积很大的巨星。
B.樱井天体两年时间里膨胀成有100多个太阳那么大的庞然大物,成为恒星演化的最快情况。
C.像天关容星这样的超新星是不多的,而新星却很多。
D.在美国得克萨斯的天文台可以拍到樱井天体的光谱照片。
小题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超新星、新星和耀星,都可以在几秒到几十秒内突然增亮,但10多分钟后亮度就恢复如初了。
B.有80%的轻质量恒星生命末期在走向墓地之前,不可以膨胀成为体积很大的巨星。
C.樱井天体是生命末期可以死而复生的轻质量恒星的代表。
D.专门研究“死亡之星”的专家在任何地方都能观测到樱井天体。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B ?
小题:
B


本题解析:
小题:
史书上称作“天关容星”。
小题:
应为“迄今目击到的恒星演化的最快情况 ”。
小题:
A项,以偏概全;C项,“或许”是;D项应有特定地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有删改)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说明人们都有好奇心,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是无可非议的;从自己写起,从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给人亲切的感受,自然地引出“人生也是如此”。


本题解析:要从全文结构方面考虑,开头由现实生活的走路写起,引出下文的“人生也是如此”。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