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8:33:1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夫(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田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有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壁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孔?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圃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琏玑,造型很像壁。璧,璇玑,琮,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田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壁、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耙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大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块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确的星。人们为了纪念曼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曼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
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璧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璧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4.作者根据哪两类证据推论出中国古人“天圆地圆”的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典籍和文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
在大多数情况下,互联网的出现被视为是一件好事,它在很多方面方便了人的生活。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这么看。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题目就是:“谷歌会让我们变愚蠢吗?”这篇论文现在已经扩展成一本书,书名就叫“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互联网上除^色 情污染和聊天室的危险外,更险恶的,还在于它正在让我们停止思考。
卡尔认为,互联网正无形中摆弄着人的大脑。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被重塑,记忆被重置,思维方式与过去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能够几个小时地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二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失去了线索,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力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甘之如饴的阅读如今已变成一场战斗。”
卡尔的朋友们也都有同感,有些人甚至还完全停止了阅读。其中一人说:“我现在几乎完全失去了阅读和理解长篇文章的能力。”还有人谈到了思维“断片”:“我再也无法读《战争与和平》了,我已经不具备那种能力了。哪怕一个长于三到四段的文章都让我吃不消,我只能略微浏览一下。”
卡尔怀疑,互联网是产生这种变化的罪魁祸首,但需要一些证据的支持。于是,他与语言学家、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展开了交谈,并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结论:互联网(以及所有的电子分支——微博、短信等)正在我们的大脑中重新布线,“短阅读”直接带来“浅阅读”,使人的思维深度在长期的同一行为重复中逐渐变得浅显化。
美国阅读心理学专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曾说过:“我们并非只由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定义。”沃尔夫担心,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我们在线阅读时,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心无旁骛、深度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小题1:下列对于“互联网”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卡尔认为,互联网尽管存在着^色 情、聊天室危险等弊端,但还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B.互联网对人的大脑的“控制”是在长期的同一行为的重复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C.互联网成为使人“停止思考”的罪魁祸首,这一结论目前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来支撑。
D.实践证明,互联网阅读方式的“丰富”与“时效性”,已经削弱了人们深度阅读的能力。

小题2:结合全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给这篇文字加上一个标题;并结合文意,写出理由。(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人阅读什么,怎么阅读,都会影响到人的阅读能力。(或:我们的阅读方式,如采用浏览式的阅读或思考式的阅读,阅读长篇的或者短篇的等等,也决定着我们阅读的能力。或:长期进行浏览式的浅阅读,会降低我们的阅读能力)(答出阅读方式的内涵,2分;答出影响,2分;语言表达顺畅,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我认为本文可以题为《网络让我们停止思考》。理由:本文虽然主要在谈网络阅读,但阅读只是一个角度,目的是说网络使我们越来越缺乏思考能力,而网络阅读最能体现网络的这一特点。因为传统的阅读需要专注、认真,能给人想象的空间,也有助于深度思考;而网络阅读内容丰富,讲求时效性,不需仔细品味。这本是查阅资料、浏览信息的“浅阅读”方式,可它一旦成为我们日常阅读的常态,将使人的思维深度在长期的同一行为重复中逐渐变得浅显化:想象能力减弱,思维能力退化。[标题2分(示例:“网络阅读的弊端”“网络让我们停止思考”),答“谷歌会让我们变愚蠢吗?”“网络也有黑暗一面”(照抄文中引文题目)给1分;答“网络杀手”“网络的危害”(指向不明)不给分。理由能结合文意回答,5分;语言表达有条理、清晰,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这个观点不是卡尔的。B项正确,与第二段中的“互联网正无形中摆弄着人的大脑”,第四段中的“长期的同一行为重复中逐渐变得浅显化”对应。C项,作者已经得出了支撑论点的结论,就是第四段中的“互联网是产生这种变化的罪魁祸首……并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结论”。D项,文中只说新的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说“实践证明”,不对。
小题2:解释句子含义,首先,要明确句中关键词语“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式”的意义;其次,要联系上下文看这句话在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网络阅读也可以和传统的阅读有相同内容,但因为阅读方式(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改变就不再有传统阅读的某些特性,如“深刻的思考”“安静的心境”等。而该句说“被阅读的方式所定义”强调的是这种阅读方式的改变对我们的影响(使我们缺乏深度阅读的能力,不能集中注意力,难以形成丰富的精神联想)。
小题3:文章的主旨是讲述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自伤”一面,标题的拟定要与文章主旨步调一致;阐述的理由要全面,不要遗漏信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宝玉第一次细赏宝钗的金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如何结束的?请简述。
(2)请简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参考答案:(1)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1分)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1分)莺儿觉得正面的八个字和宝钗的像是一对。(1分)宝玉便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1分)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1分)
