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那些柔软的或坚硬的时光
“柔软时光”四个字,大约属于丽江古城的专利。漫步在商铺林立、灯红酒绿的丽江古城,不时会有“柔软时光”、“一米阳光”之类的客栈、酒吧,懒洋洋地探出幌子,挽留你的脚步。幌子上的广告语有点特别,多是“聊天、偶遇、看书、发呆、晒太阳、赏月、恍惚、游离、做梦、睡觉”之类的词汇,让都市人看了,不免立马恍惚起来。
想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书中写美国富翁巴特里弗对捷克人的生活有这样一番评价:“在这个国家,人们不会欣赏早晨。闹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突然醒来,就像是被斧头砍了一下。他们立刻使自己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请问,这样一种不适宜的紧张的早晨,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像样的白天!那些每天早晨伴着他们恰当地称为‘闹钟’的一阵铃声开始生活的人,他们发生了什么呢?他们一天天变得习惯于紧张,而不习惯于快活。相信我,人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早晨决定的。”
巴特里弗的话有点“饱汉不知饿汉子饥”的味道。为了生计,都市里的人有几个不是伴随着闹钟开始一天忙碌的?可是从人的本性来说,谁不想好好地睡个懒觉,让自己的早晨乃至一生都过得从容一些?
所以当都市人真的抽身出来,来到丽江古城,沿光滑的石板街寻觅当年马帮的足迹,在粉墙黛瓦的古屋前倾听岁月的诉说,看清澈的小溪水流走昔日的繁华与衰落,或者,踅进茶馆或酒吧,在一壶茶或一杯酒中品味友情的绵长,从街上陌生行人的面孔上阅读人世的沧桑,这一刻,你才会卸下生命中的很多重负,感觉到一份从未有过的闲适与从容。
?这就是所谓的柔软时光吧?可它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 在丽江木王府驿栈小住一晚,淅淅沥沥的雨声安谧了我漂泊的心。睡得奇好,醒来的就早,想太阳是晒不到了,那就出去淋淋雨吧。推门出去,是黎明前的黑暗,灯光是有的,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行人也是有的,三三两两,步履匆匆。是些什么人呢?看清了,主要有三类:一是上学的小孩子,二是环卫工人,三是赶早买菜或上货的人。孩子是怕人的,见了我的相机,全都躲着镜头跑开去,硕大的书包在他们屁股后晃呀晃的,让我想起正上小学的女儿。这个点儿,是女儿起床的时间,可是丽江的孩子已经奔跑在石板街上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现代教育把小孩子弄得都架着眼镜,国家一旦有事,这些人出来当兵打仗,先要报告敌人慢点放炮,说我眼镜还没戴好呢!想想真是心酸。很多专家呼吁多年,要学校晚点开学,让小孩子早上多睡会儿觉,可是没用。还有环卫工人,说他们起得比鸡早,不为过吧?最近媒体报道成都有个12岁的女孩,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在成都街头替生病的姨妈打扫卫生。时光对于这些孩子和大人来说,是柔软还是坚硬呢?
不错,柔软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而坚硬总是“偏爱”那些贫穷和苦难的人。丽江有大把大把的柔软时光,可是它们是由那些过着坚硬生活的人支撑起来的。就说每天赚着大把票子的老板,他不一样要起早贪黑,为缴房租、为享受片刻的柔软而打拼?至于熙来攘往的游客,丽江不过是他们释放心情的一个驿站,要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就那么柔软下去,也绝无可能,不是财力不济,而是人总要在创造和奉献中体会快乐,实现价值,一味柔软,就变成了颓废。如果他不是一个瘾君子,有谁愿意颓废一生呢?
所以,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得柔软时就尽情享受那片刻的柔软;处于坚硬时光时,也不气馁,不自弃,而是以坚硬的意志去改善境遇,超越自我,像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样的人生,才不枉过吧?
