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追悼①
吴伟业
?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呜机。
【注】①顺治四年(1647),吴伟业刚经历易代之痛,又逢妻子去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内心无比悲痛,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吴伟业的诗一般造语整饬,辞藻华丽,本诗有无此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本诗没有这种待点。全诗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用典故,不假辞藻,以极浅易的语言表现出了极深沉的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2)??,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张溥《五人墓碑记》)
(3)亦以明死生之大,(张溥《五人墓碑记》)
(4)??,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5)惟草木之零落兮,(屈原《离骚》)
(6)??,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7)路曼曼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8)少年易学老难成,?(朱熹《偶成诗》)
参考答案:(1)环佩空归月夜魂(2)大阉亦逡巡畏义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扈江离与辟芷兮
(5)恐美人之迟暮?(6)朝搴阰之木兰兮
(7)吾将上下而求索(8)一寸光阴不可轻
本题解析:注意“佩”“逡巡”“稷”“扈”“搴阰”等字的写法。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或远游他乡而悲切、内心落寞忧郁的情绪)的情怀。(意对即可)
(2)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1分),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颔联侧面描写,颈联正面描写”,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
自有天公管。
注 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
答:?
参考答案:(1)上片主要描写了词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的激烈动荡时期,战云四合,血雨腥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
本题解析:(1)上片主要描述其居处,从中流露心境情怀。下片言处世的随和与闲吟的自在。(起笔自报家门,直陈心迹,态度散漫,老气横秋。“未老心先懒”,心懒,一种看透世情,失却斗争与进击之心的消极精神。颓莫大于心懒。然这种状态不会是天生如此,而或是人生灾厄、磨难使然。下片客来便请”,一个“便”字,既无热情,亦不冷面拒人于千里。抽身世外而并不与世隔阻,清高中含着通达。“若肯”二句,仍旧是待人以不即不离。
(2)是一种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隐士生活方式。是一种无奈的逃避。(“吟诗”二句,既应开篇“懒”字,又呼出下文“不关心”云云,是说随意写点文词,吟风弄月,而决不关涉邦国民生。结末三句,是“风月任招呼”的进一步渲染。但说多了,似乎反出破绽,“不关心”反而像是并未忘怀,那么末句则是一种对于“管”者有所愤愤的讥诮。他的《西江月》说:“心无妄想梦魂安,万事鹤长凫短”,鹤颈长则自长,凫胫短则自短,造化安排,一切命定,管者自管,我欲何为?联系他也曾那样地想参预与投入,那么这消极里或都含着对于“管”者、统治者的无能的愤愤之音。当然字行间的这种声响极其微弱。)
本题难度:一般