曹操大军南下,孙权手下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背景)(1分)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起因)(1分)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经过) (2分)最后孙权终于下定决心跟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曹操。(结果)(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选自猛虎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


(1)在本诗中明明是一只黄鹂飞上了树,诗人却说是“一掠颜色飞上了树”,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在诗的下一节中哪一句与之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诗中的复叠,多系一咏三叹,这首诗中的复叠句“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吗?试结合全诗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把疾飞而至的黄鹂用“一掠颜色”来形容,在修辞上用了借代和比拟手法,画出了色彩,更画出了动感。这一句与后一句“翘着尾尖,它不作声”一起,生动地画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在诗的下一节中有“化一朵彩云”与之照应。
(2)诗的前一节五句是写久蛰性灵的瞬间解脱的欢乐,而后一节五句则是写这欢乐又在瞬间逝去的惆怅。这是一种感情的反差。最后复叠的一句与前一节结句词语相同,情怀迥异,前一句写充实感,而复叠句却是写失落感。所以,这首诗中的复叠是感情的逆转,表现出诗人运用这一手法的独到之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完成1—4题(14分)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转折
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
三年增加蓄洪能力27亿立方米,蓄洪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
本报讯 洞庭湖变大了!经过三年规模空前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1/5。这个自明清以来不断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湖南省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1998年以来,全省已将220处阻洪堤垸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洞庭湖蓄洪能力增加27亿立方米,扩大蓄洪面积554平方公里。水利专家称,整治后的洞庭湖如果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水位可平均降低0.1米。岳阳城陵矶的水文标尺上,凶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
  长大了的洞庭湖别有一番景象。隆冬时节,原来人丁兴旺的华容县集成垸、汉寿县青山湖垸已无人迹,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赶走了冬天的苍凉。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洞庭湖方圆八九百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洪水期湖面达6000平方公里。此后数百年泥沙淤积,盲目开垦致使“堤垸如鳞”。在实施综合治理前,这个长江水系的重要调节湖泊面积减少到2691平方公里。湖面锐减,调蓄能力削弱,灾害频频发生,湖区人民深受水患之苦。仅以1998年为例,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97亿元。
  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治洞庭湖极为重视,国家投资70亿元。洞庭湖治理改变了单纯加高加固大堤“堵”的传统办法,湖南省30个县、区及大型农场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以疏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略。三年中,湖区8.4万农户、30多万群众告别故地,实施大迁移,成为湖湘史上的一大壮举。澧县的澧南垸、西官垸是治理的重点地区,许多老人虽难舍故土,但更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离开了“水窝子”。两个垸子8万多人有序搬迁,实现了安居乐业。“平垸行洪还洞庭浩浩荡荡,移民建镇让百姓世代安康”,搬迁户新居门上贴的这副对联反映了湖区人民的共同心声。
  (万茂华?赵成新?李志林?王利亚)
可喜的变化(编后)
经过三年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群众告别了水患之苦。这不仅是湖南人民的大喜事,也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洞庭湖治理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关键在于认真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决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加高加固大堤“堵”的办法,增强了调蓄功能,使水有了出路。洞庭湖治理的经验再次表明,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人和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眼下,各地都在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不能光盯着农业内部,增甲品种、减乙品种,别忘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战略性调整”题中应有之义。这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关系到能否搞好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2001年12月31日第五版,本消息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这则消息的标题很有特点,试加以分析。(4分)
2. 用一句话概括洞庭湖治理取得成效的根本方法。(2分)
3.这则消息很注意锤炼文字试从文中找出两例加以分析。(4分)
4. 这则消息运用了很多历史资料,这样处理会不会冲淡的现实性呢?请发表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首先这则消息的标题结构完整,由引题、主题和副题三部分构成,是典范的新闻标题。(2分)其次用语准确,内容大气、生动:引题“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一语点破了退田还湖的英明决策;主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生动形象,一个“长”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洞庭湖的变化写活了,是整个标题的点睛之笔;副题用具体的数字对主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2分)
2.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加高加固大堤“堵”的办法,采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决策增强了调蓄功能,使水有了出路。(直接套用原文没有调整语序的给1分,内容不完整的酌情扣分)
3.主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可谓生动形象,一个“长”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洞庭湖的变化写活了,是整个标题的点睛之笔。第二段“岳阳城陵矶的水文标尺上,凶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中用了一个“爬”字,用比拟的手法表现了洪水的凶猛,也表现洪水再想攀升的艰难。第三段“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着,赶走了冬天的苍凉。” 这里的“赶”字,融入了感情色彩,表达了湖区人民的自豪感。还有最后一段“人与自然在洞庭湖开始和谐相处。”这里的“和谐相处”,表现了人们对待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态度。(选准字眼给1分,效果分析给2分。)
4.不会。这篇消息,采用了时空交错式的写法,详述今天略述过去,让历史给现实当陪衬,使历史与现实在“变化”之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引用了一些历史资料,概述由“八百里洞庭”到“堤垸如鳞”到“灾害频频发生,湖区人民深受水害之灾”的“简史”,使读者感受到洞庭湖是在历史的阵痛后长大的。对“长大”后的洞庭湖,除在导语中用数字加形象表述外,还详尽地描述了恢复生态后的现实,读者在一种时空交错的“动感”氛围中,更容易接受作者提供的新闻事实。(讲会冲淡现实性也可以,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1.无
2.无
3.无
4.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