小题1:文中说“让都市人看了,不免立马恍惚起来”,都市人为什么会“恍惚起来”?(6分)
小题2:巴特里弗根据什么断定捷克人“不会欣赏早晨” ?(4分)
小题3:在倒数第三段作者还叙述了一件媒体报道的12岁女孩替生病的姨妈打扫卫生的事,有何用意?(6分)
小题4:请分析本文题目的修辞特点并联系全文阐释其含义。(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灯红酒绿的环境让人如入梦境,(2分),“柔软时光”一类的名字让人产生懒洋洋的感觉,(2分),特别的广告语让人产生享受的欲望。(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人的性格是由早晨决定的;(1分)捷克人在闹钟催促中醒来,(1分)立刻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1分)他们习惯于紧张而不习惯于快活。(1分)
小题3:表明柔软的时光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而坚硬的时光总是“偏爱”那些贫穷和苦难的人;(2分)强调柔软的时光是由那些过着坚硬生活的人支撑起来的;(2分)倡导处于艰难时光的人要用于改善境遇、超越自我。(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特点:比喻(通感)。(1分)柔软时光是指卸下生命中的重负,去感受那份难得的闲适和从容;(2分)坚硬时光是指芸芸众生为了生计而忙碌、打拼。(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作家的“假性影响”
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后,仍能“继续”有作品问世,仍能“不断”以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这是可持续写作的最基本的含义。
所谓“继续”、所谓“不断”,当然不意味着每月、每季、每年都必定推出新作。“十年磨一剑”也是在可持续写作,甚至还是更值得信赖更值得尊敬的可持续写作。也许有人会说:“十年磨一剑”算是可持续写作,那么,“一生磨一剑”算不算?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一部优秀之作,难道不是比那种用一生的时间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人更值得称道吗?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去经营一部作品。只要这数十年间他的确是处于一种文学性的“经营”状态,就应该认定,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可持续写作状态。
如果可持续写作可以是一种不考虑质量的写作,那所谓“可持续”,就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谈论这样的事情也就毫无意义。因此,当我们谈论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是把平庸和蹩脚的持续写作也作为一种问题来看待的。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的作家,人们对之的期待是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如果很快就销声匿迹,人们对之的反应是遗忘。如果不断写出些平庸和蹩脚的作品,人们对之的反应是失望。
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这原因也不止一种。当我们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这样的作家时,那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就会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并不是所有曾经产生影响的作品都经得起时过境迁后的再度审视的。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既可能是文学性的,也可能是非文学性的。如果一部作品完全是或主要是因为非文学的原因产生影响的,那这个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这部作品并没有显示出这个作家有可持续写作的文学才华,而人们对之寄予的可持续性写作的期待,本就是出于一种错觉。在当代,这种因“假性影响”而让文坛内外人士对其抱有希望而最终又令众人失望者,细数起来,其实是很多很多。
6.下列对作家“假性影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位作家的最初影响完全是或主要是因其作品中非文学的原因而产生的。
B.某位作家曾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但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
C.某位作家并没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其作品只是因媒体的炒作才产生了影响。
D.某位作家成名后,人们普遍对其产生的一种将来还定能再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期待。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家的可持续写作”的一项是
A.某位作家成名后仍能凭其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
B.某位成名作家每隔一段时间即有力作推出并产生新的影响。
C.某位作家虽未有作品问世但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
D.某位成名作家“十年磨一剑”或用一生时间完成了一部优秀之作。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成名后虽也不断有作品推出,但质量不高,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写作。
B.作为一位成名作家,只有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才能不被人们遗忘或是不令人失望。
C.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是考察某位成名作家昙花一现原因的惟一可靠手段。
D.从当代文坛来看,作家的“假性影响”并不是一个极为个别的现象,而是比较普遍。
参考答案:6.A
7.C
8.C
本题解析:6.由“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几句话可知。
7.据原文知,“可持续写作”必须有优秀作品问世,“成名”之后仍继续“经营”文学。
8.据原文知,作家“昙花一现”的原因不止一种,只有当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时,才涉及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转向龙山文化的黑艺术。陶器的品种有黑陶、灰陶、红陶等,而以黑陶为大宗。它的制作工艺是以精心采集的黏土,通过水力和风力的冲刷和扬弃,从而成为一种纯化的“漂渍土”,而这类材料,其中含铁量和含碱金属氧化物都较高,致使它在制作成型中达到薄而且坚的程度,即所谓“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
黑陶的制作工艺,从泥条盘筑法进化到轮制法,工艺的改进使得所制的器形达到浑圆工整的程度,器胎的厚薄则更为均匀;又由于封窑技术的掌握,使器皿的硬度增加和黑色或灰色的效果臻于极致。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黑是指它的乌黑的色彩;薄是指它器体薄如蛋壳的程度;光是指它器表的光泽;纽是指器物附有的穿绳、手指器耳或盖纽。
