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说?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姿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①、太庙②,依傍的是祖荫。
注: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
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
C.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
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
E.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参考答案:1.(1)第一点:冬天的树有一种线结构的美,进入了抽象美的范畴。
(2)第二点: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之美,是树之精灵,人之精灵。
2.(1)前人种树后人凉,为子孙造福是我们的职责
(2)我们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
3.(1)老树是寄托着我们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是一部历史卷轴。
(2)老树是我们的莫逆之交,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3)老树是艺术长青的象征。
4.B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刘谦——魔术世界见证奇迹
在2009年的春晚上,刘谦的魔术“鸡蛋生戒指”,紧紧抓住了中国亿万观众的眼球。春晚结束后,刘谦火了,火得如火如荼,由他引领的魔术风一夜间风靡全国。不久前,刘谦在电话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并和记者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
道具商人成就刘谦
7岁之前,刘谦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魔术,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人,从此以后,刘谦走上了魔术之路,并一发不可收。
7岁那年,刚上小学的刘谦在一个商场门口看见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人,魔术的神秘莫测深深吸引了他。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到商场门口看这个人变魔术。他的每天光顾让这个卖魔术道具的人很奇怪,问他:“你到底要干什么?”小刘谦认真地向对方表达了自己对魔术的喜爱之情,执著的精神感动了变魔术的人,于是,他把刘谦收为了徒弟。刘谦的魔术天分从那个’时候显露了出来,“很多大人才会的魔术,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快就能熟练掌握,有的时候看别人变,我自己就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12岁就拿国际大奖
刘谦对魔术的热爱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为喜欢,我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忘练习手法。有一次上数学课,我正在用硬币练习,一不小心硬币就掉到地上,老师看了我一眼,以为我会收敛,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又练,又掉,直到老师忍无可忍,把我身上的硬币全部没收。”直到现在也一样,刘谦的爱好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是K歌或出去玩,他一有时间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钻研魔术。用他的话说,魔术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
12岁时,刘谦就在国际性的青少年魔术大赛中摘得桂冠,大卫·科波菲尔亲自为他颁发了奖杯。
引发五大卫视“魔”战
2009年的央视春晚捧红了台湾地区的魔术师刘谦,他的近景魔术惊艳了观众的眼睛。瘦瘦的刘谦喜欢戴一副黑框眼镜,这个外表酷似“哈利·波特”的魔术师一夜间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心。
目前,,已经有浙江、湖南、江苏、安徽、四川五家卫视打出了魔术牌,刘谦成了你争我夺的目标。
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中刘谦的魔术虽被浙江卫视“盗播”,安徽卫视却没有追究浙江卫视的法律责任,而是选择在新节目“星光魔范生”中网罗国际顶尖魔术大师;浙江卫视则拿出独家珍藏的刘谦魔术视频附赠安徽卫视,回应“盗播”事件,以示诚意;江苏卫视大力推出“我的魔术猜想”;4月中旬,湖南卫视将播出刘谦、汪涵强强联手打造的“金牌魔术团”;四川卫视也使出了绝招,由刘谦主持的“魔星高照”日前亮相。
大红大紫后的刘谦依旧保持着一份平和的心态,但是越来越多的邀请也让他有些招架不过来……(有删改)
1.结合文本,请分析刘谦成为一位成功魔术师的条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传记是从哪几个方面评述刘谦的,请结合传记内容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红大紫后的刘谦保持怎样的态度?对你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天赋。他小时候就可以很快学会或悟出一些比较难的魔术。②对魔术的热爱。他对魔术充满了热爱,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③善于思考与创新。看别人变,自己就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④勤奋。他一有时间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钻研魔术,并时刻练习。
2.①刘谦的魔术天赋。②刘廉对魔术的执著追求。③刘谦在国内、国际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及影响。
3.大红大紫后的刘谦依旧保持着一份平和的心态。启示: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是一种传统美德,只有谦虚,才能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②对名誉持平和态度,有助于我们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正确把握人生的价值取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爱人者,人恒爱之
——从口碑看杨善洲
