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8:33:1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 陈世旭①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的眉头像未解的结,你的脚步疲惫而蹒跚。 我把喧嚣的城市留在身后,我把拥挤的人群留在身后,我把所有的躁动和冲撞留在身后。 把自己交给苍茫。 你失落了什么?你要寻找什么?你想得到什么? 我问蓝天,我问大地,我问。 草原,向我张开博大的襟怀。从两边涌到路上来的、被露水淋得透湿的花枝和草棵子殷勤地拂着我的裤腿,像默默的爱抚。 古老而烂漫的草原。埋藏无数卜骨、陶片、断简、残碑的土地;站立长城、寺庙、黯淡的宫阁和拓荒者废墟的土地;横亘叱咤风云、如狼似虎的壮士演习杀戮的古御道的土地。 王朝的连绵不断的营寨埋进深草,将军的鹿角没入沼泽。方尖碑如断锷。水泡子是饮恨苍天的眼睛。从刀光火石到金戈铁马,从血流飘杵到冠盖如云,皆杳然如苍狼呜咽。帝王的霸业连同古战场一起退出历史,一个鞍马部族的史诗在季节河道中干裂。 而草原依旧。 高耸的大陆板块空旷恒大,弓起球面的脊线。草原把最广阔的空间留给七彩泛滥。芳草年年绿,碧色直铺天涯。千万种花如潮水,汹涌漫卷草原。乳汁洗出的天空,云舒云卷如峨峨高髻、荡荡裙裾。苍鹰盘旋,大道似瀑布。 真静啊。天地间是一片亘古的肃穆。远远的什么地方,好像有人在动情地唱歌。那是幻觉。只有风,只有白桦林,只有不甘寂寞的杜鹃、野百灵和蜜蜂在私语。 思想就像徘徊在迷离草莽上的孤马,你会一再地想起那些似乎遥远的、已经忘却的过去,心里无端地涌起一种莫名的、淡淡的却是幽深的甜蜜或忧伤。你会感到好像早就有过这种体验,要不就是做过一个和眼前的情景极为相似的梦。但是究竟是在什么地方、是在一生中的哪个幸或不幸的时刻,你怎么也记不起来了。生活就像流水一样,淙淙地从你身边流过,你失落了很多,却不知道那是些什么。 最远的地方,热浪蒸腾的高坡,号角悄然耸起。最初是一对,然后是一簇,然后是一片。然后,草原生命交响乐的高潮赫然君临。 万种天风骤然狂作。骏马雄壮的肌群,突起为跳跃的峰峦。马群纵姿跋扈,从远方或更远的远方潮涌而出。 大宛汗血天马②从西极承灵威、涉流沙而来,从黄河负图而来。与犁铧一起耕耘生民的艰辛;与刀斧一起划破凝滞的血海;与香车一起装点贵胄的荣华。你为文明所依赖,你也为文明所驾驭;你为文明所恩宠,你也为文明所束缚。 什么时候,文明放逐了你,文明又解放了你! 于是你重又成为草原的王者至尊。自由与奔放重又成为你的特权。铺张扬厉的野性重又回到你的身上。天风滚滚,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啊,你重又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走云连风,吞吐大荒。 狂舞的铁蹄在我的血管里奔腾,惊心动魄的轰响是冰河破裂一泻千里。我忽然明白了我的沉重;我忽然知道了我的寻找;在地震般的颤栗和闪电般的快乐的瞬间,我忽然领悟了生命的开端和终结的全部欢乐和痛苦的奥秘:挣脱欲望的缰索,卸下诱惑的鞍辔,去呼应草原生命大气磅礴的抒情,一种另样的、博大的爱情——爱生活、爱生命、爱大地,直到永远! 夜要来了,多情的落日在吐力根河对岸向草原告别。暮色像紫丁香,有一个骑手在火红的天边向远方顶礼膜拜。 草原像人的心灵——当心灵纯净而充满幻想,它就变得无比深邃——深邃得能容纳整个世界。 我走在七月黄昏的草原,草原的路通向一切道路。远处是辽阔明亮的地平线,身后是觉醒的脚印。 这一天多么好!整个世界像在童话里变了样子。这样的日子一生也许只能遇见一次。这样的日子一生只要遇见一次。 感谢你,草原!感谢你金灿灿的光、蓝湛湛的水、甜丝丝的风和轰轰烈烈的生命。 在怒放的花丛中尽情留连吧,在熊熊的篝火前尽情跳跃吧,在生命的潮水里尽情徜徉吧。火在颤栗,酒在燃烧,舞在踢踏,灵魂在响着黄钟大吕的律动。当黎明再来,金子般的朝霞又会喷薄而出,我又将远行,让圣洁的大光明永照朝觐生命的虔诚。 (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选刊》,略有改动) [注]①陈世旭:江西南昌人,现任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②大宛汗血神马:传说中的神马,据传它前脖部位流出的汗呈血色,史书记载它“日行千里”又名“大宛马”“天马”。 小题1:请概括文章画线部分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画线部分的内容是:□□□□□□□□□□。 作用是: 小题2:文中说“感谢你,草原!”,从全文看,“我”为什么要感谢草原?(6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大宛汗血天马”所蕴含的作者的价值判断。(5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你失落了什么?你要寻找什么?你想得到什么?”,三个问句连用,既引出下文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又启发读者思考。 B.“花枝和草棵子殷勤地拂着我的裤腿”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写“花枝”“青棵子”,暗写“我”的喜悦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在草原上度过了美好的一天,这样的一天只要遇见一次就可以让人们的心灵产生巨变,从而厌弃城市,爱上草原。 D.面对草原,“我”大彻大悟,当又一个黎明来临时,我又将在“圣洁的大光明”的照耀下继续探索生命的真谛。
| E.文章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写了“我”的情感历程:迷惘——追寻——觉醒——失落。在这一历程中,始终贯穿着“我”对生命的虔诚。
参考答案: 小题1:(6分)内容:草原文明的沧桑巨变。(2分)作用:①和下文描写草原的自然风光“依旧”构成对比,突出了草原风光的亘古永恒。(2分)②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写自己对面永恒的自然风光而产生人生感悟作铺垫。(2分) 小题2:(6分)①当“我”失落、疲惫、焦躁时,草原张开博大的襟怀接纳了我。(3分)②草原使“我”的灵魂大彻大悟,使“我”领悟了生命欢乐和痛苦的奥秘,找到了新的生活。(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5分)“大宛汗血天马”为历史文明付出过血与汗,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当与现代文明发生碰撞后,它们又回归自然,回归自由奔放的本性,成为草原的王者至尊。(2分)作者通过大宛汗马告诉人们,应该摆脱喧嚣的现代文明的束缚,回归自然,找回自我。(3分) 小题4:CE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C“厌弃城市,爱上草原”错,在“草原”具有象征意义;E“失落”错,文中没有写作者“失落”的情感历程)(答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共13分)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小题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 小题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4分) ? ? 小题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2分) ? ? 小题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 ? 小题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2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小题:(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小题:(2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小题:(2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小题:(3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小题:(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小题:(意思对即可得分) 小题:(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侯,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的山区,生活平静而单调。日子仿佛就此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成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与我无关。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侯,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突奔,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曾说:“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知道,即使是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更富有生命力。