黑陶的造型除了沿用彩陶文化的尖底瓶、罐、盆等工艺造型外,器物的附件也随之增加,如器皿的盖翻过来还可以作为盘,各种形态的纽、把手、高足以及镂空的雕花等等,都表现了当时工艺家的巧思。尤其是晚近黑陶的制作,在造型上大都偏于观赏性,这正是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
黑陶艺术的图案不用彩绘,大都趋向质朴无华,用凹凸单线和复线轮纹,形成一种节奏美。其几何图案可以追溯到仰韶半坡时代的彩陶艺术,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这种几何图案的原始物象,如蛇衍化为成,鸟衍化为凤以及蛇衍化为鱼,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并逐渐转化为带有韵律的线条,而线条比色彩更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单线平涂的几何形图案的黑陶甚至比彩陶更富有魅力。
毫无疑问,黑陶艺术从造型到图案,是一种远古原始文化的积淀,而这种积淀又化为“有意味的形式”(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黑陶艺术的创造正是突出了它的“有意味的形式”,其造型端庄凝重,图案深藏玄机,其黑色在心理学上的联想“可以当做温暖、舒适、覆盖、藏身之所”(〖美〗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这就是为什么在一间客厅里如果在适当的位置安放一件黑陶艺术品,便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会使人觉得凝重安适。它的审美效果不是满堂生辉,而是宁静致远;它的审美品格不是优美,而是壮美和崇高。在物质文化飞跃发展的喧嚣社会中的家庭里,它会使人获得宁静的休息和心灵的净化。
有鉴于此,现代陶艺的制作在总体上不失先民的仪型,在品种上力求多样,在造型和图案上注意更符合现代人的视觉心理,在艺术节奏上保持一种特有的凝重气氛,它将使“有意味的形式”获得更广泛的心理感应,从而使黑陶这一远古的艺术获得辉煌的新生。
1.对“黑陶”之“黑如漆”主要来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因为制陶的材料是一种纯化的“漂渍土”,含铁量和含碱金属氧化物较高。
B.是由工艺制造出来的,包括封窑技术的掌握。
C.来自“黑陶”造成端庄凝重视觉心理的“有意味的形式”。
D.决定于所选择的材料和制作的工艺。
2.下列不属于黑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一项是?(?)
A.色彩乌黑,器体薄如蛋壳,器表光亮,附有穿绳、手指器耳或盖纽。
B.陶器的纽、把手、高足等形态各异,有镂空的雕花。
C.绘有凸凹单线和复线轮纹以及单线平涂的几何形图案。
D.出现了由图腾崇拜性质的原始物象转而形成的抽象符号。
3.对“而线条比色彩更有意义”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线条质朴无华,有一种节奏美、韵律美。
B.因为线条构成了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
C.因为有线条图案的陶器比彩绘的陶器更有魅力。
D.因为这些线条组成的几何图案源于表现原始先民图腾崇拜的原始物象。
4.下列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陶由“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就是不断地突出它的“有意味的形式”
的过程。
B.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有着精神文化内涵的美的形式。
C.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黑陶这种艺术品之所以还能使人们获得宁静的休息和心灵的净
化,就在于这一艺术的古老久远。
D.艺术的产生,艺术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同时它又是文化积淀
的结果。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本题解析:
1.D(A项和B项所述都不完全,C项“黑如漆”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之一。)
2.A(A项是“黑陶”作为实用工艺所具有的特点。)
3.D(线条的意义在于它是原始文化的积淀,所以应是D项。)
4.C(C项,现代社会生活中,黑陶艺术能使人们获得宁静的休息和心灵的净化,在于它的“有意味的形式”使人获得心理感应,产生审美效果,而并非因为“这一艺术的古老久远。)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
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想和想像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反过来又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在中国历来是被强调的。比如中国古代诗论,一概强调写诗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你写了一个象,你要使人想到这个象外面还有丰富的形象。这是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在审美过程当中,欣赏语言艺术是要通过再造想像的。再造想像就是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譬如一个建筑师拿到一个建筑设计图,想像未来的高楼大厦是什么样的,这就叫再造想像。再造想像很重要,白纸黑字,要讲形象感,它似乎比戏曲和电影差远了。你这不是白纸黑字吗?他那不是表演吗?穿得花花绿绿的,还带动作,应该是那个形象感强得多。恰恰相反,名著改成电影或者戏剧,从来只有一个反应:没有原著好看。白纸黑字通过再造想像,它给你的形象感丰富得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二十八个字,往你眼前一摆,一幅生动的乡土民俗风情画就展现在你面前。
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再造想像。有的人看书囫囵吞枣,根本没有把握住再造条件是什么,脑子里也没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那就不叫艺术欣赏。特别是读中国的诗词曲赋,这些语言艺术作品含有更大的特殊性,因为它有很多典故,如果你的文化素养能够通晓,那么这个典故不但有形象感,而且还能够引发联想想像。典故本身就构成形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的本身就有形象,但同时也有典故。假如你没有这个文化知识来理解它,你对这个诗所反映的这个形象也不理解,在诗中的关系也就更不理解。所以我说要提高联想想像能力,要增加生活经验,要增加文化知识。
(选自金开诚《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对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A.美的形象会自然地唤起审美者的联想和想像。
B.联想和想像产生的基础是对审美对象要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C.联想和想像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
D.在中国历来做什么都强调联想和想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