在保山,在云南,提起杨善洲的名字,人们会说:“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很亲切,很和蔼,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们给予杨善洲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这一辈子一直坚持行善,把爱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爱家人,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杨善洲为了大家舍了小家,对家人有点“冷血”。
太多的例子似乎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他从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
这样一个“不念亲情”的人,一定寒透了家人的心吧?“你错了,他爱家人,只不过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小女婿杨江勇否认了记者的猜测,“我们都一直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浓浓的爱。”
提起丈夫,83岁的张玉珍老人眼里噙满泪花。在别人眼里,杨善洲常年在外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按说老人应该对丈夫充满了抱怨。可张玉珍却只记着丈夫的好:两次住院丈夫都一直守在身边,每天早早地买好早点端到床前,一直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
杨善洲是出了名的孝子。“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叨,说保山的万金油比老家的好用,其实是想让他多回来看看她。爹爹信以为真,每次托人带东西给奶奶,都一定不忘放一盒保山的万金油。”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说。
尽管杨善洲的儿女子孙没沾到他的“光”,却没有一丝抱怨。大女儿杨惠菊已经60岁了,在老家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她从药箱里掏出一太摞胃药,哽咽着说:“这是爹爹去年住院,我去看他时拿给我的。他说,知道我胃不好,就给我买了,本想托人带给我。那时他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却还想着我……”
他爱同事,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在杨善洲住院的最后几十天里,一直陪伴着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两位特殊的“亲人”:一位是大亮山林场原场长自学洪,一位是他以前的秘书苏加祥。
“如果不是老书记,我一定不可能坚持在大亮山干这么多年。”自学洪坦诚地说,“十多年的交往,他拿我当家人一样,我觉得有义务陪他走到最后,这也是全体林场人的共同心愿。”
朱家兴,曾是大亮山林场的职工。1997年7月,他突然昏迷不醒,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家人六神无主地痛哭着。杨善洲闻讯找到主治医生:“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两个多月后,朱家兴的命捡回来了。2.6万余元的医药费,全部是杨善洲一人掏的腰包。
受到过杨善洲关心的同事太多了:他自己住油毛毡房,把砖瓦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他把工资偷偷拿出来安排炊事员为大家改善伙食;他不肯为自己的家人农转非,却主动为家在农村的科技干部家属转了城镇户口……“我的对象也是老书记给我落实的。”苏加祥忘不了。1986年5月29日晚上,市委正在开常委会,杨善洲却说:“现在休会15分钟,大家去后院参加一下小苏的婚礼。”原来,苏加祥参加工作四五年了,一直找不着对象。作为直接领导,杨善洲托人给苏加祥介绍了一位姑娘,帮他解决了终身大事。
他爱百姓,永远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
杨惠菊很少看到父亲流泪,除了奶奶过世,她印象中父亲还流过一次泪。那是2007年的除夕夜;坐在堂屋椅子上的杨善洲默默地抹着眼泪。大女儿杨惠菊赶忙凑上前去,问父亲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老人轻轻摇了摇头:“这大过年的,那老两口也没人照顾。我要是死了,他们可该怎么办啊!”
2005年冬天,两位老人到大亮山林场找活干。60多岁的人还来找活干,杨善洲感到很奇怪,就仔细询问老人家里的情况。得知两位老人家因为子女不孝生活无着后,杨善洲一边想办法做他们子女的工作。一边开始接济两位老人。每年除夕,他都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来过年,逢年过节还要托人给老人送去礼品。
2007年,保山市一位市民段某的一只眼睛被人无故打瞎,多方求助,却迟迟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最终找到了杨善洲。“把人眼睛打瞎了还能不管?”气愤不已的杨善洲出面主持公道正义,帮受害人讨回了7万元的医药费和伤害赔偿。杨善洲过世后,段某在他的灵堂整整守候了一夜。
“老书记住院的时候,我们都管他叫‘爷爷’。他就像爷爷一样慈祥,凡事都先为我们着想。”保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李毓奕说,“他本来可以住高干病房;可他不想麻烦人,就直接住进了普通病房。住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可他从来不大声呻吟,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叫我们给他打一针止疼针,还会抱歉说麻烦了。半夜家属给他熬粥,他每次都先分给我们护士吃一点。”
没有人知道,84载春秋中,杨善洲帮助过多少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只是听医护人员说,在他生病住院期间,每天总看老百姓挤满了病房,只为了问候一声,看他一眼;我们只是听当地百姓说,在他去世的那天,人们的哭声撼动了保山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三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本文主要通过别人的叙述,侧面来写杨善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3:杨善洲的事迹深刻诠释了爱的真谛,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三个小标题形成行文线索,统筹全文材料,突出"爱"的主题;(2分)三个小标题在材料安排上形成递进关系,从家庭;单位到社会,逐步拓展,使人物形象越来越立体丰满。(2分)
小题2:(1)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新闻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2分)(2)说明了杨善洲的为人有口皆碑,他以自己一颗广博的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比正面描写更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使主题更加突出。("3分)