或者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内在的精神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又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该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富有的精神以及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的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因为它们总是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小题1:“我”的生活经历了从像“一口井”到像“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再到如“浩淼的湖泊”这样的变化过程,请用文中的词语依序概括各阶段的特点。(各不超过5个字)(3分) 小题2:根据文意,具体说明文中“某种热闹”的含义。(2分) 小题3:请写出作者借画线句表达的具体思想。(3分) 小题4:文章引用托尔斯泰、泰戈尔及莎士比亚的话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平静单调(或“封闭静止”);动荡不宁(或“奔腾起伏”、“冲撞和曲折”);丰富的安静。(3分) 小题2:在生命力饱涨的阶段,以对生活的极大热忱不断追寻自己的目标、理想,探索实现理想的途径。(2分)(表达相同和相近意思的酌情给分)若答“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突奔,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给1分。 小题3:丰富的安静不是死寂的静止;正因为拥有内在丰富的精神世界,才使人能够摆脱虚名浮利的诱惑,拥有平静的心境。(意思对即可)(3分)。 小题4:(1)借引用表明对生命的看法——人应该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富有。(2分)(2)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观点表达更透彻有力,使文章富有文采。(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关键词语的能力。要理解题干中“一口井”“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浩淼的湖泊”的特点,然后从文中选取能够体现这种特点的词语,并依据不超过5个字的要求回答。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要结合句子来分析,不能把词语孤立理解。结合文中最后一段“一种精神追求为动力,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为目标”和倒数第三段组织答案。答案中不能缺少“追寻自己的目标、理想,探索实现理想的途径”。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的段落和倒数第二段组织答案。作者写湖实际上是写人,重点理解“湖的深邃”和“湖面寂静如镜”是指“内心的丰富”和“心境的平静”。 小题4: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通过引用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文章引用托尔斯泰、泰戈尔及莎士比亚的话,一是表明对生命的看法,二是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有文采。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家国 鲍鹏山 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竞至于不来往了。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盂》,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一一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 (摘自《经典美文》)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2)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小题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两次引述“父亲”背诵的诗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父亲”对“我”说的最后的话:“你负担重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父亲”这句话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父亲空有天下家国情怀,却不被周围人理解,(1分)这种孤独和感伤伴随着历经沧桑的父亲,他那寂寞、失望的一生是多么漫长。(1分) (2)父亲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无人注意的角落,却拥有对人生的苍凉感受和对国家深厚的关怀。(1分)这种天下意识是一种令人赞叹的文化现象,拥有这种感慨和情怀的父亲是一个值得赞叹的人物。(1分) 小题2:①父亲是一个农民,却有着读书人情怀和气质。②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刻感受和认识。③刚烈慷慨,仗义重谊。④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天下意识。(每条2分,答任意三点得满分;答“孤独,苍凉,胸怀宽广、深沉”可酌情给分) 小题3:从内容的角度看:引述两首诗,丰富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使文章充满了人文性。(2分)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第一首诗,表现父亲对人情世故、朋友交往的深切体悟,对世态炎凉的深沉的感慨,对世界的失望和伤感,突出其人生的苍凉;(2分)第二首诗,表现父亲的天下意识,家国情怀,突出其思想的深沉——二者形成对比,表现了平凡、孤危、艰难的父亲,却有着宽广、仁爱、忠义的胸怀,创造了文化的奇迹。(2分) 小题4: 答案要点: 这句话表达了父亲临终时对我的期望以及对家国的忧心。(2分) 经济负担重,希望我花钱不要大手大脚。(2分) 做人负担重,希望我要不断砥砺自己的品格和修养(2分) 家国负担重,期待我要有家国的担当。(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揣摩语意题,此类题目一般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运用“同义互解”的方法,组织出答案。 小题2: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需要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言行入手,分析言行后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 小题3: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交待背景和渲染氛围。结构方面,为下文作铺垫。。 小题4: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幺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也许叫“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婆,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美,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表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痰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令,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令,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1.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 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意对即可) 2.(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进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 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 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意对即可) (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 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网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意对即可) 3.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 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 ③它们的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意对即可) 4.第一问:①拟人;②比喻。 第二问: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