小题3:(1)朴实的亲情才是真爱。杨善洲不以权谋私,其发自心底的朴实的母子之情、父女之情和夫妻之情,令人感动。(2)无私的关爱才是真爱。杨善洲先人后己,对同事像亲人一样,处处关心,无微不至,是真正无私的关爱。(3)博大的爱心才是真爱。杨善洲胸怀百姓疾苦,时刻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中,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爱得博大。(每点2分,能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小标题的作用,实际上是分析文章结构,主要从结构安排、人物形像、主题思想几方面来考虑,有一点说一点。
小题2:分析的是描写人物的角度。这一角度首先是扣题的,因为副题表明就是从“口碑”这一角度来构思的;其次从他人口中说出,真实可信;再是能选择不同的人物来表现,能多角度地全面地表现人物的形像。
小题3: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不能强词夺理,故作惊人之语。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
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一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五段写道:“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七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意对即可)
2.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以及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意对即可)
3.(1)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①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②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③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④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⑥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2)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意对即可)
4.苏东坡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诗、词、赋、散文、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以理入诗,写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哲理诗;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以雄壮豪迈而见长,开创了北宋的豪放词派。《题西林壁》、《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作品是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尤其是在险恶的仕途上他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旷达地对待一切,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红海的一幕
孙福熙
太阳做完了竟日普照的事业,在万物送别他的时候,他还显出十分的壮丽。他披上红袍,光芒万丈,云霞布阵,换起与主将一色的制服,听候号令。尽天所覆的大圆镜上,鼓起微波,远近同一节奏的轻舞,以歌颂他的功德,以惋惜他的离去。
景物忽然变动了,云霞转移,歌舞紧急,我战战兢兢的凝视,看宇宙间将有何种变化;太阳骤然躲入一块紫云后面了。海面失色,立即转为幽暗,彩云惊惧,屏足不敢喘息。金线万条投射云际,使人领受最后的恩惠,然而他又出来了。他之藏匿是欲缓和人们在他去后的相思的。
我俯首看自己,见是照得满身光彩。正在欣幸而惭愧,回头看见我的背影。从船上投射海中,眼光跟了他过去,在无尽的远处,窥见紫帏后的圆月,岂敢相信他是我的影迎来的!
天生丽质,羞见人世,他启幕轻步而上,四顾静寂,不禁迟回。海如轻绒的地毯,依微风的韵调而抑扬吟咏。薄霭是紫绢的背景,衬托皎月,愈显风姿。青云侍侧,桃花覆顶,再返时候,他预备他灵感一切的事业了。
我渐渐的仰头上去,看红云渐淡而渐青,经过天中,沿弧线而下,青天渐淡而红,太阳就在这红云中间,月与日正在船的左右,而我们是向正南进行——海行九天以来,至现在始辨方向。
我很勇壮,因为我饱餐一切色彩;我很清醒,因为我畅饮一切光辉。我为我的朋友们喜悦:他们所瞩望的我在这幅有壮丽与优秀的大宇宙中了!
水面上的一点日影渐与太阳的圆球相接而相合,迎之而去了,太阳不想留恋,谁也不能挽留;空虚的舞台上唯留光明的小云,在可羡的布景前闪烁,听满场的鼓掌。
月亮是何等的圆满啊,远胜珠玉。他已高升,而且已远比初出时明亮了。他照临我,投射我的影子到无尽的远处,追上太阳。月亮是太阳的返照,然而他自有风格,绝不与太阳同德性。凉风经过他的旁边,裙钗摇曳,而他的目光愈是清澈了。他柔抚万物,以灵魂分给他们,使各个自然的知道填入诗句,合奏他新成的曲调。此时唯有皎洁,唯有凉爽,从气中,从水上,缥缈宇内。这是安慰,这是休息。这样的直至太阳再来时,再开始大家的工作。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
1、本文描写的“一幕”实际上是哪两种景象?试用一句话来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4分)
2、文章在描写两种景象时,除了拟人之外,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6分)
3、在高明的作家那里,文学的想象,有时表现为大胆的创造,把空无的写成实有的,从而产生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试从文中举出一例,并加以说明。(4分)
4、本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是否相同?试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加以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一是日落,一是月出。“日落”的景象可以概括为“在万物送别他的时候,他还显出十分的壮丽”;“月落”的景象可概括为“此时唯有皎洁,唯有凉爽,从气中,从水上,缥缈宇内”。
2、对比。
(1)日落与月出的景象色彩的对比:一壮丽,一缥缈。
(2)描写笔法和风格的对比:一是大笔淋漓,酣畅遒劲;一是精笔细描,婉丽优美。
(3)意境的对比:一是雄浑壮阔,一是素淡朦胧。
(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3、如“空虚的舞台上唯留光明的小云,在可羡的布景前闪烁,听满场的鼓掌”,其中“听满场的鼓掌”纯属想象。尽管想象得很奇特,但又有所依据,因为作者是顺着“舞台”和“布景”往下想象的,虽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从而给人以惊喜之美。
4、不同《红海的一幕》:尽情讴歌,由衷喜悦。李商隐诗:伤感哀叹,好景无多。张九龄诗:感叹逝波,怀念远人。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